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項羽之死讀後感

項羽之死讀後感(一)

當代最偉大的戰士,最強大帝國的君皇,同時也是最驕傲的勇士,已永久長眠了。他的佩劍,那把令漢軍聞風喪膽的劍靜靜地插在他身旁的土地上,劍刃如流波般閃著光。

沒有天地異象,沒有鬼泣神驚,他默默離去。陽光傾灑在他的臉上,為他那蒼白的臉龐增了幾分光輝,他以最驕傲的方式最光榮的與最激烈的戰場告別,他求仁得仁,再無遺憾。

驚才艷艷、勇冠三軍、野心滔天、傲骨錚錚,這些詞,都無法概括他西楚霸王項羽。如此人物,以往的歷史中不曾有,未來也不會再出現了。

他具有詩人般的才情與孩子般的天真,縱然他身為最強大的戰士,威嚴、強大、無敵於世,但從本質上講,他還是當初那個驕傲的青年。

他驕傲到睥睨的境界:東城快戰,29人破兩千。面對百倍於己的敵人,戰而勝!有如此膽識,如此勇力,狂,又如何?自負,又如何?

但是,最終他敗了。歷史永遠是為勝利者而書寫的,不會有人記得是諸侯背叛使情勢逆轉,不會有人記得是漢軍背信棄義乘機偷襲,更不會有人記得面對如此境況項王仍「所當者破」!他們記得的只會是並僅僅是項羽敗亡垓下這一個現實罷了。

如果他勝了,史書中一定會這樣評價:「王以蓋世武力奪天下,順者,昌;逆者,亡!百戰而無一敗,天下有不從者,屠其城、掠其財、殺無赦!戰旗指處,望塵遠遁。有犯西楚天威者,雖遠,必誅!」

不過,沒有如果,他就是敗了。那麼多唾手可得的勝利就被他一次一次放走。單提那鴻門一宴上的「把酒言歡」,就是他驕傲的後果。

------驕傲的人必因驕傲而亡。

他輸了,這是他第一次輸,同時也是最後一次。他太驕傲了,驕傲到不願站起。他有蓋世武力;他有絕世名騎;他明明可以東山再起!他卻驕傲放棄。他於烏江自刎。嘴角甚至掛著幾分笑意-------這個風華絕代的男子,絕不願因戰敗被人追的狼狽逃竄。這個世上,只會有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霸王,而不會有一敗塗地的項羽。

他走了,一個時代為之劃上了句號。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

魂魄毅兮為鬼雄

項羽之死讀後感(二)

小時候,跟媽媽坐在電視機前看《西楚霸王》。每當看到項羽時,我就特別興奮。看到他殺死無數的秦兵,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頓生敬佩之情,相反,我卻很痛恨劉邦,雖然最後是他獲得了勝利。他沒項羽的勇猛也同有項羽的智謀,可他卻當上了皇帝。

長大後,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皇帝靠的不是勇猛而是仁心。懂得善待他人。項羽縱有萬夫莫擋之勇,可他不是一介武夫。怎可為國家帶來興盛,怎可讓百姓得到安寧,相反,這一切劉邦都能做到。

項羽曾在污水大破秦軍,並招降章邯,他因怕秦降卒不服,便將降卒20萬全部坑殺。如此兇殘成性的人,怎會憐惜生命,怎會愛民如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項羽大失民心。這也註定他淥上皇帝。

項羽性格急燥,心胸狹謚,不懂得知人善用。劉邦對項羽的評價,「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沒錯,如果項羽聽了范增的話,或許就不會要在烏江自刎了。

當日,項羽受漢軍追殺,直到烏江。烏江河岸的百姓希望項羽為王,帶領他們打天下。但是,項羽拒絕了,他一心認為是天要滅亡他,而不是他自己的過失。直到死項羽都還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他放棄了一個讓他東山再起的機會。

其實,當時的項羽失去了心愛的女人和打拚多的兄弟,他等於一無所有了。奮鬥了大半生的心血就這樣付諸東流,悲傷與絕望交加,一代英雄就此折腰。

「生活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對項羽一生的評價,他最終還是一個威猛的勇士。只因創匯具備帝王的氣度。他的失敗的註定的,並不在於他是否過沒過江東,就算他過了江東,他不改他的性格,想要成功那也徒然。

沉且,劉邦有愛民之心,他當皇帝順應民心,項羽不應為了一己私慾而讓百姓陷入戰亂之中,那樣他就是千古罪人了。或許自刎是他唯一的出路。

唐王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也是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兄弟。當一個新王進開始的時候,一定會有人要犧牲。但是,後來的唐朝在李世怕統治之下,越來越繁榮昌盛。他的功績足以蓋過他的過失。同樣,項羽自刎奠定了漢朝的統治基礎,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值得的。

悲劇的力量在於,它能讓人看破一切。「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以及整個命運的,只是一瞬之間。」項羽是中國歷史以來的悲劇英雄,他的事跡將給後人還來深刻的影響。

項羽自刎雖是一瞬之間,但決定他一生的命運的卻不是這個。他在戰爭是一個強者,但在政治,為人處事上卻是一個弱者。這才是他失敗的真正原因。

或許有人不認同,但是你是否想過。項羽不肯過江東,真正原因。憑他的能力殺死劉邦坐上皇帝。並不會太難。但是那時的百姓卻不會達高興。

人人皆有惻隱之心。項羽也不例處,當他親眼目睹百姓受占亂的困苦的時候,他動搖了。他明白他做皇帝並不會人百姓帶來幸福,反而會給百姓帶來災難。更何沉,當時大局己定,他也沒有合理的理由起義。他承受到的只是百姓的唾罵,並不是百姓的擁戴。這與他的初衷正好相反。

過不過烏江都非項羽本意。自刎也許就是最好的結局。喬治?蕭伯納的名言曰:人生有兩齣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我以為,二者項羽都俱備了。

項羽之死讀後感(三)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結束了一個悲劇。

後人猜想「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但即便是過了江東,即便是登上皇位,也不會長久,最終還是要失去天下,這是性格使然。

悲劇的開始是從鴻門宴開始的。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設宴殺劉邦,就在前一晚,項伯為劉邦求情,「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又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一聽「不義」,大丈夫「義」字當頭,當初滅劉邦的決心輕而易舉的被挫敗,分不清輕重緩急,舍天下而取「義」,優柔寡斷的他()在范增示意後默然不應,眼睜睜地看著時機錯過。在樊噲豪爽地啖肉飲酒後,項羽又一次錯失殺劉邦的機會,被樊噲的義和理打動,忘記了擺宴的目的,讓劉邦僥倖逃脫。項羽的剛愎自用、優柔寡斷還有他那濃重的重義情結成了他的一大缺陷。

從垓下被圍到東城快戰,項羽又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英雄形象,然而,這背後又隱藏了巨大的悲觀、消極。「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悲涼,人心更悲涼,勇猛無比的身軀之下是萎縮的靈魂,已經無法支撐。

烏江在眼前,「天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把自己的一切交與天,絲毫不抗爭了,在項羽看來,這是命,是命啊!風蕭蕭,水滾滾,江邊寒光閃過,殘陽如血,畫上了令人回味的句號。

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只能是霸王,而非天下之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