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伊凡·伊里奇之死》讀後感

  上周末讀了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恰好,周六的知無知文化空間講座,諶洪果老師也是解讀托翁這個重要作品。

  《伊凡·伊里奇之死》,講的是一位舊俄時代彼得堡高等法院的法官伊凡·伊里奇,人到中年,仕途得意,家庭美滿,工作得心應手,人緣口碑良好,但一場不期而至的大病,讓主人公的生活發生巨變,主人公生前的最後時光,肉體疼痛加精神絕望,痛苦萬分,煩躁焦躁,直到死亡前一天,神父到來,在神父的安撫下,主人公才安靜離世。

  讀完《伊凡·伊里奇之死》,有幾分感慨感悟。

  感慨之一是,我們須時刻警惕:庸常生活對人性的侵蝕。

  小說里的主人公伊凡·伊里奇,法律學院畢業,進入官場,工作認真,步步提升,得到了受人尊重的職位,薪俸很高,家庭幸福,兒女雙全,業餘有自己的娛樂小圈子,看起來,主人公是人生贏家。。。

  這看似讓人羨慕的生活背後,主人公的另一面:精於算計,同而不和,家庭貌合神離,私生活不檢點。。。讓我們很熟悉,主人公和我們當下生活身邊的很多官僚政客,中產階級朋友很像,錢理群先生對這類人有個定義,「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日常生活里的多數人,沉陷於勞作,事業,家庭,欲望中,庸常的生活,讓我們中的大多數,忘卻了人生的真正追求,也忘卻了無常,變故,甚或死亡就在我們身邊這個事實。光陰似箭,生命無常,一旦遇到大的生活變故,疾病,甚至面臨死亡,很多人就會陷入偏執焦慮煩躁中,抱怨上帝不公,抱怨命運苛刻。。。

  我們淡忘了先哲說過的,「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或者,我們壓根兒就不知曉這個忠告。

  感慨之二,我們應該如何活著?是個很值得認真思索的大問題。

  生活難道只有個人的事業進步,家庭美滿,欲望滿足嗎?

  對此問題,先哲早已給出了指引,比如,耶穌,佛陀,孔子等。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的觀念也值得參考:正視死亡,然後以更積極的心態應對生活。

  人生,不應只有個體自我的成長,獲取個人功成名就。在死亡面前,這些個人的獲取其實很渺小。很多先哲告誡我們,能夠給予和付出,才是真正的成就。我們的視野,應該更開闊廣博些,看看我們周邊的社會,看看新聞里地球村的現狀,你會驚覺,這個世界,苦難太多,可憐人太多。。。

  還算幸福的我們,真的應該關注下我們身邊的他人。。。

  多關心陪伴父母長輩,關心子女,家庭和睦;

  對有困難的同事給予些支持;

  給我們居住社區的因病因殘致貧的低收入人士一些關心;

  關注進城務工的、從事著城市髒活累活兒的農民工工友們;

  和朋友們去山區農村國小,給山裡的孩子們買些文具;

  。。。。。。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感慨之三,克服擺脫人生的虛無感,還需要宗教情懷。

  按海德格爾的理論,死亡是每個人生命存在中最內在,最本己的體驗,無可替代,無從借鑑,無法逃避。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會很容易陷入生命的虛無感和無意義感中。如古詩所言,「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回望歷史,多少英雄豪傑,王公貴族,所謂豐功偉業,都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而基督教、佛教、道教這些古老宗教信仰,先哲們給我們描繪了一些美好的去處,永生的天堂,自由的極樂世界,解脫自在的生命狀態。。。

  讓塵世間的我們能夠有所期盼,有所追求,能夠有機會實施自我救贖,而不至於沉淪和絕望。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過,宗教給人以希望,能夠擺脫時間的桎梏,獲得生死解脫。。。這個美夢讓人生顯得有意義,有追求,是很不錯的人生觀指南。

  幾大古老宗教還有很多教義讓人心胸開朗,有愛心,不計較,更有生活智慧,讓信眾的生活過的更安靜自在,煩惱減少,喜樂增加。

  佛陀有雲,「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有了宗教信仰,我們會開始詢問,我們能否覺悟,能否自我救贖,能否獲得精神上的「重生」?這個學習,思考,修行的過程,會讓我們不再怨恨,不再恐懼,並最終獲得生死解脫的可能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