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為人處世

曾國藩:做到三個字,避開人生三個陷阱

一、做到三個字

曾國藩是晚清末年的“中興四大名臣”,他一生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大賢。他做人做事歸納起來,強調“三貴”,也就是三個字。

1、做到“恆”

曾國藩給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曾國藩談到“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恆也。“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為有恆為主。”做到有恆,既是易事,又是難事。說易,因為人人可以做到。說難就在於難堅持,堅持幾天可以,支持幾個月就難了,堅持幾年、十幾年,一輩子更難了。

所謂“恆”指的是有恆心,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曾國藩給自己規定,必須做到自訂的十二條功課,即:敬、靜坐、早起、讀書不貳、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他把自己制定的一系列必須遵循的規矩嚴格施行,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曾國藩結合自己的讀書的感悟,對兒子說:“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蓄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因此,他反覆要求弟弟以及自己的晚輩們要做到“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曾國藩不僅要求家人這么做,自己更是以身作則,曾氏家族後來人才輩出,與曾國藩言傳身教有很大關係。

2、做到“勤”

關於曾國藩讀書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據說曾國藩小時候的天賦卻並不高。有一天夜裡他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讀了多少遍,還是沒有能夠背下來。這時候他家裡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賊想等讀書愉睡覺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啊,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誦讀那篇文章。賊實在忍無可忍,推門進去說:“這種水平還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由這個故事可見曾國藩之勤奮苦讀。

曾國藩說為官者當有五勤:“一曰身勤:險遠之路,身往驗之;艱苦之境,身親嘗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詳細察看;接一文,必反覆審閱。三曰手勤:易棄之物,隨手收拾;易忘之事,隨筆記載。四曰口勤:待同僚,則互相規勸;待下屬,則再三訓導。五曰心勤:精誠所至,金石亦開;苦思所積,鬼神跡通。”

3、做到“專”

曾國藩在家書中經常告誡弟弟和晚輩們讀書要專,“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是曾國藩讀書的準則。他更是總結出來一套讀書方法:“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蝗年再讀:此所謂耐也。”

曾國藩曾經這樣反思自己: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想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我平生坐犯無恆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

用功譬如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曾國藩的專注和他的“忌巧”是一致的。

二、避開三大陷阱

保身三要,曰節慾,節勞,節飲食,並根據父親所說的“三節”,給自己提出了“戒多言、戒怒、戒忮求”的三戒要求。“多言”是言多必失,“怒”是心浮氣躁,“忮求”是嫉妒和貪求。憑此三戒,曾國藩要戒掉自己身上浮誇不實的毛病。

1、多言的陷阱

在說話方面,曾國藩曾在日記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錯。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說話盛氣凌人;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自己作為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里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參不透,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還能成什麼大事呢?

嘴巴是用來說話的,好論人長短,幾乎是人的天性,只是有的人知道怎么把握分寸,有的人卻信口開河,曾國藩也不例外。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直接上疏,直指鹹豐三個缺點:見小不見大、不求實際、剛愎自用。曾國藩敢於說皇帝的不是,自然是犯了天威,結果引得鹹豐龍顏大怒,直接把奏摺摔在地上,準備治曾國藩的罪,幸虧在穆彰阿、倭仁等人的勸阻下才作罷。曾國藩自己想做一個清官,看到滿朝文武個個都貪財好色,他口無遮攔地去批判這些官員,結果得罪了朝廷眾多大臣,幾乎成了朝內大臣的公敵。

經過許多磨難之後,曾國藩終於悟出了都是“多言”惹的禍!曾國藩教育兒子曾紀澤說:“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訟,即多言也。”於他下定決心,在生活與工作中處處留心,每天都把見的人,說的話,看的書通過日記記錄下來,以此反省自己的得失。通過一段時間的修煉,曾國藩“好論人是非”的毛病得到了徹底的根治。

2、忿怒的陷阱

心態是人生幸福的根源,一個人容易被人激怒說明這個人的心理還沒有成熟。我們常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曾國藩為什麼要“戒忿怒”,其實就是想營造一個平靜如水的心理環境,保持積極的人生觀。

為了修煉自己的心理,曾國藩向他的好友馮樹堂學了靜坐之法,希望能做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開始時,曾國藩的靜坐並未達到排除雜念的效果,是形靜而神未靜。正如他自己所說:“靜坐之法,養氣之方,都只能知,不能行。”

曾國藩剛入翰林院的時候,他的父親曾麟書跟著他來到了北京。曾麟書年老多病,曾國藩找來好朋友鄭小珊替父親看病。

因為關係親密,鄭小珊在曾國藩面前說話比較隨便。這一天,不知道鄭小珊說了句什麼話,羞辱到了自尊心極強的曾國藩。這時候的曾國藩,修身功夫還很淺。受到侮辱的他當即就怒了,大罵鄭小珊。鄭小珊也是有脾氣的人,當即拂袖而去。

怒氣平息下來後,曾國藩覺得自己犯了大錯誤,後悔萬分。他在日記中寫道:“這件事的責任完全在我。一言不合就破口大罵,算什麼君子!”“自己不說惡毒的話,別人就不會拿惡毒的話說你,這個道理都不懂,真是枉為人!以後要引以為戒!”

記完後,曾國藩決定前往鄭小珊府中負荊請罪。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首先尋求關係緩解的不是他,而是鄭小珊。鄭小珊前來為曾麟書祝壽,似乎完全忘記了曾國藩罵他的事。

朋友的豁達,令曾國藩感到萬分羞愧。這天晚上,曾國藩前往鄭小珊家,正式賠禮道歉。隨後,曾國藩又邀鄭小珊去酒樓喝酒。在另一位朋友的調解下,曾國藩與鄭小珊徹底冰釋前嫌。

3、忮求的陷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眾多人忙忙碌碌一生,都在為功名利祿而奮鬥,一些人甚至把這些作為成功的唯一標準。只是有的時候,富貴就如同火中取栗,栗沒有得到,反而傷了自己。曾國藩說“戒忮求”,這是他人生悟出的一大智慧。

在給他弟弟曾國荃的信中寫過這樣一段詩句:“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詩中的“屠羊說”是說有個宰羊的屠夫,他曾幫助楚昭王恢復失去的天下,但楚昭王復國後再三請他做官都被他謝絕。他說,大王丟了國土時我也丟了宰羊的工作,現在大王重登寶座,我又操起宰羊刀,恢復了過去的一切,這很好。曾國藩借用這一典故告訴弟弟:毀譽從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弟,有人說你好,自然有人眼紅,會找你的麻煩;人世間到處都有利益與財富的爭奪,只要你想一想楚昭王時期的“屠羊說”,那么功名利祿不過是天上的浮雲。曾國藩平定太平軍之後,大清帝國三分之一的天下盡在曾國藩手中,曾國藩的很多幕僚也希望他能效仿曹孟德,進一步奪取天下,以當時湘軍的實力和旗兵的戰鬥力來說,曾國藩稱帝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曾國藩的選擇卻是自裁湘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