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廬陵文化的讀後感

廬陵文化的讀後感(一)

讀了《廬陵文化讀本》這本書後,使我感受到中國,這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國度,湧現出的千千萬萬個愛國英雄。其中最讓我感受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抗日英雄姚顯微》。

文章中姚顯微擔任國立中正大學教授兼導師以及戰地服務團團長。在教學中,他熱情地歌頌國民抗戰的偉大力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忱。

在一次戰鬥中,年僅37歲的姚顯微教授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他臨死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萬歲!」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姚顯微這個名字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頭。他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了中國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甘願捨身救國,甘願拋頭顱、灑熱血。充分體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我中華有志之士,必須先儘自己抗日救國的天職,到前線去!到戰壕中去!做一個中華民族的好兒女!」這聲音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

山有山的特性,水有水的特性。我們中華兒女的特性是:國難當頭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祖國。這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特有的情懷。這種高昂的情懷永遠激勵著華夏兒女。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得幸福、安寧,但是這美好的生活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這美好的生活,是千千萬萬個愛國人士用生命和熱血換來的。我們不僅要好好的珍惜這美好的生活,還要繼承他們那種高尚的愛國情懷。這就是先烈們託付給中華兒女的重任。因此我們必須要好好讀書,長大成才,為祖國的發展而貢獻出一份力量,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繁榮。這樣才能對得起長眠於地下的英烈們。

我們要讓先輩的英靈自豪地驚嘆:啊!這就是我的中華!這就是中華的少年。

廬陵文化的讀後感(二)

本學期,我認真閱讀了《廬陵文化讀本》,收穫了很多知識和快樂!

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吧,我剛拿到這本書時,還不知道「廬陵」是什麼意思呢!我悄悄地問媽媽,媽媽笑著說:「很久以前,吉安叫做廬陵,所以廬陵就是現在的吉安,廬陵文化就是吉安的歷史文化。」喔!,原來是我們吉安的文化呀!

我一口氣就把書讀完了,我把書中內容分成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寫廬陵的今天,新吉安各地的發展變化。我喜歡的文章有《遂川三寶》、《三代人的書包》、《第一次坐飛機》和《家門口的大學》等。它們告訴我,吉安經濟發達了,物產豐富了,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方面是有趣的又有意義的故事。《三把鋤頭擒匪兵》講了三個農民機智勇敢,用三把鋤頭,活捉了25個拿槍的匪兵的故事。《小青蛙的理想》描寫了小青蛙不斷地變化理想,卻不去學習,最終一事無成。還有《小豬和小猴》、《帳單在我心裡》很多故事,我都很喜歡。

最讓我感動的是第三方面的內容。它們描寫了吉安是革命的搖籃地,紅軍戰士在吉安各地打土匪鬧革命的感人故事。《一根燈芯》講了毛主席為了省油,堅持只點一根燈芯,在昏黃的燈光下寫出了《井岡山的鬥爭》。一盞油燈,一根燈芯的亮光,最後照亮了全中國。特別是《張師長獻鹽》的故事,感動得我流下了眼淚。張子清師長負傷住院,傷口發炎卻沒有消炎藥。戰友們將平時省下的一些食鹽送給他洗傷口,他一直捨不得用,每天只用茶葉洗傷口。當醫院裡斷鹽,重傷員增多時,張師長把省下的一小包鹽毫無保留地交給護士,給了其它重傷員用。不久,張師長自己因為傷口惡化,光榮犧牲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張師長,您是我們吉安的驕傲。我們廬陵子孫一定努力讀書,長大後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廬陵文化的讀後感(三)

在學校圖書館偶爾看到一本名為《廬陵文化》的書,還覺得奇怪,一個公園怎麼會有這麼厚的文化歷史?拿起來一翻,原來「廬陵」是今江西吉安市的古稱,而「廬陵文化」是指以廬陵古治屬為核心,輻射而涵蓋現今吉安市十餘縣(區)的區域性文化。頓時覺得特別羞愧——我對自己所在的城市了解太少!

繼續讀下去,才知廬陵文化源於七千年前的青銅文化,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廬陵文化既有以青原山佛教禪宗青原派係為主體的宗教文化,又有以吉州窯黑釉天目瓷為標誌的陶瓷文化,更有以人才輩出的白鷺洲書院為代表的書院文化。

空閒的時候我和同學一起去了青原山、白鷺洲書院和吉州窯這三個廬陵文化的代表性地點,更深切地感受了廬陵深厚的文化底蘊。

我最開始去的是青原山,那時是和學校老鄉一起。登山路上,不時能看到路兩旁充滿佛理的佚名題詞,往山下俯瞰時,隱隱約約能見到林間的淨居寺。途中有幾個木製的休息亭,到達山頂還有一個古老的塔。不愧是佛教聖地,處處透露出一種靜謐感。下山返回山腳時,一個小水庫吸引了我們的眼睛。從未見過的蔚藍色湖水,像仙境一樣,美得讓人窒息。潺潺水聲也恰到好處,給旁邊的淨居寺增添了不少雅致。順著溪流,我們來到了淨居寺的正門前,還未入內我就感覺到佛教的威嚴。儘管佛教屬於外來宗教,但淨居寺建於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佛教思想對廬陵人的影響比較久遠。

白鷺洲書院建於贛江的白鷺洲上,遠遠望去,只能看到樹木蔥鬱的白鷺洲。初見時我以為只是一個普通的沙洲,完全沒想到還有一個書院藏在裡面。去之前,我猜想書院裡可能會有種私塾的氛圍,但是沒想到書院和現代中學氣息融合在一起,古今書香交織相依。我去的時候剛好是旱期,贛江水位下降,露出了細細的河沙。恍惚中有海岸讀書的愉悅感。胡亂探索一番,我發現一堵刻了書法的牆,雖然不太認識上面的書法,但看牆身就覺得很可能是與書院有關的人物留下的真跡。書院裡設有雲章閣,書院獨特的構造體現出廬陵特有的書院文化。()

去吉州窯的那天,剛好是大雨過後,走過一段泥濘的小路,仔細看的話會發現一旁的泥土裡混雜著破碎陶瓷片,不愧是古代名窯之一。越往裡走,古瓷片、窯具俯拾皆是,一條條用窯磚鋪成各種圖案的長街古巷,縱橫交錯,依舊保留了古瓷鎮的風貌。看著現在的吉州古窯包,不難想像南宋極盛時期的「民物繁庶,舟車輻輳」的繁榮景象。吉州古窯的風格給人一種中國古建築的韻味美。置身其中,新奇和興奮湧上了心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