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後感高中水平

從小,讀過一個個關於王昭君的故事,每一本書都將王昭君遠嫁匈奴後,與單于呼韓邪的生活描寫的和睦美滿。我不知道作者這樣斷言的依據是什麼,但當時天真的我還是極願相信這樣一個嬌弱、可愛的絕代美人是應該生活的高貴、舒適、甚至奢華一些的。

現在,我不禁對這個說法產生了懷疑。

公元前33年,年近60的南匈奴呼韓邪來到長安求婚,因小人毛延壽算計,「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的王昭君淡淡地掃視後宮成百上千如她一般造冷遇的佳人美姬後,竟毅然決然地表示願意遠嫁匈奴。在我看來,昭君的這一舉動只不過是厭倦了被人忽視的生活,渴望面見龍顏而做出的無悔抉擇。也許她原先所想像的結果是贏得皇帝的青睞,至此擺脫宮女的身份,掙脫出這種不見天日的生活,但事與願違。當漢元帝見到這位「娥眉絕世不可尋」的絕代佳人時,卻能忍下無限的驚異、傷感、懊悔,甘願將她讓於這位足以當昭君父親的單于。可以想像,昭君此時的心情是多麼羞憤,她對漢元帝象玻璃城堡般的愛粉碎了。

在前往匈奴的途中,昭君與御前侍衛宇文成產生了愛情。雖然他們的心裡都明白,這種愛是違反禮教,違反道德的。當這些都阻止不了這對青年男女,直到呼韓邪察覺了此事,將宇文成處死。我相信,至此以後,昭君是不會愛任何人的,至於那些書上所描繪的「愛情故事」,我認為這全是現代人的主觀臆想,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試想,一個女人在經歷過兩次重大的愛情變革後,她還會鼓起勇氣再去愛嗎?更何況面對的是比自己大兩倍的男人。

昭君是無奈的,是上天造就了她的美麗容貌卻又是上天安排了她的不幸命運。在塞外的風雨四十年中,她象個無生命的娃娃似的被人擺弄。當現在銀幕上的昭君以一個「和平大使」出現在我眼前時,我痳木了。歷史的幕布太厚太重,背後女兒們無奈的哭泣聲是飄不出來的。現代人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聽,給這些遠嫁的女兒們一些安慰。

讀後感高中水平(二)《水滸傳讀後感

「各無異心,生死相托,替天行道,保國安民,若有存心不仁者,天地不容,神靈滅頂。」——《水滸傳》

「死去無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元末明初,世事黑暗,病態張狂。這亂世之中一舉人因替窮苦之人辯冤糾枉辭官起義,卻因領頭人居功自傲,親信佞臣疏遠忠良,憤然浪跡江湖,與世隔絕。

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懷著滿腔的熱忱與悲憤,施耐庵遇到了同樣處境的知己羅貫中,開始了水滸傳的創作。

高俅,一個臭名昭著的潑皮無賴,在故事一開始就占用很多筆墨描寫他如何因會踢毽子取悅人做了堂堂太尉;相反一個有萬夫不當之勇能指揮八十萬禁軍的教頭林沖,卻因比武贏了高俅舉家逃亡遭追殺。越是這不公的社會地位競爭描寫,越激發了讀者的同情與情緒波動,讓人不禁捏了一把汗,此後一群英雄曹蓋等人使用智多星吳用的計謀,讓身為押司的宋江也落草為寇,群起反之,這「官逼民反」的寫作思想變漸漸的透露了出來;「怒殺閻婆」、「景陽岡武松打虎」、「血濺鴛鴦樓」、「火燒祝家莊」、「大破連環馬」、、、這一群群個性鮮明,有血有肉,重義疏財的梁山好漢們,漸漸在社會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們招賢納士,劫富濟貧,攻打貪官,且所到之處軍規嚴謹,接濟百姓,在民間傳為佳話。

可能你會驚嘆,這不過是從民間蒐集來的故事性強的小說罷了,憑什麼躋身中國四大名著?這可不是空有虛名啊,你看他描寫水功了得的浪裏白條:「那人把竹篙一點,雙腳一蹬,那條船便像箭似的劃向江心,兩隻腳把船隻一晃,便船底朝天,兩人全落入水中。」,「點」,「箭似的」,「一晃」,寫出了張順的靈活敏捷。相反,你再看陸地上稱霸的「黑旋風」:李逵大怒,脫下布衫,雙手一架,早搶了五六條竹篙在手,好像扭蔥一般扭斷了。」這「扭蔥一般」,讓施耐庵傳神的文字功底深入人心。當然我讀這作品也常會有疑議:如文中「妖術」一次在吳用口中頻繁出現;如「武松打虎」那一章膾炙人口的故事,那吊頸白額大虎當時又飢又渴,躍起必高人數米,武松是怎樣在醉酒的情況下抓住它頭上的皮毛把它硬摁下去呢?我也知道武松的勇猛好戰,但這段佳話在人民口中可漸漸成了神話。

事實上施耐庵是在愁家,愁國,愁天下的煩躁下能寫出如此傳神,把各種故事、人物個性融合地天衣無縫,在當時的文化水平來說已能鶴立雞群了。我常常會努力想像魯迅一般從他濃重的筆墨中看出一些詞來。魯迅從教科書裡看出了滿是「吃人」的詞,而我從施耐庵的書中看出滿是「胸懷」的氣魄。那一幕幕細到每一個動作的打鬥讓人俯首稱妙;那「及時雨」宋江喜歡結識英雄好漢,仗義疏財,對有本事的人無論貴賤都好好款待,以此名揚四海的胸懷和後文不記前仇,善心待人的性格和親密和氣的領導氣概都像極了施耐庵自己,我想每一個在寫人物文學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的體現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在創建人物屬性的時候,都會出現自己的影子,而宋江就是施耐庵憧憬的、那個如己所願的、能得到用武之地另一個的影子吧。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宋江揮筆一書,揮出了如此「落草為寇」的氣概,如此曇花一現卻現得轟轟烈烈的梁山好漢。

讀後感高中水平(三)讀錢鍾書有感

人是有私心的,想呆在屋子裡也能感受外面的自由,所以有了窗,這是我對窗的出現的奇想。

也許人們都有徐志摩《想飛》的願望,渴望自由,將所有躁動的因子慷慨地暴露出來,與自然分享不拘一格的舒暢。然而,現實總驅使你忙碌於事業等。你不捨,所以用窗暗地裡呼吸「自由」的氣味,調劑沉悶的生活。有位作家寫道「生活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婚姻,工作是這場婚姻中最鍋碗瓢盤的過程,瑣碎,單調,散發著霉爛的氣息。而自然,就像你朝夕暮想的一個情人,每天鮮活地站在窗外,群居飄舞,芬芳朦朧,等待著你與她的幽會」,就是這樣子,窗外面的自由是我們永恆的情人,作在屋裡的人應該與她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而窗子粉飾了她的美,用距離構造朦朧美,牽引著人們的好奇心。

因為得不到,屋裡的人對窗外的自由總充滿著嚮往。同時,不容置疑的是,窗外確實是喚醒生命的境地。老鷹展翅高飛,蒲公英隨風流浪,浪花嬉戲于海水……它們不因屋裡的陰暗,冷漠,沉迷而靜止。潮汐依然不停,天地在彈指一間變化著。自由賦予了生命足以燃燒的能量,清煙為了達到白雲的高度,離開屋子的暖和,一切在窗的眼裡濃縮成快樂。當人在屋子裡伏案努力時,月光以高姿態照入屋內,塵埃在光路中擁抱,問候,星星在夜空上歌唱,這時應感謝窗子,它們是善良的,將美麗同屋內者共同分享。()

累了,站在窗前,眼睛所看到的應該是萬物在恬靜地安睡,她們想睡就睡,即使在風中,是自然恩賜的自由。閉上雙眼,放鬆全身的肌肉,呼吸著天地間的靈氣,任思緒乘著風神遊,神遊到烏托邦,放縱自我,沉醉於自然,參與快樂。

周濤在《隔窗看雀》中有這樣的一個結尾:「瞧,枝上的一個『逗號』(痲雀)飛走了,『噗』地又飛走一個。」也許,這就是外面的自由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