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閱讀紅色經典讀後感

閱讀紅色經典讀後感(一)

在冀南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有一個叫鐵頭的男孩。他有個雙眼皮、大眼睛、圓臉盤,薄嘴唇,年紀才十四五歲。他天天盼望著加入八路軍當騎兵,拿著馬刀,騎著大馬,在戰場上與騎兵一起拼殺日本鬼子。在一次送情報的過程中,憑自己的智慧與勇敢,小鐵頭赤手空拳奪過了日軍中隊長的大洋馬,參加了八路軍,加入騎兵;在李指導員的精心培育下,很快成為一名英勇的八路軍騎兵戰士。

鐵頭和其他戰士一起抓漢奸、殺鬼子、攻城池,屢立戰功,使他在戰火中、馬背上迅速成長。趕走日本鬼子以後,他又騎著大洋馬隨著浩浩蕩蕩的解放大軍一起夜渡黃河,向南挺進,繼續為解放事業做貢獻。

這是紅色經典《小鐵頭奪馬南征記》描述的精彩故事。看完這本書,我被小鐵頭大智大勇徹底征服了,仿佛回到了那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看見許許多多像鐵頭的一樣擁有強烈愛國之心的革命先輩;為了趕走侵略者,創建新中國,無論多少困難擺在眼前,他們都毫無畏懼勇往直前,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他們對敵人充滿著仇恨,但對自己的親人同胞都充滿熱愛。如機智勇敢的小嘎子,臨危不懼的王二小,英勇善戰的小飛虎隊……他們都跟鐵頭一樣小小年紀,在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戰爭年代勇敢地打擊敵人,保衛國家。正是他們的奮鬥和犧牲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一代的孩子,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在幸福的陽光下成長;雖然不能體驗當時的情境,但應該多閱讀一些像《小鐵頭奪馬南征記》的「紅色經典」了解歷史,親近英雄,思考責任,真正了解胸前的紅領巾是紅旗一角的含義,把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代代相傳;更應該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排除萬難努力學習,長大了為國家多做貢獻。「咱鐵頭能行!」我堅信新時代的中國少年都能行!

閱讀紅色經典讀後感(二)

在《真正的英雄》這本書裡,記錄了許多英雄人物的偉大創舉。一開始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很好奇到底什麼樣的人能夠稱之為英雄呢?當我一頁一頁,逐字逐句讀起這本書後,沒多久我就被書中精彩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

相信大家對「雷鋒」這個名字很熟悉吧。的確,雷鋒是一位大英雄,頂天立地,他的光榮事跡被收錄在這本書裡了。雷鋒一心一意為國家為人民著想,這一切體現在數不清的點點滴滴的小事中。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件事:一天,雷鋒突然肚子疼,他一想到第二天還要開車,於是到醫務室拿了幾片藥,在回去的路上,他看見有人在搬磚頭,就立馬加入去幫忙,完全忘記了自己獨自的疼痛。像雷鋒這樣的英雄還有許多,焦裕祿,孔繁森等等,他們都為祖國為人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死重於泰山,他們有著共同的信仰――共產主義,他們都是最優秀的共產黨員,他們心裡有國家,有人民,他們不怕苦不怕死,他們無私奉獻,他們從不索取……「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們真實的寫照,為人民服務是他們一生的使命。他們的精神令所有人震撼與感動。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聯想起汶川、玉樹地震中現實版的英雄們,他們不也正是黨養育的好兒女嗎?他們用自己的死換來了人民民眾的生,那是多麼偉大啊!

合上這本書,我終於明白了,如果我想成為一位傑出的英雄,要有愛國的精神,要有優秀的品德,要有健康的人格,要有足夠的學問,要時刻把人民把祖國裝在心中,這樣才有可能成為英雄。我們一起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吧,時代為我們作證,我們之中將來一定還會有許多這樣的英雄人物登場。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閱讀紅色經典讀後感(三)

《苦菜花》這本書是以抗日戰爭時期膠東半島崑嵛山區的王官莊為背景,以仁義嫂一家的遭遇為中心線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抗日根據地軍民在反掃蕩中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表現了根據地人民那種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親的形象。

作品所塑造的母親——仁義嫂的形象,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而豐滿的革命母親英雄形象,具有相當的典型意義,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人物畫廊增添了一個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同時,也標誌著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懷著無限的深情來塑造母親的形象的,鮮明地刻畫了母親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徵:慈愛心腸和革命意志。

作品把母親置於王官莊極其嚴峻複雜的矛盾衝突之中,在公與私、生與死的抉擇面前,充分展示她性格中慈愛心腸與革命意志這兩個特徵,真實地描寫了她的覺醒和成長,具體地寫出她從一個只知愛自己子女的母親到愛革命、愛一切革命的子女,勇於為革命奉獻一切的革命母親的性格發展過程,並注意揭示母親性格發展過程中多方面的矛盾心理,使得母親的形象血肉豐滿,也使得讀者清晰地看到了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怎樣變為靈魂高尚的革命母親的過程。當大女兒娟子拿起參加革命活動時,母親的一家正處在極端困苦的生活中。大伯一家數口被惡霸地主王唯一害死,丈夫又被逼走,母親獨自拉扯著5個年幼的孩子,娟子是她唯一的幫手,母女相依為命,而且,鬥爭的環境又是那樣的險惡,母親怎麼能不為娟子擔驚受怕呢?但是,公審大會和娟子親斃大仇人王唯一的現實教育了她,「有一種東西,像是一把火從她內心裡燒起來」——母親的革命意識開始甦醒了。面對封建家族的傳統壓力,她更加認定「娟子是好孩子」,毅然支援娟子幹革命工作。敵人燒毀母親的房子,她咬緊牙根:「這前世的冤,今世的仇,我爛了骨頭也要跟你們算清!」這冤讎,不僅是個人的,而且是階級的,因此,大兒子德強參軍時,母親滿意地「點頭」。隨著鬥爭的深入,在共產黨員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她那母親的慈愛和革命的意志在不斷地發展。

母親從娟子、姜永泉、星梅和八路軍戰士身上,愈來愈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認識到革命才是苦難農民的唯一出路。她把對兒女的愛擴大到對每一個革命戰士的愛,上升到對革命的愛。當敵人逼她說出兵工廠埋藏機器的地點,並以殺害她的小女兒嫚子相威脅時,為了革命,為了保住兵工廠,她忍受了一切酷刑和巨大的悲痛,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小女兒被敵人殘酷殺害。

酷刑,摧毀不了她鋼鐵一樣的革命意志;殘殺,只能激起她更強烈的仇恨。這時,母親的慈愛心腸和革命意志已經升華到了一種嶄新的境界。她自覺地為革命工作,直到拿起武器親手消滅敵人。

母親的覺醒反映了千百萬貧苦農民的覺醒;母親的成長代表了千百萬革命母親的成長。()

書中所描述的事情我還是比較熟悉的,因為我的祖輩、父母親及親戚都生活在膠東半島,後來我的父親參加了革命,我們從小就隨父母離開了老家,1968年因為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鬧革命,我和姐姐回到原籍住了近一年的時間,之後我又回去二次。仁義嫂這位革命母親的形象,在膠東半島還是很有代表性的,她的那種偉大母親的慈愛心腸和革命意志,從一個只知愛自己子女的母親到愛革命、愛一切革命的子女,勇於為革命奉獻一切的革命母親的性格發展過程,使得讀者清晰地看到了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怎樣成長為革命母親的過程。時隔半個多世記的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