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嗟來之食》故事讀後感

嗟來之食故事讀後感(一)

《嗟來之食》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年齊國發生了饑荒,一個人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的事。

那個餓者不吃嗟來之食保護了她的尊嚴,但我不同意他的做法。保護尊嚴要先保住生命。比如越王勾踐在吳國為吳王夫差駕車養馬,夫人打掃宮室,住在潮濕的囚室。他把苦膽掛在房樑上,睡覺時看著苦膽睡,吃飯是先吃一口苦膽,意思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報仇。他最終消滅了吳國。

如果我是災民,我會吃黔敖給的東西。我選擇吃的原因是如果生命沒有了,維護尊嚴又有什麼意義?大家請想:「嗟來之食」與「胯下之辱」相比那種更辱人格?我個人認為,「胯下之辱」跟甚之。正因為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最終成就大業,衣錦還鄉。因此,如果一個人有志氣,嗟來之食並不是不可以食用,吃嗟來之食並不代表沒骨氣。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存今日之性命,方可成就他日之大業。

我們現在是學生,那怎樣才算有尊嚴的呢?不乾不仁不義的事是有尊嚴的;在校園、教室內、看到的垃圾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箱內有尊嚴的;上課認真聽講是有尊嚴的……

嗟來之食故事讀後感(二)

《嗟來之食》這個故事主要講齊國的一個窮人在饑荒的年代始終不肯吃富人施捨的飲食而餓死的事。如今眾說紛紜,「食不食嗟來之食」而在我看來,嗟來之食應該吃。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講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胯下之辱。嗟來之食與胯下之辱孰辱之更甚?我認為是後者。可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最後成為一代名將。話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要在適當的時候屈服,也要在適當的時候伸張正義,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其實韓信也在忍,作為血氣方剛的少年,被要求受胯下之辱,他心裡肯定也掙扎過要不要拔劍相向,和那幫惡少痛痛快快的打上一架。如果他真那樣做了,將使他的未來蒙上陰影。所以韓信忍了,他受了胯下之辱,留得了有用之身。蘇軾《留侯論》裡曾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

二、《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我們的身體毛髮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餓者為了尊嚴,毅然死去,不了解父母的想法,屬於不孝的的表現。他兩腳一蹬便撒手歸天了,留下親人怎麼辦?我覺得這個人沒有心胸,沒有豁達的心境,為了尊嚴,把生命當兒戲。凡是都有一個度,超過去了就不好了,這種事情本來就沒有對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永遠認為生命是最重要的。

三、塞格林曾說:「不成熟的人為了理想而死,成熟的人為了理想卑微地活著。」一個有大愛的人,是必須能夠在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低頭的,保住了命,才可以繼續行道,把「道」傳送給天下人。如果只是為了保持氣節而一味強硬,他「不失本心」成全了自己,但是卻使「道不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幾十年,最後終於滅了吳國;司馬遷忍辱負重,《史記》千古傳頌。當袁紹舉兵起義的時候,劉關張三兄弟也前去會盟,三人只是無名小卒,給安排了一個偏席,劉備不也忍下來了嗎?

總之,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餓死算什麼?所以忍是最好的辦法,退一步海闊天空,何必與人爭呢?活著就好,嗟來之食就該吃。

嗟來之食故事讀後感(三)

《嗟來之食》主要講了位饑民,他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保衛了自己尊嚴的事。讀了這篇課文,我有許多感觸??

我認為文中的那個人做得對,不應該接受黔敖的施捨,因為他如果吃了嗟來之食,就丟掉了自己的尊嚴。如果我遇到那種情況,在尊嚴和誘惑的抉擇之處,我也會像他一樣,保衛自己的尊嚴,寧可餓死也不接受那侮辱性的施捨。徐悲鴻說過:「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這裡的傲骨就是自尊、尊嚴。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尊,那人們就會看不起他,走到哪裡都會被人們指責,永遠成為人們的笑柄。俗話說:「樹活一張皮,人要一張臉」與其一輩子抬不起頭,還不如一了百了。再說了,就是死也要死得有尊嚴,不能遺臭萬年,被後人恥笑。

歷史上也有許多人用實際行動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比如:魯迅的錚錚傲骨,他「橫眉冷對千夫指」,頻頻向反動當局和一切惡勢力揮去他的「投槍」,他的傲骨簡直是金石鑄成的;還有革命英雄葉挺,他當時被關在牢裡,他知道只要當叛徒就可以活著出去,可他堅決不從,因為他明白,當叛徒就會出賣同志,違背自己的信仰,也會失去尊嚴,所以,不能低頭。

當然,不只這兩個人,()革命事業當中,無數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行為把尊嚴演繹得無比崇高。尊嚴使人不再醜陋,尊嚴讓美麗成為永恆。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