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一)

《回到教育的原點》一書中,竇桂梅老師在打造團隊、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式上,提出了主題教學模式,即組成教師「專題學習」共同體。學校要想真正地發展,必須建立學科團隊,依託於學科教研與課程開發,教師方能形成自覺發展的專業發展共同體。其中策略之一就是「共讀一本書」。

對所有學校來說,教師都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專業素養已成為制約教師職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就是發展的機遇。竇桂梅老師就是從這一問題出發,把問題專題化、項目化、課程化,組成一個共同學習的團隊,摒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教研方式,通過學習共同體的專題閱讀研究,讓老師與兒童共同分享閱讀經驗,都能獲得良好的根部滋養。

以2007年為例,竇桂梅老師組織教師共讀<西遊記>的主題系列活動。為什麼讀這本書?竇老師的解釋:為了以讀促教。國小語文教材中只是選取了書中的幾個章回,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猴王出世>等。於是她們力圖通過閱讀整本<西遊記>尋找到源頭活水,從原著中準確的提取出「教學價值」。圍繞原著,又組織教師讀了<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西遊記>與民俗 文化>等相關書籍以及上百篇評論。為了讓研究更加深入,還讀了<文學理論>和<文學概論>等相關文藝理論書籍。讀名著,讓老師和學生一道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最後收穫的不僅僅是一兩節好課,更有看不見的薰陶與浸染。「沒有被厚重的經典名著洗禮過的人無法擁有細膩的心靈」。正是這樣有計畫、有目的的培養機制,有力促進了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

能夠認識到開展讀書活動、建設書香校園,無疑是我們農村國小從實際出發打造學校特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學生人生奠基的明智選擇。但對照竇桂梅老師的做法,我們的讀書活動目前只是停留在一個初級階段,就是為讀書而讀書、就是浮在表象上的讀書。讀書沒有和教書很好的結合,讀書沒有和培養學生做人很好的結合,讀書沒有和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很好的結合。竇桂梅老師「共讀一本書」的做法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開展領導共讀一本書活動、教師共讀一本書活動、學生共讀一本書活動。以讀促教(促進教師教書、專業素養提高),以讀促學(促進學生學習、養成教育),以讀促建(促進書香校園建設)。無獨有偶,期初領導計畫交流匯報會上,維武主任在匯報工作中也提到了開展領導共讀一本書活動,並且力薦了王宏甲創作的<新教育風暴>一書,令人欣慰,說明我們的領導、老師也都在思考讀書問題、都在想工作。於是,共識在領導會上達成:本學期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讀書的數量底線,提倡多讀):領導帶頭,共讀<新教育風暴>一書,教師先以教研組為單位共讀一本書(學校推薦、組內選擇),學生共讀一本書(分年組進行)。學期中、學期末要分別開展座談會、寫讀書心得、讀書知識競賽等進行檢查驗收,以期達到最佳效果,由此推動讀書活動持續健康開展,從「積跬步」出發,向「至千里」前進!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二)

細品《做卓越的教師》一書,我深刻地認識到要實施課程改革,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博採眾長,使自己的大腦不斷吐故納新,接受活化知識,才能厚積而薄發。書中很多話語,言簡意賅,卻讓我頗有感觸,回味無窮。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了解決書多時間少的矛盾,教師讀書必須學會選擇,採取瀏覽與精讀相結合。一般的書可以瀏覽,重要的書、名著就需要精讀;與自己研究方向遠的書瀏覽,與自己研究方向近的書精讀。瀏覽的面不可太窄,精讀的面不可太寬。」說得多好,做教師的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困惑。這時候,僅憑我們的一己之力似乎顯得那麼單薄無力,就如書中所說,此時我們就可以向一些教育經典求助: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暢遊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怎能不被教育家的激情與思想所打動?怎能不被他們的行文風格和語言特色所吸引?他們的感情真摯而充沛,思想樸素而深刻,語言親切而又不乏文學性,字裡行間充滿了真誠的人道主義情懷,他們把自己的一腔熱血撒向每一位學生,用深情的目光注視每一個人的心靈,他們所關注的是每個學生個性的發展,他們讓教育真正進入了人的心靈世界。從陶行知著作中,我讀懂了三個字,那就是「真教育」。「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就是它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永遠不會過時,這些經典迸射著美麗的教育智慧,詮釋著動人的教育情懷,給了我許多教育的啟示。

閱讀,讓我充溢而快樂,更讓我明白教育需要愛心,孩子渴望關愛。讓我們以『教唯以愛,學唯以篤』的思想公正地對待、欣賞每一位孩子;讓我們懷著一顆慈母般的愛心,滋潤每個孩子的心田;讓我們用蘇霍姆林斯基那種「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去接納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長吧!願我們都能以書為友,在書的世界裡作一次心靈的長途旅行,來一番深邃的靈魂對話,掬一捧淡淡書香,做一名博覽的教師!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三)

讀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不僅給我釋解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平凡和光榮,也讓我感受了一名名師的心路歷程。一節節、一章章如同拂面的春風清新而又和煦,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不僅給予我理論的指導,更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淺。因此,讀此書不僅是對我知識的擴充、教學理念的提升,更是對我心靈的一次洗滌,為我下一步的工作和學習,指引了方向。

感受:要做一個勤思考善實踐的教師。

隨著素質教育的快速推進,不論是國家教育部門還是教育專家,都深深地感悟到只憑空洞的教育理論,是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的,素質教育的實施更需要我們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參與,教育專家提出的新教育理念雖具有普遍性,()但在具體實施中還有很多的實際問題,更需要我們基層教師來研究和實施,以此來證實新理念的正確性。

讀李鎮西的著作,字裡行間都透露出教育要營造美好的精神家園,讓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和調適思維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挑戰意識,批判意識和創新思維來面對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呼喚我們要有全面發展的學生觀與全新的教學方式,作為教師就要具有課程意識,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面對新課程,我們教師要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合作,學會選擇,學會創新。真正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生活的美好和和諧。對照自己從事的幼教專業,讓我深受啟迪,幼稚園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最好陣地,更應該重視孩子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幼兒教師要更多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讓每位孩子感受到校園生活的快樂和溫馨,讓每位家長感受到教師的專業素養。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也接觸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李鎮西的對於教育的觀點給了我更清晰的印象。我深深的感受到,有了愛,不等於就有了教育,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而要能肩負起這樣的責任,教師的職業理想,專業素養是相當重要的,做最好的老師,讓今天的「我」和以往的「我」進行比較,每天都能做好一點,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