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秋之白華讀後感

秋之白華讀後感(一)

《秋之白華》,一部迄今為止最讓我感到浪漫與真實的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寫意的手法如散文詩歌般將革命先驅瞿秋白先生和妻子楊之華的愛情故事描繪出來,平淡的言語,精緻的畫面,從中又閃爍著革命精神的光輝。

瞿秋白和楊之華纏綿的愛情故事,在那個年代是顯得那樣前衛灑脫,可不管怎樣,感情的升華與真情的流露足以讓人感動。「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如此才華橫溢英明大義的瞿秋白,美麗溫柔中又不失倔強勇敢的楊之華,這樣完美的結合,讓多少人羨慕他們的愛情!那個在外白渡橋上的黃昏,那段沒有第一人稱的彼此表白,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直指人心。因為愛情,他們走到一起;因為革命,他們彼此相依。

秋白之華,秋之白華,白華之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你無我,永不分離。

「秋之白華」那枚鮮紅的圖章印記,印刻著只屬於他們的愛情。「贈我生命的伴侶」的金胸針,伴著他們的愛情走過歷史,走過他們的愛情歲月。

瞿秋白先生在著作《多餘的話》中的這段話:「這世界對於我仍然是非常美麗的。一切新的、鬥爭的、勇敢的都在前進。那麼好的花朵、果子、那麼清秀的山和水,那麼雄偉的工廠和煙囪,月亮的光似乎也比從前更光明了。」在表達他內心堅定的革命情懷的同時,我們為何不可將它理解成,他對於這份愛情的珍惜呢!

沒有過多的纏綿情話,無言的眼神交匯,貫穿在這份革命的愛情故事中。楊之華對瞿秋白的每一個細小體貼的動作,生活中每一個細緻入微的情節,此時無言勝千言,此時情話非多餘。那枚小小精緻的銅扣,鎖住的是他們的愛情,鎖住的是平靜外表下那顆熾熱的心!這樣的故事太過唯美了,美得不真實,卻又真實存在,沒有什麼能夠讓我們不相信這份刻骨銘心的真摯愛情。

因為愛情,所以愛一直都在……

秋之白華讀後感(二)

「秋白之華,秋之白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瞿秋白和楊之華的愛情故事堪稱經典: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一個單身,一個已婚。兩人在大時代的浪潮中相知相愛,為了與楊之華的丈夫沈劍龍商談離婚事宜,三人關在房裡談了差不多一整夜,於是幾天後報紙上一天登了三條啟事:一條是瞿秋白與楊之華確立戀愛關係,一條是沈劍龍與楊之華離婚,還有一條是沈劍龍與瞿秋白成為朋友。這三條啟事在封建氛圍濃厚的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也傳為佳話。影片基本上真實地還原了瞿楊這段傳奇的愛情,但由於該片表現的是瞿楊一生的愛戀,並且為了給國慶獻禮,加入了革命的部分,使得影片的「戰線」拉的有點長,表達得有點跳躍,有些倉促,好像一句話未完又說下一句,不是點到為止的意猶未盡,而是缺少零碎部件的不完整。

為了渲染秋白之華的愛情,影片畫面唯美:青郁的水鄉小鎮、原味的傳統戲曲、靜謐的林間小湖、蒼勁的中華書法、屹立的跨海大橋、飄飛的祭奠紙花、漫山的刑場花叢,每個鏡頭都是一幅畫,又勝似一幅畫。略帶磁性的吳儂軟語傳達著兩人愛情的纏綿悱惻,仿佛天上人間。

影片前半部分用了楊之華《回憶秋白》的回憶,順敘了兩人從相識到結婚,後半部分用了瞿秋白在獄中撰寫的《多餘的話》的回憶,順敘了瞿秋白被捕到就義的過程,其中還插敘了兩人婚後的生活,有甜蜜,更多的是心酸。在大革命的浪潮中,楊之華「革了自己的命」——離婚,她勇敢地選擇了志同道合的革命者瞿秋白,因為愛情,只為愛情,那是個相信愛情的時代,與之相比,今天的擇偶標準「房子、票子、車子」是否過於庸俗,不知道有些人會不會為之羞愧。瞿秋白在黨內的歷史一直是被低調處理的,不能說他是政治的犧牲品,但他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確實處於不利地位,有著濃厚的悲劇色彩。導演有意淡化了那段不能不說的沉痛歷史,最悲劇的地方不是跳過,就是用字幕表示,否則該片的悲劇程度將超出觀眾的承受能力,而現在,觀眾的注意力從瞿的死因轉移到瞿的死,更多的人記得的是瞿死在了鮮花叢中,浪漫傷感,楊通過紐扣辨認出瞿的屍骨,心碎萬般,這樣不僅避免了觸及敏感話題,而且增強了電影本身的藝術性。

兩位主角(瞿秋白飾演者竇驍,楊之華飾演者董潔)的外在形象比較接近歷史原型,瞿秋白帥氣、儒雅,楊之華美麗、溫柔,但兩位歷史人物內蘊深厚,具有領袖氣質,這是普通演員無法詮釋的。竇驍資歷尚淺,他演繹的瞿秋白儘管文質彬彬,卻缺少一種大家的底蘊,僅僅做到形似而未達到神似,董潔版的楊之華也只有表面的柔弱,缺少柔弱背後那種女性領導的堅毅。但總的說來,兩位演員的演出還是可圈可點的。

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一個革命的時代浪潮,一位悲劇的領袖人物,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

秋之白華讀後感(三)

「選擇了一條道路,就是選擇了一種人生。遇見他,卻是我沒有想到的。」

這是電影《秋之白華》中楊之華先生的一句獨白。

但凡熱愛文學之人,總或多或少地有一種名為「民國情結」的東西存在於腦海。有著先進思想敢於擔當名族大義的儒者,新文化與舊文化激烈交碰的火花,寓文采與精神於一體的大量文學佳作,紛飛烽火中革命伉儷的堅韌和他們可歌可泣而又具有浪漫主義的感情故事。過去了百年時光,依舊震撼著世人,蕩滌著每個人的心靈。

正如上面說到的楊之華先生的獨白。雖然歷史中的她或許未必真的有說過這麼一句話,但是在她心中一定有這樣的決絕與情愫曾經縈繞。

在來上海前她其實已經入黨結婚,但丈夫對於她理想的不理解以及對她的冷漠,造成了最後楊之華毅然決定離開的主要原因,然而還有一個助因,即是當時她遇見了她的老師——瞿秋白先生。

一隻小船緩緩划過小河道,載著楊之華和她的救國理想緩緩來到了中國當時思想最為活躍的上海。她在這裡求學,瞿秋白是她的老師。她經常給家裡寫信因為掛念著自己的女兒和丈夫,然而信寄過去卻像沒了線的風箏,飛得很高很遠可不知去了哪,也不可能有回。終於她在給丈夫的信中提筆寫下「離婚」二字。這在當時非常艱難,女人沒有選擇自己幸福的權利。然而她做了,這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也開啟了另一段泣血的浪漫。

《秋之白華》這部電影拍得很中國也很現代,然而可貴的是導演和編劇雖然選擇了中國式的含蓄地表達方式但能讓人一看就懂,同樣,雖然是現代的視角、現代的演員、甚至是現代式的台詞,卻沒有絲毫脫離民國環境的感覺,反而你更能從這樣的方式中明晰地了解到更多任務的內心活動。集中體現在楊之華對瞿秋白表明心跡的這一場戲中。剛剛參加完一個犧牲了的學生的葬禮後楊之華陪他散心,步行至一座跨江大橋上時兩人討論起中國之出路與個人選擇的問題。期間楊之華用「他」這個稱謂,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瞿秋白的愛慕之情,最後一句,之華問:「那他喜歡她麼?」秋白說:「他不敢。」隨即長長地吐出一口煙氣,畫面切換到映著兩人倒影的江面,江面被一群飛過的鷗鳥弄得起了漣漪,就好似此刻之華的內心——晦暗的色調,被攪亂的心緒。

雖是如此,之華還是決定回家鄉與丈夫處理完離婚事宜。就在她在臨走前與秋白告別的一場戲中,事情有了轉機。只是秋白一句簡單的:「我陪你去。」,整個畫面的基調似乎明媚了起來,這也象徵了之華心中的明媚。

之後發生的一切極具藝術性,同時也值得我們仔細思考。

秋白和之華的時任丈夫劍秋在書房裡以詩互表,劍秋希望秋白能照顧好之華,而秋白則望著他,久久不能言語。之華此時走進看到了這一切,眼眶濕潤。後有獨白言「感謝上天對我如此的眷顧。」。次日,這三人在報上連發三篇聲明,即劍秋與之華離婚、之華與秋白確立戀愛關係、秋白與劍秋成為朋友。這在今天看來多餘而又令人費解,但反觀今日被視作稀鬆平常的夫妻離異及因此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我們是否能感受到秋白、之華、劍秋三人凜然的人格魅力和文明到骨子裡的真正文明的氣息?我想,這才是我們至今為止還在追懷還在紀念他們的緣故。既充滿了西方式的自由主義,同時又有傳統地中國式的禮讓與謙卑。用溫文爾雅的中國方式,表達心中炙熱的對自由的不懈追求!

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卻有著這樣一群心如明鏡的革命知識分子,不能不說是我們的幸運。

當秋白與之華攜手按下刻著「秋之白華」四個字的印章,秋白所言「秋白之華,秋之白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動人一幕被這樣浪漫地再現了。曾經以為這是導演編劇為了營造浪漫氛圍而杜撰出來的橋段,後來經過細細了解才得知,原來是歷史真相。感嘆不已的同時,也為他們血液中對生命強烈的熱愛和對生活美好的熱切嚮往所打動。正是因為多少革命先烈有著這樣的執著熱望,不惜生命,才有了今天陽光下的我們。無論這世界上還有多少不盡如人意的不平,可我們總算因為他們的勇敢而逃離了那個不堪的過往。

秋霜白勝雪

楊花似含愁

以此祭奠那些所有為中國奮鬥的先烈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