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阿育王讀後感

阿育王讀後感(一)

阿育王也許是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國王。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該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是一位印度軍事領袖,他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後的歲月里,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由此在印度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主要的帝國。

阿育王的生卒年不詳,也許是公元前300年。阿育王約在公元前273年登位。起初他沿著祖父的腳步向前行走,企圖通過軍事力量來擴大自己的領土。他在統治的第八年中,勝利結束了一場對印度東海岸上羯陵伽國的征服之戰。但是當他認識到他的勝利使人類慘遭傷亡時,就感到心驚肉跳。有十萬人喪失生命,甚至有更多的受傷致殘,阿育王在驚愕和懺悔之餘,決定不再用暴-力來完成對印度的征服,並且放棄一切侵略性的軍事行動。他採用佛教作為他的宗教哲學,努力實踐「達摩」規範,包括誠實、仁慈和非暴-力。

他一生的業績可以明顯分成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主要是經過奮鬥坐穩王位和通過武力基本統一了印度,在約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統一印度全境。據說,阿育王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終於促成了這一世界的宗教的繁榮。其統治時期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對婆羅門也予以慷慨捐助。由於阿育王強調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長達41年的時間。阿育王放棄了狩獵,開始食素。更有意義的是他採用了各種人道的政治方針,他建立醫院和政治保護區,緩和許多粗暴的法律,建築公路,興修水利。他還任命特別的政府官員──達摩官吏──來教導人們要虔誠,要相互促進友好關係。在阿育王的國土上,所有的宗教都允許實行,但是他特別注重發展佛教,因而佛教的聲望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佛教的傳道團體被派往許多國家,在錫蘭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阿育王下令把他的生平和政策都雕刻在他的廣闊國土上的岩石和石柱上。這些紀念碑有許多至今尚存,它們的地理分布為我們提供了有關阿育王勢力範圍的可靠信息,上面的碑文是我們了解他的生涯的主要來源。還提上一句,這些碑文也被認為是傑出的藝術品。

阿育王讀後感(二)

阿育王死後不到十五年,孔雀帝國便土崩瓦解,此後從未恢復。但是佛教得到過阿育王的支持,他對世界的長期影響是巨大的。他登極時,佛教只在印度西北的一彈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時,它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傳向鄰國。除了喬達摩·悉達多本人以外,阿育王對佛教發展成為一種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都大。

阿育王在全國修了84000座佛舍利塔,多次幫助僧團,布施供養三寶。阿育王又派許多大德高僧,到全國各地乃至國外弘揚佛教,這些傳教高僧及大臣,東從緬甸,西到埃及、希臘,都有他們的足跡,由於阿育王后來翻然悔悟,並且積極的愛護人民,保護生命,護持佛教,所以他被當時及現在的人們尊為——護-法名王。

阿育王和中國歷史上部份國王不同,他並不是利用佛教來鞏固自己的政治統治,而是他真誠的對自己前半生所造的惡業懺悔,所以他身體力行的,去利益大眾,愛灑眾生,保護一切動物,愛護一切生靈,這種從我做起,以行動來證明的舉動即是阿育王和其他國王最大的不同。

公元前236年,阿育王枕著「護-法名王」的尊號離開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國祚不長,在他死後只延續了半個世紀便告終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但是,由於阿育王對佛教的支持,使他對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阿育王讀後感(三)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羅笈多。

公元前325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軍隊。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由於他出身在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親是帝國的第二代國王賓頭沙羅。阿育王只是賓頭沙羅王眾多王子中的一個。他從小就特別崇敬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喜歡聽佛祖如何經過許多肉體和內心的痛苦終於成佛的故事。他對他的兄弟們說:佛教可以教人消滅個人慾望,使人安分守已,這對治理國家很有用處。

成為教徒後,阿育王對殘酷的戰爭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感到十分後悔。他曾經發布過一個敕令,在敕令中他說:他對羯陵伽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恨。」後來他又一次向全國的人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音」。今後代替暴力統治和侵略的將是不竭餘力的宣揚佛法,從此以後,他將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宣揚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所說的「法」,就是以佛教的倫理道德觀為基礎,強調仁慈的實踐和虔誠的思想。他認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講,信仰佛法,重要的在於行動。一個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參加了多少次佛教的儀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家庭作為人生的基點,首先在家庭中體現他所說的那些道德。主要是要服從父親,尊崇老師和長輩;對親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對待僕人和貧苦的人要樂善好施;對待動物要仁慈,不能濫殺。

阿育王首先以身做則。他宣布在全國廢除鬥獸之類的血腥娛樂,不充許用動物做殺生祭禮,在宮庭里對王公大臣們喜歡的狩獵遊戲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他的詔令刊刻在上面。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印度公主在去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還帶去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這棵菩提樹在錫蘭一直生長到今天。

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甸、中國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如擴大灌溉工程,修築道路,建立醫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裡,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印度和其它一些國家的歷史著作里,他被稱為「偉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統一帝國。就連我國的寧波,還曾經有過阿育王寺,說明阿育王在中國也是有影響的。

佛教的創始當然應該歸功於釋迦牟尼,但它的大規模的傳播,則要歸功於阿育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