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西安事變讀後感

西安事變讀後感(一)

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華北相繼淪陷,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後勝利會師。當時的形勢是國難當頭,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蔣介石倒行逆施,頑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不變,仍然調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繼續「進剿」陝北延安的紅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軍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漸渺茫,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逼蔣抗日的兵諫「西安事變」。

以「大歷史」觀來看在「西安事變」歷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歷史邏輯」也清晰可見:蔣介石有著使中國真正統一的「雄偉抱負」,其在日強中弱的現實下是否真有「攘外」的決心暫且不說,但先「安內」以解除後顧之憂的策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點兒審時度勢的眼光;中共高舉「抗日」大旗自然是出於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顯然首先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過其巧妙地將生存需要附著在了「國家大義」的口號之中;張學良,有「大少爺」的狂傲自大脾氣,懷著殺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和想開創自己的「新局面」的衝動自然強烈,蔣介石想單純以「親如父子」的感情駕馭他顯然是過於自信了。由此可以說,當年國、共、張三方在「西安事變」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他們從各自思想理念出發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也包含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歷史」操縱的結果。

周恩來說:「政治是無情的。」的確,張學良、蔣介石金蘭之交,座上賓、階下囚轉瞬間,令人嘆息和扼腕。張學良和楊虎城當時的悲壯和後來的命運又使人傷感,但我總以為,我們通過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客觀研究,以史鑑今,從而對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發展方向有所思索,這卻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事變的成功發動使蔣介石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所以他離開西安後,雖然違背諾言,扣押張將軍,陳兵潼關,但並不敢再發動內戰。而是以軍事為後盾進行政治分化。最後蔣介石在南京和周恩來多次談判,終於於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而這一切變化都與西安事變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一直評價很高,認為是挽救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成為當時停止內戰、發動抗戰的一個歷史上的轉變關鍵」。

西安事變的硝煙早已散盡,這段歷史離我們也越來越遠。但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巨大,我們不能忘記。若沒有這次事變,國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後多少年。若沒有這次事變,還會發生什麼……

西安事變讀後感(二)

這個星期天,我觀看了一部電影《西安事變》。它講述了西安事變這一愛國運動的起因,經過、結果,讓我更加的了解了當時中國的局勢。

西安事變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一聲巨響,南滿鐵路柳條湖一小段鐵軌被炸,打破了東北大地的寧靜,原來是日本侵略有預謀製造的,但他們的目的卻是侵略東北,他們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藉口,進攻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瀋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而這件事變的真相在戰後才被揭開。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又出現了西安事變。日軍占領東北後,又將侵略魔爪伸向華北,在中華民族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

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民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停止向紅軍進攻,並親臨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進攻陝北的紅軍。

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後,西安局勢極為動盪。處死蔣介石,中國就有可能陷於紛爭四起,群雄割據局面而內戰一起,必使虎視眈眈的日本有機可趁,從而利於其進一步獨霸中國,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不記宿怨提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釋放蔣介石的主張,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黨向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方向轉變。

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張學良釋放了蔣介石,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讀後感(三)

張學良到底有麼有才華?肯定是有的。蔣介石到底是不是英雄?肯定也是。只是,他們的軍事能力,都遠遠及不上毛澤東。

萬事都有限度。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總管中華數千年的歷史,也是有前車之鑑的。然而,過分的堅守某個原則,無論這個原則本身是多麼的精闢,也只是過猶不及。蔣介石並不是賣國賊,他也是愛國的,甚至是很愛國的。只是,亂世永遠只是留給英傑的,蔣介石還不夠這個級別。

每個有良知有理智的中國人,在那個年代都應該想到,為什麼中國人要自己人大自己人,為什麼國名黨寧願打共產黨,也不願與日本軍隊作戰?是因為作為最高指揮的蔣介石,堅持要先消滅共產黨,才肯對日本出兵。所以,無數的國民黨人,茆足全力剿共,也只是為了最後能抗日,無奈中的選擇罷了。

共產黨的領導人都是草根階級,本身就一無所有。一併如洗,反而成了大家團結起來的動力,因為反正也沒有什麼好失去的。但國民黨就不一樣。當南京政府拒絕繼續供給張學良軍餉之日開始,國民黨這支軍隊,早就是強弩之末了。

我想用兩個方面來看西安事變的必然性。

其一,是張學良的幼稚。面對剿共的節節敗退,心高氣傲的張學良在南京第一次收到了冷遇,不但得不到南京方面的上網撫恤,敗退的兩個師還被撤了編制。蔣介石更是不知所謂「讓張漢卿去向地方政府要錢」。這是非常諷刺的,因為早在張學良領導東北軍剿共的一千年,他就在蔣介石的指示下,完全不抵抗的放棄了東北三省。現在根本就沒有張學良的「地方政府了」。這其實是莫名的諷刺。這下惹怒了張學良,從此他無法忠心效忠蔣介石了。一時之氣,給西安事變埋下了伏筆。後來又因為認股人到的相信推背圖(這是電視上演的,我覺得不可信),認為主事者當屬紅軍。()

其二,是蔣介石的不智。想想張學良當時東北易幟,寧可臣服於南京政府,也要保證國土的統一性,避免戰亂。那麼,在張學良被強烈的抗日情緒所籠罩,並且一而再再二三的跟蔣介石請命,蔣介石就應該知道,張學良已經跟他的政見大不相同。人的個性是很難改變的。張學良為國土統一可以臣服於蔣介石,那麼再一次的,為了國土的統一,為了全國抗日,他整出西安事變,也就不是驚人一筆了。

我心中泛出無數無數的如果。如果,張學良堅持到底,殺了蔣介石,中國會不會少受些苦難?如果沒有西安事變,紅軍變成國民黨的一個師,毛澤東變成蔣介石的高參,抗日會是怎樣的狀況?如果今天的中國是國共兩黨輪流執政,中國今天又是什麼狀況?如果蔣介石不是生在亂世,而是給把穩穩的交椅,比如胡景濤今天的位置,又會是什麼樣子?

蔣介石的失敗是必然的。第一,他不能領導一個國家,用先進思想來啟發人民,而是讓國內的抗日情緒主導他。第二,他不能站在真正的高處,正確的看清全局。對日本的過分退讓,是無法收到全國人民的愛戴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