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百家講壇的讀後感

百家講壇的讀後感(一)

以前我看過了《百家講壇》的一個系列片,是《跟司馬懿學管理》,主講是趙玉平。其中的兩個故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計」這個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別人看了這個故事,都只為諸葛亮的機智勇敢而稱讚不已,但誰會想到站在司馬懿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一個特點——謹慎。他是因為害怕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萬大軍,被僅僅擁有兩千餘人給嚇走了。這足以看出司馬懿的謹慎,如果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絕對不會去冒險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領死工資過日子,積攢下來的錢,要麼存銀行,要麼買國債,連房子有時都怕貶值不敢買。相反就是一些敢於投資的人,這種人占社會的小部分,寧可傾家蕩產也要搏一搏,這種人要麼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麼一舉成為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這種人是敢於冒險的。司馬懿就是現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當他聽說諸葛亮的實際兵力時,就像一個不肯投資的小市民,當聽說自己不肯投資的東西現在能夠賺一大筆錢一樣,腸子都悔青了。

司馬懿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忍耐。《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是這樣的:諸葛亮為了激司馬懿出戰,於是便給司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馬懿的部下紛紛要求出戰,可是司馬懿卻忍住了,一直等到諸葛亮死,司馬懿才放心大膽地調兵攻擊。同樣,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司馬懿是個能幹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縮。,有時能有大丈夫的氣概,有時又能給人裝孫子,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這種人,用「心狠手辣」來形容毫不為過,可正是這種像司馬懿一樣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當今社會才是幹大事的人。

《百家講壇》是一個精彩的節目,它讓我們收穫知識,做人的道理,我愛看《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的讀後感(二)

開歷史千層迷霧,解讀古今智慧人生,《百家講壇》解讀文化中國,是一道充滿智慧的文化大餐。當我第一次品讀它時,我的目光就被深深吸引了……

本次講的是清十二帝之道光,道光——嘉慶的嫡子,一生勤儉執政。是清第8位皇帝,39歲即位,執政了30年,於69歲逝世。

他在做皇子到皇帝期間與清朝其他十一位皇帝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他是清朝唯一一個嫡子即位的皇帝,其實他還有一個哥哥,只不過從小就死了。從雍正帝開始,就立下規矩——秘密立儲,將寫好的詔書放於「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後,這樣,即避免了皇子之間的鬥爭,也避免了皇帝駕崩的事出突然。正當嘉慶帝在承德避暑山莊行圍而猝死,又為未發現匾額後的詔書時,朝野上下,頓時一片混亂。而此時,喜恩站出來說按長幼讓晏寧(道光)即位,而孝和睿皇太后雖不是晏寧親生母親,且自己也有二個兒子,但還是下了懿旨讓晏寧即位。按道理說,有了宗室與太后的支持,即位也是理所當然,但畢竟有違祖宗家法,正當無奈之計,在承德避暑山莊發現了嘉慶的詔書,上面記載了嘉慶皇帝讓晏寧即位,道光就這樣被歷史推上了皇帝的位子……

也許道光在即位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一生的悲哀。他即非明君,亦非暴君。這樣一個君王,他的功過得失很容易讓人遺忘在記憶的長河裡。在他三十年間的執政期間,他抓住了張格爾,鞏固了國家的統治。但作為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角,作為簽下喪國辱權的《南京條約》的罪人,作為這個悲哀的君王,他——又在背後默默地承受了多少?

其實,我們不能只單純地站在史書的角度評斷一個皇帝的「好」與「壞」。因為,每一個君王都有自己的悲哀,他們也不願做千古罪人,只是,他們有著更多旁人所不得而知的無奈。君王,是世上的至尊,同時也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他們是上帝的犧牲品,上帝在為他們打開一扇窗的同時,也為他們關上了一扇門……

百家講壇的讀後感(三)

段時間于丹教授一夜竄紅,不遜於易中天,其實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後者。人曰:讀史可以明志,但對於我這種立志做閒雲野鶴的人,無心仕途,多讀史又有何用?無非是教教小孩講講故事罷了。所以我還是想潛心看看諸子百家,聽聽孔孟之道。()

雖然《論語》不及《三國》精彩,雖然我不喜歡于丹JJ的外貌(女人味不夠,更不喜歡她穿普通的短袖衫就出鏡的形象)。但我還是感謝她的講述,為我提煉了以上幾點人生哲理,雖然這些道理原本就存在於我的腦海里,但卻過於朦朧,不深刻,現在是恍然大悟!驀然回首,自己近年乾的有些事情幼稚得令人發笑。

有人形象地比喻看百家講壇有如「嚼飯哺人」,沒了嚼的過程,滋味和營養必然少了。有位名家有另一個比喻:歷史古典文學象美味果仁,只有少數社會菁英能嘗到,大學教授上電視講故事就象把堅果敲開,讓大家分享果仁。

沒辦法,我只是平民布衣,沒閒情逸趣也沒本事去「敲」再「嚼」,只好接受別人「哺」了。的確,在這個多元信息化的社會,我不可能去買線裝豎排繁體的《論語》20篇來讀,老實說,我好久沒有讀書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