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大地讀後感

大地讀後感(一)

《大地》這個小說看到一半,突然很想寫點什麼,讀點書,總得有點思考,看了這麼些,講一個什麼故事?毫無疑問,講的就是關於土地的故事,或者說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和土地的故事。主人公王龍,從一開始是地主家的僱農到最後擁有自己土地的富農,可以說所有的生活軌跡都是圍繞土地而展開,無論是一無所有中的信心,還是遭遇大洪水之後的堅持,王龍始終堅信土地就是他的依靠,沒有土地,就沒有栖息的地方,沒有土地,就沒有歸屬,所以王龍沒有土地時,辛辛苦苦,賺錢買地,當有了土地之後,勤勤懇懇,耕地,然後繼續買地,有了更多的地以後,王龍顯然得找人幫忙了,當豐收之後,王龍反而變的有點不知所措了,他覺得他不再是貧農了,他是地主,該過一過地主的生活了,於是去城裡,去尋花問柳,去享受,一點也見不得別人叫他種地的王龍,而是喜歡聽別人叫王老爺,竟然在最後把一個青樓女子娶回家,而把結髮之妻涼在一旁。看到這裡,我們會覺得又是一個負心漢,可是我們不能單純的以負心漢就把王龍的形象給毀滅了,王龍本身是一個非常勤勉的莊稼漢,為了擁有自己的土地,生生不息,最後也算是成功人士了,然而在外人看來,他再怎麼成功就是一個種地的,所以他擺脫不了別人給他的標籤,更重要的是他擺脫不了自己內心的的標籤,擺脫不了自己的心魔,他一生奮鬥的目標是擁有土地呢還是想擁有土地所代表的那個地位還是土地所帶來的財富?還是說,他都想要,反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王龍的地還在,王龍卻不是那個王龍了。

大地讀後感(二)

《大地》是美國女作家賽珍珠於1931年發表的描寫中國農村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記述了一個卑微、貧困、有頭腦的農民,怎樣通過土地積累、勞動、機遇致富,轉變成一個富有、有些庸俗的地主的過程和經歷。這部小說寫的雖然是看似久遠的過去,但它所揭示的人性也許就是我們當今社會、這個貧富轉化中云云眾生的本質。

書中寫到:那些窮人,「總是並永遠是談論著金錢。一尺布多少錢?一條手指長的小魚多少錢?今天能掙多少錢?如果他們有錢了,他們將幹些什麼……」並總是抱有這樣的假設:「如果我擁有像富人那麼多的金、銀,如果我擁有像富人女人們所穿戴的那麼多珠寶,」但他們擁有了財富後,又會怎麼樣呢?他們將要做的還是「吃那些沒有吃過的山珍海味;穿那些沒有穿過的綾羅綢緞;去豪賭;去買更多的女人,然後像高牆裡的富人一樣不再去工作和勞動。」多麼像今天我們沒有富裕起來而又奢談著富裕的社會中的大多數。而社會中的少數富裕起來的人呢?即使是原來那個認為偷竊、閒散是惡,勤勞、節儉是善的Farmer Wang 也會想:「放著那些吃自己的大米而無事做的僱工,而還要自己辛勤工作是件多麼的愚蠢的事;」看到他的妻子,他會覺得「長相如此平庸,只配做一般人的老婆而不配做一個有錢人的老婆。雖然多年來,她像狗一樣忠誠地跟隨著他辛苦勞作,當初從沒有嫌棄過家貧……」誰能說這是80年前社會中人的狀態,而不是80年後的今天社會中人的內心呢?

在我們這個社會裡曾經醞釀出過老子的無為之說;孔孟的仁愛之術;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鄧小平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但這些學說也好,思想也罷,都沒能使社會中的人民真正地找到他們的永久的精神歸屬,能抵禦金錢與低俗的誘惑,能使他們擁有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義和獨立。小說里的Farmer Wang成為了富人,變得庸俗了一些,但他並沒有變得低俗,更沒有為富不仁。每當他掙扎在困惑之中,滑向邪惡的深淵之時,土地這個樸素的生產資料,總能使他從精神上得到解脫,總能使他混亂的思想得到理性的回歸。他的精神支柱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信條:有土地就有生活,人來自於土地,最終還要回歸土地。從精神層面上說,Farmer Wang 比我們當今的大多數人活得更幸福,更健康。()

距離這部小說問世,近80年過去了。但作為人,作為中國人,不幸的是,我們仍是Farmer Wang、 Old Lord、 Neighbor Ching、Business Liu等等,就像他們的影子一樣生活在當代,在時下。換句話說就是,醜陋的是沒有精神的中國人,而這片土地—中國永遠是Good Earth。

對於外國人來說,《大地》像打開的一扇窗,透過它,外國人看到了中國和中國人。正如Boston Transcript的書評所說:「通過這部書,即使沒有在中國居住過,對中國人一無所知的人也能理解它,並能被它所感染。」 而對於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來說,我想《大地》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從這位偉大的美國作家眼裡更清楚、更真實地看到了我們自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