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一)

《記承天寺夜遊》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後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麼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過仔細的斟酌。 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 文章寫得很細緻,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里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遊」。作者正欲休息,卻發現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入戶」二字用得很恰當,把月光擬人化,讓人產生錯覺:月光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寂寞無聊,於是主動與其為伴。對於一個被貶職的人來說,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後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願意聆聽他。「欣然起行」這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裡,作者就無形地表達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於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遊玩。 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像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了解都體現在他獨特的描寫當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並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 的寫作可圈可點。

最後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複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閒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閒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閒」才能「夜遊」。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閒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 文章表現了作者沉浸於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閒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於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 讀罷全文,兩個「閒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二)

月色如水,給萬物披上一層迷離的輕紗,有兩個人散布於庭院之中……這是《記承天寺夜遊》中描繪的鏡頭,散步之人就是蘇軾與他的好友張懷 民。當時兩人都被貶於黃州,成為有名無實的「閒人」。但蘇軾毫不氣餒,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時,看到「月色入戶」,頓生雅興,隨即「欣然起行」,去享受這份美妙的景致。但「無與為樂者」,獨自享受很覺得無聊苦悶,「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兩人都有著廣闊的胸懷,於是兩人共同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後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白?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是啊,哪裡能沒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們超脫、豁達、淡泊名利的人罷了。現實生活中,辜負了美麗的而掃興的人和事還少麼?人們忙碌的腳步之中,時常迴旋著如此的言語:「誰誰誰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趕緊送禮!」「孩子現在的職位太低了,去走走後門吧。」「嘿嘿,某某長,某太太,在此見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蕩然無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顛來覆去,只要能升官發財,就會不擇手段,甚至連最起碼的自尊都拋到九霄雲外,哪裡有片刻,使自己靜下心來,摘下面具,撫摸自己的心靈,去發現與欣賞身邊的「美麗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不是因為豪華奢侈的家居裝飾,不是因為舉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機關算盡,而是人情的溫馨。淡泊一點名利,關心一下身邊的弱小者,不要踐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讓純潔而神聖的天使在世界永駐。「世界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讓我們用愛心擦亮這雙慧眼,都具有蘇軾那樣高潔傲岸的情懷,摒棄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風習。請那些碌碌於塵世中的人們,張開這雙發現美慧眼吧,因為只有你發現美,才會愛美,並用汗水把我們的世界建設的更加美麗和富足。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三)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閒的。自比「閒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文學作品都蘊涵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僅僅滿足於寫景、敘事是不夠的,還須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會餘味無窮。這裡,一方面要文辭所概括的客觀內容豐富;一方面又要所表達的主觀內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遠。

本文是寫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於言表。「念無與為樂者」,是心理 活動,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情緒因之盪起微瀾。經過轉折,作者猛然想起張懷民。「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張懷民才是賞月的相知好友之情。「尋」字又分明顯現出急切訪友的心意。「懷民亦未寢」的「亦」字顯示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在月光傾瀉下,二人「相與步於中庭」,信步漫遊,其恬適的心緒又寄托在這相攜同步的輕快節奏之中。從「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於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經歷了幾多轉折,終於穩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作者尋友訪寺,寫月夜美景,然後將眼前即景推展開去,兼及身世:「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罹文字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鬱。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遊寺正是消釋抑鬱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託。何夜無明月臨照,何處沒有竹枝柏影,卻很少有「如吾兩人者」。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語詞之中。而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為曠達。作者不是沉溺於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這種曠達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