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看電影讀後感

我個人還是蠻喜歡這部電影的,這部電影的整體風格和人設不免會讓人想起夢工廠的那部《瘋狂原始人》,兩部都是比較高質量的動畫電影,但是真要較真的比較一下,本作《海洋奇緣》還是略微的弱了一些,首先吐槽,最早看迪斯尼的動畫是很期待,變成流水線電影之後因為故事的開篇和結尾都能猜到了,所以值得期待的就只剩下特效和劇情了,再之後只要是迪斯尼的電影就根本不用擔心特效的問題了,到現如今我們在看迪斯尼動畫的時候基本就是看開頭知結尾,特效不擔心,所以我們現在只關注中間故事填充的好與壞,雖然本片製作的質量很高,但還是不免有一種流水線上的老氣感。

結尾的毛伊回來的太突然,過多的描寫莫阿娜以至於忽略的毛伊的內心活動,在莫阿娜決定一人獨闖並成功之後,毛伊突然回來,這段感覺很跳躍,如果在莫阿娜決定之前再多給一些毛伊回心轉意的鏡頭,哪怕只是簡簡單單的回憶他跟莫阿娜在一起的日子,這樣處理就不會顯得過於生硬,也有一個回來的理由,但或許也是流水線模式的關係,畢竟大家都知道毛伊會回來的,所以乾脆直接去掉了這部分。

說一下值得點讚的地方,特效不多說,相當厲害,人物的頭髮絲,海洋里的小氣泡,細節之處也是堪稱完美,情感表達的也很到位,友情、親情等,雖說是俗套了點,但還是擊中了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在感動之際說不定你還會流淚,小朋友看笑點,大朋友看情感,這部電影還真是做到了老少皆宜的程度。

電影中有一處我感覺製作的非常好,就是結尾與開篇呼應,開篇在莫阿娜還是小孩紙的時候,被大海選中並拿起了貝殼,在結尾處長大了的莫阿娜再一次拿起了同樣的貝殼並放在了酋長的石頭上,用長大去對比小時候,寓意成長,兩次使用貝殼去做首尾呼應,寓意有始有終,這點製作的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的。

本片的配樂也相當完美,融合的恰到好處,還有就是我看的是國配版,國配版的配音也是非常走心(但還是推薦去看原聲版哈),本片的主題曲:英文版是Alessia Cara唱的《How Far I'll Go》,中文版是吉克雋逸唱的《海洋之心》,都可以找來聽聽,非常好聽,很符合本片大海的「氣質」,不同於《加勒比海盜》的海蠣子味兒,本片的主題曲和插曲都顯示出大海小清新的一面。

總體來說《海洋奇緣》是典型的迪斯尼動畫,有頭有尾,笑中飆淚,淚中帶笑的一部電影,非常推薦帶上自己的孩紙去觀看,也是一部能值回票錢的電影,在電影中去尋找笑與淚,看完之後會有一種滿足感,非常推薦觀看。

看電影讀後感(二)

看到勇士這個詞的時候我認為這是一個以動作片電影,但是後面我看著看著就覺得很想睡覺,片中講述的是一家人,這家人有2個兒子,父親是一個格鬥士教練,他的2個兒子都是格鬥士,但是其中一個沒有做格鬥士在當物理教師。

但是物理教師因為家庭原因欠債,入不敷出,卻不願意宣布破產,他選擇了重回拳壇,想通過高額的獎金回報來保證一家人的生活,他的妻子是反對這樣做的,但是他的努力下後面漸漸的同意了。

而本次拳擊的最後比賽卻是這2個兄弟的決鬥,按道理來講,另外一個人叫湯米,他應該是贏家,他可以一擊致命,而他的哥哥卻總是很艱難的取得勝利每次都是用自己擅長的鎖骨粘人辦法來獲取勝利,在實力上2人不在一個檔次,但是要論綜合實力,哥哥卻更勝一籌,他是智慧與力量的結合,最終在弟弟的威逼下將弟弟的手掰脫臼了,弟弟只有一隻手自然就沒有之前的力量再進去猛烈攻擊,後面哥哥就可以任意進行攻擊並且取得了勝利,這場勝利雖然很揪心,一不留神就會輸,但是結果很明顯,弟弟每次都是速戰速決,不能運用智慧將別人擊倒在地,每次都是一個猛烈的進攻就將對手打倒。

最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人需要的不僅僅是蠻力苦幹,還需要停下來總結跟改變方向,有蠻力往往是不夠的,冷靜的思考,不停改變策略才能在搏鬥中取得勝利。

看電影讀後感(三)

乘風破浪讀後感

從作家、賽車手再到如今的導演,「跨界」成了外界牢牢貼在韓寒身上的標籤。像經常與他一併被人提及的郭敬明一樣,韓寒從踏入這一行的那天起,就不得不面對人們對他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導演多加質疑。

但是韓寒還是用他極為敏銳的嗅覺(是商業的還是藝術的,還有待商榷),迅速地完成了這次身份轉換,猶如在他鍾情的賽道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甩尾漂移。在《後會無期》上映之前,無數人等著看他的笑話 。但他仍然用自己最擅長的調侃與段子,俘獲了大批人心——至少從票房來看,韓寒作為一個處女作導演,相當的不賴。但即便如此,針對《後會無期》的各種質疑仍然如影隨形——「故事性弱」、「結構鬆散」是不少人對這部用金句堆成的影片的指摘。但對於韓寒而言,這就是他一直以來看待世界的方式,源於他在進行文字創作時進行影像化想像的習慣。

面對這些質疑,韓寒並未針鋒相對,在大部分時間裡,他對其一笑置之。想必韓寒自己也再清楚不過,作為一部跨界過來的處女作,《後會無期》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但也遠不及無可挑剔的程度。外界的批評與質疑,恰可作為自己改進補長的契機。少年得志、早早成名的他,做任何事都註定要被公眾拿到放大鏡下觀察和評論,有多少讚美與喝彩,就會有同等量級的懷疑與批評。韓寒或許早已習慣了這一點,要想繼續前行,他也不得不習慣這一點。

如今,第二部電影《乘風破浪》即將問世,從卡司曝光的第一刻起,爭議聲再度紛至沓來。有人表示這「只是又一部《後會無期》」,也有人早早拋出「韓寒早已江郎才盡」的論調。在《後會無期》中,韓寒把陳柏霖飾演的主人公設定為一名作家,如今,《乘風破浪》的主人公將是一名賽車手——兩者正是韓寒自己最為人熟知的身份。因此,也不難想見,《乘風破浪》也會像《後會無期》一樣,投射大量韓寒自己的思考與價值觀,在其中的人物身上,你或多或少會見到()韓寒的影子。

《後會無期》看似是一篇無關明確題旨的散文,其實骨子裡仍然是夾雜了諸多韓寒自己世界觀的議論文,那些迷茫失落的人物和透著幾許睿智幾許無奈的對白,正是他眼中的世界。從《乘風破浪》這個片名來看,這部新作無疑會比《後會無期》走得更遠,與後者的憂傷落寞相比,前者似乎更具備某種暗暗較勁的雄心。

在《乘風破浪》裡,我們很可能會看到韓寒曾經激揚文字、針砭時弊的那一面,看見他以影像化的語言,澆自己心中的塊壘。它很可能還會和《後會無期》一樣,充滿大量韓寒式段子或曰金句,至於金句是將畫龍點睛,還是畫蛇添足,則取決於能夠塑造更飽滿的人物和更流暢的故事。

無論你是否喜歡,韓寒都已經再度揚帆遠行。在爭議的風頭浪尖,他是否真能乘風破浪,最終只能用作品說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