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中國歷史十五講讀後感

中國歷史十五講讀後感(一)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年的歷史裡醞釀著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中國歷史十五講》這本書重點突出,內容和間節明晰,深入淺出,又能適當接觸學科前沿,能讓人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卻也不會覺得乏味。

此書從中國文明起源的科學探索為第一講,講述了中國的古史,從黃帝炎帝的傳說時代,從而引發多源的文明和多元的文明,並發展了原始的農耕經濟,促進文明進步。這也是文明的開始,從而就是源源不斷的中國歷史的繼續和發展。依照朝代的順序,接著講到了中國古代社會與朝代的更替,講出了朝代的形成和更替,講到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時代—秦朝的興亡,並對此引發思考。讓我們看到了當時那個時代的興衰,更好地了解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

在書中,還提到了中國古代的交通以及文化的傳播,還有中國古代的外來文明。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歷史上對文明傳播的重視和取得的成就。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歷史上對民族關係也採取了一些方針。書中講述了地理環境對民族關係的影響,並講到中國大一統之後對民族關係問題的處理以及民族之間的融合,也提出了民族關係中的問題。這讓我們看到了歷史上民族關係的發展與融合,更好地認識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書中不僅提到文明的傳播與發展,也有政治層面的,經濟層面的,科技方面的。我們沒有辦法親身體會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但是通過這本書,我們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的璀璨光芒。當然少不了的還有我們中國的近代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的曲折歷程。從而我們能全面看到中國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雖然這本書只有十五講,但是融合了中國歷史上的精華,讓我們能用最少的精力去了解最多的信息。從這本書中,我們能看到不一樣的中國歷史事件,中國的歷史不能用三言兩語來描述,我們不能親眼看到過去的時代帶來的輝煌和成就,但是我們能從這本書中感受到中國歷史的輝煌成就。也看到中國歷史得以傳承的價值。中國的歷史並不是僅僅以數字取勝,而是中國歷史中蘊含的各種不可磨滅的價值,讓中國得以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得以進步和發展。這本書也很好地將中國歷史的價值告訴了我們,讓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忘懷中國歷史上的大事和中國歷史給人們的啟發。這是我們永遠不能忘懷的歷史,是所有中國人的歷史。

中國歷史十五講讀後感(二)

近日讀完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十五講》,感受頗多。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確實如書的序言所言,「通識」是它的一大特點,也是我們擴展知識的一本好書。

顧名思義,書中主要講了十五個重要內容,而且我們比較陌生的古代內容占了較大邊幅。書中對一些重要問題都做了詳盡的說明與闡述。

此書囊括了中國文明的起源、時代的更替、著名的「盛世」時期、古代的交通與文化、民族關係、政治法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軍事、社會生活、思想演變、文學藝術、科技以及中國近現代的發展的方方面面。

此書中,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對漢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視。於是選取這一點說點感想。

我們對「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以及「康乾盛世」都很是熟悉。我們驚嘆那些時代的昌盛與繁華。這個時代的我們同樣追求國家的穩定與繁榮。「宵衣旰食,勵精圖治」的成語是帝王將相的銘戒; 「寧做太平犬,不做離亂人」的民謠,是來自民間的呼聲。或許我們了解古代盛世的形成與衰亡,我們會獲得很多歷史的啟迪,是我們的追求更快得到實現。

中國古代是一個人治的國家,而且從秦漢起就建立的君主專制體制。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開明的君主是盛世出現的前提。君主的品德與修養甚至對時代有決定性的作用。回過頭來看我們今天,我們有強有力的政府,也有為人民服務的官員。但是,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有些應該為人民謀福利的官員在為自己牟取利益,全然不顧人民的死活,甚至是貪得無厭。我們的人民痛恨看到這樣的嘴臉,我們的國家不能有這樣的蛀蟲。所以,不管是身為一個官員還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我們都需要培養好自己的修養,並用良好的修養去為人民服務,去影響身邊的人,為創造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盛世的出現需要有相應制度的保證。盛世都強調製度建設和道德建設。雖然這在各個盛世里體現的並不算完美,但是至少那些時代都很努力去建設這些。我們現在的時代,制度比古代已經健全也合理了許多,但我們仍然存在重大的不足,譬如我們從來不缺少各種各樣的法律,但是我們感覺到的是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這兩個問題。這多多少少是削弱了人民對法律的信賴。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的發展,道德卻跟不上腳步,甚至在滑坡,這似乎更值得思考。我們不能在物質文明發展的時代,讓精神文明「畸形化」發展。沒有強大精神支撐的民族,就不可能是強大的民族。

歸根結底,能不能形成盛世還是由人民說了算的。國家的統治階級的所做的一切符不符合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就決定了它能不能得到人們的支持與擁護。以人為本歷史給我們的深刻啟迪。一個得不到人們擁護的政權,人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召集一切能召集的力量去推翻它。而所有武力的開始,就代表動盪的開始,又如何去開始一個盛世呢?

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以史為鑑,我們都希望能從歷史中得到啟發去創造我們的未來。歷史中值得肯定的,我們需要堅持,而我們又必須摒棄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辦一切事情都需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中國歷史十五講讀後感(三)

這個學期我看了《中國歷史十五講》,()這本書一共分為15個專題,分別為: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國古代社會與朝代更替;漢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視;中國古代交通與文化傳播;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係;中國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選官制度;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與軍事制度;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國古代思想的演變;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寶庫;中國古代史學的形成與發展;關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思考;中國近代歷史的新課題;共和國探求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曲折歷程。

讀完這本書後,我對中國歷史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明燦爛。華夏始祖,盤古開天闢地,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朝漢代,三國東西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兩宋遼金,元明清,直到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千年悠久歷史,中國的輝煌燦爛,在書中得到一一展現。中國古代文化之所以能在當時那麼繁華並且一直保持世界領先的地位,主要是因為古代中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這種優勢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民族融合,促進了文化的交融升華,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各族文化互相交流,共同創造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使中華文化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自我發展與創新,加之兼收並蓄,造就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國家政策的推動,如開放的對外政策和科舉制度等。孔子的「仁」、「有教無類」;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老子的」道「和」無為「;莊子的唯心哲學;韓非的以法為本,這些聖人們的思想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斷發展,形成了中國古代思想的精髓,並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它萌芽於戰國,建立於秦朝,鞏固於西漢,完善於隋唐,加強於北宋,發展於元朝,強化於明清,結束於辛亥革命。2000多年來,中國人民飽受封建君權、官僚地主強權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大量農民不僅面臨破產,失去土地的窘境,還得負擔各種苛捐雜稅,兵役徭役,於是才產生了一次次的農民運動、農民起義,如:秦末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等等。然而它們都無法徹底搗毀中國封建制度的根基。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祖國而不斷探索的歷史。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在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侵略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了大片美好的國土,人民民眾處於水深火熱的艱難處境之中。殘酷的現實迫使中國人開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學習的歷史進程。」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都成了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啟蒙者。19世紀60年代由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洋務派掀起的洋務運動,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從器物層面上向西方學習。而民族資產階級的維新派和革命派則主張向西方學習政治制度,因此才有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然而這些探索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還是沒有走出黑暗。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才徹底擺脫了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當家作主,中國歷史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所有的這些歷史告訴我們: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也只有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攜手起來共同建設我們的家園,為實現國家的富強民主而不懈奮鬥,中國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歷史可以帶給我們無盡的財富,它可以是過去國家屈辱的警示,可以是發展探索道路成功的引導,可以是政權顛覆後的教訓,可以是偉人人生信仰對我們的啟迪。總之,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學著去品味歷史,了解歷史,並且以史為鑑,這樣才能擁有展望未來的資本,才能在未來創造出更加絢爛奪目的中國歷史!這就是《中國歷史十五講》一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