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預約死亡讀後感

預約死亡讀後感(一)

今天把畢淑敏的《預約死亡》看完了。很受振撼。那本書足以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瀕臨死亡的感覺。

我們每一個人都得面對死亡。但在我們生與死的一剎那我們應該得到什麼。畢舒敏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一個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人更應該被理解,被尊重。

當只剩下痛苦來證明生命存在的時候,生命對於我們也許沒有意義了。當病痛讓我們生不如死的時候,也許我們所期盼只有早點讓通向天堂的列車快點開啟了。

假如我真的離開。那麼我要選擇安詳。不是充滿各種藥水味的病房,不是扎的像蜂窩一樣的臂膀,不是一具進入臨床試驗的屍體。我選擇陽光,選擇綠地,選擇新鮮的空氣。這樣或許我可以微笑著離開。應該有尊嚴的離開。

從我們呱呱墜地時起,我們無時不刻的面臨著各種病魔的威脅。人活著的因素只有一種,但讓人死亡的因素卻有千百萬種。從小到打針吃藥大到手術化療無一例外的折磨著我們的身體,摧殘著我們心理。但我們寧可丟掉一切,只為了活著,哪怕餘生只有痛苦。

臨終關懷的話題我想已經不再新鮮。除了法律制度方面不夠健全之外,也許還有我們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觀念的原因。

對於臨終的人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

甚至可以縱容他的不良嗜好。抽了一生的煙,還在乎生命盡頭的最後一支嗎。喝了一生的酒還在乎人生的最後一杯嗎。

也許這一切只是因為他將不久人世。

預約死亡讀後感(二)

畢淑敏的《預約死亡》就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話題。

在《預約死亡》中,作者選擇了一個臨終關懷醫院作為寫作場景,那裡可謂是人類的一個近乎遺忘了的角落。在作者細膩的筆下你可以看到一幅幅瀕臨死亡的畫面,死亡如此真實地呈現在大家的眼前。作者親身住進了那個充滿死亡氣息的房間,摹擬體驗臨死前的感覺及心理,就如文章中所說:「你幾乎在那一瞬間蒼老,閉上眼的你幾乎就能嗅到死亡的味道……」。

死亡似乎很可怕,其實不然,在這篇文章中死亡並不像人們想像中的那樣。因為在死亡現象的背後,作者還塑造了一群陪伴瀕臨死亡者的人,有臨終關懷醫院的院長,一個富有事業心且堅持原則的女性;有後悔選錯職業卻又盡心盡責的齊大夫;還有在死亡的映襯下越發顯出生命的美麗與優雅的護理員小白,年輕美麗的她,用行動,用心靈詮釋了美的內涵,那就是:女人最出色的不是漂亮,是善良。善良是女性最好的化妝品,它使女孩子的臉蒙上一層聖潔之光,看上去就格外動人……他們始終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給予他人真摯的愛護與關心。

同時,也是對自身價值與尊嚴的肯定,更是對人的生命的超越。文中正是因為他們精心護衛著垂死者,把人道精神鋪展到個體生命的臨終舞台,淡化著死亡,把人性之美詮釋的如此真切而感人。

提到死亡,我們會戰慄,而當我們面對一個病者,一個徘徊在生命邊緣的人,我們同樣心生恐懼,怕他們的疾病會不經意進入我們的身體,怕他們因病痛的折磨而日漸消瘦乾枯的軀體,怕他們空洞呆滯的目光。可是,在作者眼裡,在小白的眼裡,他們沒有一絲害人之心,像嬰孩似的。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非常純淨。跟他們相處,充滿靜謐與安寧。這裡是人世間最善良的角落。向快死的人發出真心的微笑,他們會記得你。

死亡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樣玄。它似輕飄飄暖洋洋的羽毛一般。那個瞬間是飛翔的感覺,一切痛苦都不復存在了。我們這個民族是善於忍受疼痛的,我們以堅忍不拔著稱於世。我們的每一位久病的英雄都說,把好藥留給別人吧,我還能忍。我們的醫生習慣了對病人說,到實在不行了,再用鎮痛藥。所以在西方醫學看來,中國人太看重生命的數量,而忽視生命的質量。為了維持一個病人的生理生命,中國的醫生會用很多殘忍的醫學手法,我們重視的是患者的生理指標,而徹底忽視了在這個過程中,病人在生理上、心理上承受的痛苦。在生命的末期,生命已毫無意義,關鍵是生存的品位。當死亡一定要降臨的時候,就像一個嬰兒的誕生,我們要做的是讓它到來的更為舒適和順利。我們這個國家缺乏死亡教育,死亡被摻雜了太多淒迷可怖的描述。揭掉死的面紗,既然我們或遲或早都要到那裡去旅行,就應該指引給將去的人一張正確的導遊圖。」

讀完文章,我的感觸就是,臨終關懷不僅僅是對臨終患者提供醫療的照護,還應該對所有的人提供死亡的教育。告訴人們:既然人人都或遲或早要步入不同性質的臨終期,那麼我們就要早做準備,尤其是精神與生理上的準備。當然,我們要看到作為死亡教育的臨終關懷事業開展的極大困難。

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崇尚年輕、活力、健康、享樂的時代,萬眾矚目的中心是美女如雲健男如星的歌壇影壇和體壇。年老、疾病、死亡或被人們有意識地抹除掉,或無意間被忽視掉。雖然每個人也都明白自己必會老、必要病、肯定會死,人們也還是在年輕時、健康時、離死亡還比較遙遠時不願意去思考,更不願意去接受這樣一些是人就必然要面臨的狀況。可是,現實的發展是,無論你思不思考、接不接受,老、病、死都必會在某一時刻到來。沒有思想準備者,一但面對這些與社會崇尚的價值相反的狀態時必會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而不願接受老、病、死者,將必然承受更大更強烈的人生痛苦和死亡的恐懼。

《預約死亡》,一部生命邊緣的小說,散發出的情緒有些壓抑,但它傳達出的精神卻是非常積極。王蒙這樣評價畢淑敏:她確實是一個真正的醫生,好醫生,她會成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畢淑敏用自己的經曆書寫篇章,那些雋永的文字,有激昂,有悲情,有豪邁,也有委婉,但不變的是,她永遠向著光明,挖掘著人性的美麗,用她手中獨特的手術刀,挽救一顆顆受傷的靈魂。

我並不是要極力推銷這本書,只是希望朋友們,有時間不妨看一看,或許,你對生命會有另一番體會。

預約死亡讀後感(三)

《預約死亡》,在這本書中,畢淑敏到臨終關懷醫院,體驗即將死亡者的生活。畢淑敏這種特殊的想法著實讓人咂舌。看著本書的時候,我真真切切地想著奶奶生命中最後的時光。

「等她的精神突然好起來。眼睛會象塗了油似的發亮,說話充滿感情。假如你的母親是個文化人,還會有詩意。她會突然說她想吃某種東西,嗅覺突出得好,會聽見很遙遠的聲音……到這種時候,就快了。依我們無數次的經驗,從那時候起,大約還有一天的時間。()」所以民間傳說有時候和醫學道理也是不謀而合,老祖宗留下來的傳說也有其可鑑之處。然而不同的是,沒有詩意,沒有很遙遠的聲音,只是很簡單地握著手,和她說:「不要怕」。

臨終的人並不是恐懼死亡,他們只是恐懼疼痛!死亡不可避免,疼痛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有時候我們單方面想要執意去延長一個人的生命,用盡一切所謂的科學技術來實現自己的天真想法,現在看來還不如真切考慮病人是不是感到舒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