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一)

這個星期,學了歐亨利的《最後的常春藤葉》。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叫瓊珊的女孩身上,她得了肺炎,對生命絕望了。她的朋友蘇艾找貝爾曼去幫助她。然而貝爾曼聽說了瓊珊將常春藤葉當做生命的寄託時,他在淒風苦雨的夜晚,在最後一片葉子凋落前,畫了一片葉子在牆上。瓊珊得到了生的希望,而貝爾曼因得了肺炎而去世。

學完這篇小說,我看清了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關心,愛護,友誼,都充斥在我們的周圍。同時,我明白的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意義。

我無法理解瓊珊為什麼會如此絕望。弗蘭林克曾經說過:「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活就會枯萎。」每個人都應該充滿希望地活著,即使是面對死亡,也應坦然。無限的恐懼與絕望,會關上未來的大門,讓你在黑暗中徘徊。瓊珊啊瓊珊,為什麼你這樣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呢?

如果沒有貝爾曼,瓊珊是否會像她說的那樣,在常春藤葉落下的那一刻,自己的生命也會凋零呢?我無法猜測,也無法想像,如果真會這樣,我會同情瓊珊,但只有同情,因為是她的絕望與恐懼扼殺了她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的生命也不可複製,瓊珊死後,就不會再有第二個瓊珊了。現在電視裡播放的自殺新聞,裡面花樣的少男少女們,你們在天堂嘗到親人鹹澀的淚水了嗎?你們碰到親人心裡的紅色河流了嗎?你們真的不後悔嗎?我感嘆,也像個老人一樣遺憾,面對生命如此偉大的奇蹟竟然如此輕率地做出所謂的「選擇」,我只能搖頭,對生命之神的哭泣感到心涼。

請珍愛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人的真諦就是願望和希望。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二)

繁忙的工作之餘,我會隨手拿起一本書看看,權當是放鬆思想,接收一些專業以外的知識。

世界三大小說家:莫泊桑、契訶夫和歐·亨利。較之而來,歐·亨利的紳士氣質和其他兩位有所不同,歐·亨利一生命運多舛,被稱為囚徒小說家,他一生佳作無數,但我對於他,並不熟悉,關於他的作品,知道的不多,只聽孩子介紹過他的《感恩節的兩位紳士》,從他的寫作風格中,我能感受到他細膩的描寫,他還很善於設定懸念。

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不同,鑄就了兩個地域文學作品風格的差異。對於西方的小說,我的興趣不是很大,不知為什麼,我只覺得西方小說似乎只停留在敘述的層面,文章的好壞也就是由描寫的得當與否和情節的陳鋪是否精巧來體現,少了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小說里特有的神韻。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我近期看過的西方小說中為數不多的,有些亮點的作品。首先不得不說這文章和我的緣分,我見過類似的文章不下三次,大多是在孩子國小或國中試卷的閱讀理解中碰到的,如今看到這篇文章的原作,多了幾分親切感,同時也少了幾分新鮮感。

文章描寫了一個真摯感人的故事,作者花費大量的筆墨描寫蘇艾與瓊珊之間的對話,那陰暗潮濕的小屋,體現出的是普通人之間濃濃的深情。文章中有幾處情境描寫,是對情節的融合,文中寫到窗外的冷雨連綿,一方面暗示了被疾病侵蝕身心的瓊珊是經歷了生命的低潮與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以美國的暴風冷風為常青藤的凋敝以及後來偉大的人性光輝的出現埋下伏筆,可見作者構思縝密。

而文章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那位老人貝爾曼,作者在行文至一半時提及過,那位老畫家一生沒有一幅傑作,而後來,那片給予了瓊珊無窮生命力的常春藤葉,就是老畫家冒著冷雨貼上去的,為此,貝爾曼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那片常春藤葉卻拯救了一個生命。

這是一份傑作嗎?我不禁問自己,不用多講,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是一份傑作,因為無論多少名貴的畫都不及一條生命的價值,而貝爾曼所畫的這片常春藤,恰恰給了瓊珊活下去的希望,因此這是一份傑作。

可我卻猶豫了,貝爾曼拯救了瓊珊,但他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想這傑作的代價是否太大了,或是這能算是傑作嗎?思索半日,終於得出了答案,不得不嘆服,作者在寫這文章時一定傾注了太多的構思與心血。其實,作者一生景涼悲涼,因此,他內心所追求的就是人性的美好,文中的線索,就是人性美。蘇艾對瓊珊的關懷,貝爾曼捨身畫春藤三葉,體現的就是作者理想世界裡的人格,貝爾曼作品,不僅僅給予人們生的希望,也傾注了他自己的生命。最後的常春藤葉,凝聚了人性的光輝,殷切真誠的希冀與祝福,因此是一份傑作。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三)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教科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第一篇主體課文,它是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一篇經典作品。作者用平常的語言講述了一個不平常的故事:老畫家貝爾曼用生命繪製畢生傑作,點燃了別人(瓊珊)即將熄滅的生命火花。瓊珊之所以奇蹟般地恢復健康,除了有貝爾曼與蘇艾所給予的無私真情的支撐,更重要的是她對於生活的信念與希望讓她戰勝了病魔。這裡涉及到了精神支柱對人生的重要性這一問題。本文主題為「珍愛生命」,所以此篇課文的重點應該放在理解「精神信念對於人生的重要性」這一點上,所以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要樹立生活的信心,關愛生命,同時也用心去感受了老貝爾曼的善良的品質。

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思路還是很清晰的,我先由小說的三要素引出同學們認為最精彩的情節——結局,由此展開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一結局特點的分析。然後用一個大的問題(即讓同學們填空:是 ?挽救了瓊珊)把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題的揭示都容納進去了,這樣的處理,給人一種非常圓滿的感覺。()

在整節課結束後,學生們還沉浸在文中人與人之間那真摯的情感中,所以我就讓學生們寫了一篇短小的讀後感,將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表達也來,這樣也達到了讀寫結合的教學目標。

但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加之課前個別學生預習得不夠充分,所以在課上,讀中感悟這個環節覺得還有所欠缺,今後還要加強對學生讀文的指導,使學生養成愛讀書,愛思考的好習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