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關於孟子的讀後感

關於孟子的讀後感(一)

利用業餘時間,我仔細閱讀了《孟子的智慧》一書,感受頗深,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持志養氣

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便是「尚志」、「持志」,即堅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捨生取義」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志士仁人應該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這點說,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與道德意識對立起來,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強調學習、修身的關鍵在於自得。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他認為君子深造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的追求而得到。自覺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會比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會積蓄得很深,積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據此,孟子主張,學習的深化,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穫和見解。尤其是學習中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而不能書雲亦云,對前代的文獻典籍,不要輕信,不能盲從。

(三)專心有恆

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舉例說:「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兩個人同時跟一個圍棋國手學習下棋,但結果大不相同,這決非由於其智力差異,而是由於專心與不專心的緣故。因此,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這是孟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原則。孟子主張專心致志的同時,還提出了持之以恆的思想。他告誡學生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山間小道經常去走就變成了一條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走,便會被茅草所堵塞。學習亦然。如果停下一個時期不用心學習,學到的知識也會遺忘。因此,學習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他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有所作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水,就停止挖掘,結果等於沒挖,這說明有為者必須有恆心,不能半途而廢。學習也是如此,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功虧一簣。孟子反對「一曝十寒」的學習態度,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長。都是反覆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恆。

(四)教亦多術

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專心有恆,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師的作用在於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對學生,有的應及時指點,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及門者可以間接地進行教育,甚至拒絕教誨。

關於孟子的讀後感(二)

最近幾周,我完成了《孟子》這本書。

其書共分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後來,我發現家裡實在是沒有什麼書了,只能讀它了。它裡面有原文、譯文和注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著讀著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後,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注釋,最後才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於成功了。

於是,在後面的閱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後原文,再注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關於孟子的讀後感(三)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於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譯:稱一稱,然後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民眾又怎麼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沒有人民民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

這句知看似現在的社會分工關係。想想看,遠在古代的人就能有這種思想,能讓人不敬佩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