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關於母親的讀後感

關於母親的讀後感(一)

讀完高爾基的《母親》,按理說寫出的讀後感應該是關於讚美母親的,可我卻不想寫那些,當然,母愛是值得永久歌頌的,知識在沒有領會其真諦,沒有觸機靈魂的情況下寫出的文章,只能是膚淺的,和那些無病呻吟的文章一樣令人提不起興趣。

讀完《母親》,確實在一些方面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母親——作為生活在當時俄國黑暗社會最底層的工人代表,從一個沒有靈魂的痳木的人,一躍而為一個具有先進思想,為推翻沙皇統治而站在第一線的人。在母親身上,所發生得重大變化,讓我們震撼,尤其是母親不識字,卻比那些識字的更加理解真理,理解俄國的未來。

這些與她的兒子帕沙卡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她的兒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運動的領導者,不斷對他的母親灌輸革命的真理,將母親的思想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這與母親本身也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她對兒子的理解,對兒子所從事事業的信任,沒有對兒子的自豪,對兒子深深的愛,也不會使她在兒子被捕後,下定決心走兒子的路,從而真正成為一個革命者,一個大造新時代的人。

這裡我們談到了理解,這不僅讓我想到一句話:理解萬歲。確實,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是無價的,理解可以創造奇蹟,就像理解可以將帕沙卡和她的母親,兩個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一座信任的橋樑。

在現代社會,很多問題有待於理解來解決,代溝就是其中一個重要代表。試想,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加強交流,增進理解,又什麼問題解決不了呢?有時候我感覺父母不理解我,當然,問題是出在雙方。父母當總是讓我一個勁的學習,殊不知,為了責任而學習是很累人的。

這裡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時期,信仰高於一切,有著執著信仰的人會為它而拋棄生命。那些捨生取義的事跡一直。人們穿唱,慢慢的好像已經成為了傳說,我曾經懷疑,所謂亂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現代社會,還會不會又為了信仰而獻身的人,還有沒有那份勇氣,坦然地面對死亡,正氣浩然。在那時,信仰是人們前進的動力,這不僅讓我思索,偉人為了信仰而不斷奮鬥終究成為了偉人。

說實話,從那時起就有點迷茫,在各方面的呼籲下努力學習,卻終究沒有確定一個明確的理想,總是過一天算天,完成當前的任務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總是安慰自己,總之以後能報效祖國,名垂青史就是了,這就算我籠統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於害怕寫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寫母愛的內容,可是當我寫到這兒才發現,這本書中未提一個「愛」字,卻無處不洋溢著母親對帕沙卡的愛。從母親對帕沙卡反常舉動的擔心,到得知他從事失業後的提心弔膽;對兒子的支持,到以兒子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業,一個母親年邁而執著的愛心,又對兒子的愛上升到了對全世界為真理而奮鬥的無產革命者的愛,這是歷史的跨越。

關於母親的讀後感(二)

拜讀《母親》一書之前就深知這部名著的影響力,顧名思義根據書籍的名稱不得而知書的內容,我在拜讀之前膚淺的認為這一定是撰寫一個母親如何偉大,如何教導子女,如何經歷苦難的……

當然,書中不乏這些內容:母親在社會底層備受壓迫,被繁重的勞動和丈夫的毆打而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然而仍默默地承受。

然而那是特定的歷史時代,他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那個時代背景的黑暗,更反映出來那個時代大多數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情景和心中積蓄的怨恨。

可越看越發覺事態發生了變化,母親參加了革命,也許剛剛開始的目的是出於一個母親心裡最原始的愛,那就是為了救出自己的被捕的兒子,此情此景可以說是一個常人所能理解的範疇內的舉動。對於一個一直被壓迫的社會底層婦女來說,當時唯一的動力是他的兒子,作為讀者既理解又感動。對於這樣一個婦女來說這樣的舉動該是何等的艱難。

然而隨之而來的這位原本最普通的母親卻在此激發出了他不為人知的潛能,從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面對了前面的艱難。雖然面對的仍是艱難,但是,以前的心裡是黑暗的,而現在心裡是光明的。從此他不再是自己兒子的母親,他成了所以革命者的母親。

他成了那個時代普通而又偉大的母親。

關於母親的讀後感(三)

胡適對母親的愛滿溢於全文,這是讀後的最大感受。雖然作者的筆調很平實,並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與歌功頌德,但是正是因為它的平實,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的光彩持久、柔和。文章起初,作者將一些童年趣事記憶起來,並將自己作為「先生」的心理活動描寫出來,讓讀者頗覺有趣與熟悉。小孩子總是有那麼一個心理,雖然大人們總覺得他們小愛開他們的玩笑,可是在小孩的心裡自己卻是很成熟的。而作者寫他小時候的童年趣事則是為了給下文母親的出場作鋪墊。母親對「我」的管教,不僅是嚴格的,也是慈愛的。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我是第一個去開學堂門」,從這便可知道母親對「我」的嚴格與母親生活的艱難,作者從來都不知道母親什麼時候醒來坐在床前多久,可見母親雖然仁慈溫和、克己謙讓、寬容善待,可是在後母兼後婆的身份下,她的生活比一般封建家庭主婦更加地艱難。因此,兒子就是她的精神與生活的寄託,更是未來的希望。而在她看來,兒子踏上丈夫的腳步就是最理想的。母親對作者的管束最嚴,「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回家再關上門好好地教育兒子,這給「我」留足了尊嚴與臉面,並不是像其他家長一般喜歡在外頭教訓孩子,給別人看給別人聽,以示自己管教的嚴格。母親雖然嚴格,可是在她心裏面卻是包容著千千萬萬的疼愛。有一次「我」害了翳病,母親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她便真的用舌頭舔「我」病眼。在當時她根本就沒有考慮後果,也沒有擔心病菌會不會傳染給自己。作為當家的後母在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的時候,總是克己謙讓、寬容善待,就算受了多大的委屈多少的臉色,都不曾與他們臉紅、吵嘴、鬧氣,只是再也無法忍受得了就悲泣,讓矛盾暫時地和緩下來。因為作者從心底里同情與心疼母親,所以他說,「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是的,打和罵還只是軀體上的疼痛,可是糾結在心裡的難受是會讓人發瘋的。雖然,母親待人是最仁慈最溫和的,但是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是絕對不允許的。譬如那次五叔對母親的污衊,「母親氣得大哭,並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麼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從這可見母親的剛氣與對名節的忠貞。從這些作者對母親的回憶可見作者對母親的愛是多麼地深沉與難忘。作者還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從這便可知母親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與份量。愛,這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是我們感情中最最寶貴的發自內心的情感,是我們生命中完整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缺失了愛,那麼他的人生就會有無限的遺憾與不堪。很開心能在胡適平實的筆調中見識了世間偉大母親的一種,這使我更加地珍惜、感恩現在的生活與所擁有的一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