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城堡讀後感

城堡讀後感(一)

《城堡》是卡夫卡的遺作,全書也沒有寫完,說實話,自問沒有讀懂,以下為本人的愚見。

全書以城堡下的一個村子為舞台,描寫了一個荒誕的世界。村裡面的人生活在城堡的無形的控制之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城堡影響,但是卻難以接觸它,仿佛它根本就不存在。村民在它的管制之下變的懦弱、怕事、猜疑,新來的外鄉人也會在它強大的力量之下被同化。小說中人物的行為和語言怪異,邏輯奇怪,但是卻深刻的體現了他們的可憐,以及活該得此下場的可悲。

什麼是城堡?它真實存在嗎?

全書描寫的主體城堡,在全書中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它不可捉摸,難以接觸,卻又無處不在,用看不見的力量控制一切,影響著所有人的所作所為。

一、它的範圍和形態是不可知的。

從窄的方面上看,它是由坐落在村子後面的山崗之上,由山崗上的建築群組成,又或者是山崗上的幾棟建築組成。它籠罩在雲霧之下,時隱時現。從寬的方面來講,村子也是城堡的一部分。

二、城堡是難以接觸的。

村民與城堡的老爺之間聯繫是間接的。生活在村子裡面的人可以隨時通過電話、信件跟城堡進行聯繫,但是卻無法到城堡進行拜訪,或者直接與城堡的老爺,進行面對面的會談。主人公K能夠在半夜的時候通過電話與城堡聯繫,但是表達了希望拜訪的意願之後,卻被知會永遠也不要過來。城堡的官員到訪村子所走的路、時間、次數是不確定的。村民無法不了解任何一個老爺的樣貌,老爺們的樣貌甚至在不同的場合會有很大的出入。

三、城堡影響著村子的一切。

沒有城堡的允許,外鄉人無法在村子找到容身的地方,甚至於是旅館都不會接待。巴納巴斯一家因為好像得罪了一個老爺,就從富有變的一片如洗,成員由健康變的病弱。甚至連酒吧女的任免都由城堡控制。

全書的主線是主人公K被應聘成為了土地測量員,但是他的身份卻不被承認,於是他就試圖通過各種途徑與城堡進行聯繫,希望城堡確認自己的身份。書中描述了圍繞在這個過程中,他與村子裡面各式各樣的人發生的接觸,與村民產生的各種衝突。

書中描寫的村民受城堡的影響,他們守舊、循規蹈矩、膽小怕事、猜疑以及缺乏行動力。生病的馬車夫害怕K呆在自己的家門口,冒著天寒地凍免費將K送回了旅館,但卻拒接將K送到城堡。橋頭旅館的老闆娘覺得K試圖與城堡進行聯繫的行為是大膽、任性或者說是天真的。她害怕K的行為,堅持要趕K離開旅館。對於村民們猜疑以及缺乏行動力的描寫,可稱為經典。尤其是K與巴納巴斯姐姐奧爾珈以及與酒吧間替班小姐佩瑟的對話,完美的描寫了兩個人的可憐以及可悲。奧爾珈和佩瑟在與K的談話當中,反覆的陳述自己的願望,強調自己的不幸,以及自己為實現願望而做的努力,但是他們在面對自己的願望,所採取的行動總是不敢直接去爭取,而是退而求其次,乃至於最後,他們都都花了巨大的精力在自己看來基本都不會有作用的努力上。不過他們還一味的自我安慰,說自己的努力是有作用的,只是效果還沒有呈現而已。

主人公K對於村民來說,是革新的力量。他初到村子,收到城堡的影響還小,所以他敢於做出許多在村民眼中是大膽和天真的舉動,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他逐漸的受城堡的影響,書沒有寫到最後,但是我們已經能看到他被村民同化的跡象。我們可以從他的行動可以看出,他最開始希望自己走去城堡,直接與城堡溝通,然後他退而求其次,寄希望於直接與克拉姆聯繫於是他去堵克拉姆的馬車,而後是希望信使傳遞信息給克拉姆,最後則是寄希望於克拉姆的一個秘書。

城堡的官員,他們看上去非常強大,有權勢,但從全本書中看,他們限制在自己的牢籠之中,對於K主動的進攻只能被動的躲避,他們的力量只能在懦弱的人身上發揮作用。他們的行動模式,是荒誕和無用的。特別是在貴賓旅館之中,他們被限制在自己的房間之中,為了廢紙般無用的卷宗,像小孩般吵鬧、爭鬥的描寫,更是凸顯了他們的可笑和滑稽。

城堡讀後感(二)

《城堡》是卡夫卡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卡夫卡的不尋常之處是他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謬性,他的作品的一個重要價值是揭示了現實的異化和存在的尷尬,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這一點在老師分析他的《變形記》的時候就有過多次強調。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氣氛陰鬱、神秘,情節離奇荒誕,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隔絕、陌生、不可理解,無所不在的人的異化成了他著意闡發的一大主題。《城堡》中,他把這種人生的荒誕感發揮到了極致。

故事講述了土地測量員K受命赴某城堡上任,不料卻受阻於城堡大門外,於是主人公K同城堡當局圍繞能否進入城堡之事展開了持久煩瑣的拉鋸戰。城堡就位於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不可即;它是那樣冷漠、威嚴,像一頭巨獸俯視著K;它代表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那兒等級森嚴,有數不盡的部門和數不盡的官吏,可又有數不盡的文書塵封在那裡,長年累月無人過目,得不到處理。面對這座強大的城堡,K很無奈,直到最後也沒有進入城堡,也沒見到城堡當權者。()

城堡是個明顯的暗喻,但他具體代表什麼?它可以代表當時的主流社會,卡夫卡生活在布拉格,他踏不進捷克人的圈子,因為他說德語,他融不進日爾曼文化,因為他是猶太人。所以他註定難以融入主流社會;它可以代表在當時信仰根基已有所撼動的宗教世界,人民拚命在追求它光芒四射的榮耀和心靈的庇護時,卻發現它始終離我們有那麼一段不可逾越的距離;它也可以是正義和真理的化身,處心積慮的追逐卻發現那是個沒有入口的房間;甚至說,它可以代表卡夫卡那封建家長作風的父親或者兩度訂婚卻不能理解他的未婚妻。對卡夫卡來說,他們也是渴望進入卻不能遂願的城堡。

在看這部小說是我感覺就像一直都在一個只有陰天的國度里,一直沒有什麼值得興奮的,也幾乎沒有出現過晴朗的天氣。偶爾會升起霧氣,讓K的未來充滿迷茫。作者一直都用這樣的基調:陰鬱而又神秘,向我們講述著一個荒誕離奇的故事。K在其中就有著很不可思議的遭遇——想到達城堡卻怎麼也到達不了。在尋找進城堡的路的過程中,K了解了這個村子的男人們、女人們。在對這些人的描寫中,作者也像我們透露出自己對於自己所處的現實社會的感受。那種感受是無奈的,嘲諷的,痛苦的。在這樣的環境中他還是追求著真理,追求著自由,不過在這個沒有結局的小說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追求終究是無助的,會是一個以悲劇收場的故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