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屈原賈生列傳讀後感

屈原賈生列傳讀後感(一)

這一篇顧名思義,寫了兩個人,屈原和賈誼。兩個的早年經歷和個性有些相似,都是早年得志,以文采和博學深得君主器重,但是都遭遇誣陷抵毀,然後一蹶不振,屈原跳汩羅江自殺身亡,賈誼流放長沙抑鬱而死。

簡單的說這一篇就是這樣。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記述屈原和賈誼的文章詩詞,大抵都是悲憤喊冤之辭,「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總之,是這個世界錯了,我沒錯,世既不容我,我將離世而去。

這兩人都是飽學有才之人,但在人格上都有缺陷,早年太得志,沒經過挫折,一旦失意,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嗯,不要罵我,我的確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痛,不過學歷史就是要以史為鑑,客觀分析,容不得半點姑息。屈原所受的不公平際遇有伍子胥慘嗎?有范雎慘嗎?他們都可以重振旗鼓,東山再起,為什麼他不能?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個世界的確是極其不完善的,古往今來,有太多的懷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誣陷抵毀從此失意的有識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搶地怨天尤人的詩詞引發古今無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共鳴,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實,從某種角度說,屈原的不如意的際遇加上他抑鬱偏激的個性,當然還有他的文學造詣成全了他作為一個文學家的成就,所謂憂愁憤怒出詩人,就是這個道理。

屈原賈生列傳讀後感(二)

放假以來,一直在讀《史記》。近日,讀到了《屈原賈生列傳》,記載的是我國古代兩位國家重臣、名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中央級別的高官,同時都是文學史上的名家,一個是戰國時代楚國的「左徒」、「三閭大夫」,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另一個就是東漢文帝朝的「博士」「太中大夫」「長沙王太傅」「太子太傅」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也有表述為散文學家)賈誼。

關於這兩個人,很多年前就接觸過他們的一些作品,如屈原的《國殤》《離騷》,賈誼的《過秦論》等,但從來沒把這兩個人往一起聯繫過。因為前一個生活在戰國末期,後一個生活在漢文帝時代,兩人相差一百三四十歲,而且一個是浪漫主義詩人,另一個是散文家,所以感覺很難把他們聯繫在一起。這幾天讀到《史記》中的這一部分,發現司馬遷居然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列傳,頗感費解——怎麼會把他們倆放到一起呢?於是查一查是否有人對此有過論述,可惜沒有找到,便憑著個人認識進行一些淺薄的論證,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點。

一、兩個人都是大知識分子,都做過「太傅」,都曾經位高權重。

屈原被司馬遷描述成 「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左徒是楚國的大夫,我理解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同時「左徒」還是「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師。從這段描寫看,屈原「博聞」,而且善於「治亂」「辭令」,還負責「圖議國事」「號令」「應對諸侯」。可以看出屈原負責國家「公安」「司法」「外交」「商議國事」「發布命令」等,在楚國懷王時期他真是學識最淵博的知識分子,而且是位置最高、權力最大的一位重臣。

賈誼被司馬遷描述成「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博士」就是在朝中侍候在皇帝身邊、隨時準備接受帝王諮詢問題的官員。還有「……乃拜誼為梁懷王太傅。」「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師。梁懷王雖然沒有立為太子,但從班固在《漢書》記載「梁懷王揖,文帝少子也。好《詩》《書》,帝愛之,異於他子。」可見,漢文帝對這個小兒子是很偏愛的,如不是梁王墜馬早亡,歷史會怎樣書寫還真就難說了。賈誼能先做皇帝博士,後入選太傅,可見賈誼不僅是通曉諸子百家的少年才俊,而且也曾經是很受漢文帝的信任和重用的,是皇帝的智囊團中的重量級人物。

二、這兩個人有著相同的政治理想。

屈原為楚國能在七國中稱雄爭霸,不被強秦所滅,治國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保障民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致力於「改革」和「法制」建設。

賈誼在漢文帝朝中央政府工作期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其實也是致力於「變法」,改良治國制度。

三、兩個人有著相同的人生遭遇。

兩人都由被重用到受到排擠、沒有同志知音,最終被弄臣陷害失寵而流放,而且都流放到了長沙。屈原流放了十多年後聽到穎都被秦軍攻破的訊息,寫下了有名的《懷沙賦》,然後懷石投江而死,這成了他生命的絕筆。賈誼流放到長沙後,路過屈原投江的地方,觸景生情,寫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和《鵬鳥賦》,三年後被召回國都,不久因梁懷王墜馬而亡,便鬱鬱而終,這也成為生命的絕唱。

司馬遷正是讀到了賈誼的《吊屈原賦》和《鵬鳥賦》,才對屈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聯想到李陵兵敗投降匈奴、自己因言獲罪、慘遭宮刑生不如死的人生遭遇,感覺和他們二人非常相似,便對他們有了更深刻的同情,尤其在屈原的描寫上,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應該是司馬遷自己的影子。

這就是讀《屈原賈生列傳》後,在「司馬遷把屈原與賈誼放一起列傳」這個問題上我個人的一點思考,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屈原賈生列傳讀後感(三)

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韓兆琦先生的《史記精講》一書,受到了很大啟發,其中的《屈原賈生列傳》一文,給我的觸動最大,對於屈原,作者先寫他的才能之高。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

屈原被貶之後,作者極力表現他忠君愛國的一腔熱血和滿懷赤誠,「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終也沒能使懷王覺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蘭,慘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後,作者重點寫了他的壯烈犧牲。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壟畝,歸隱田園,「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偉大的、難得的孤獨,唯有堅強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就這樣,屈原懷抱沙石,沉江而死,實現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諾言,其正直剛烈堪稱千古之冠。但是,合上書頁,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當故國淪陷之時,向那滾滾汨羅江水縱身一躍,了卻殘生,當真是最好的選擇麼?在重新閱讀過《史記》和《史記精講》中的相關章節後,我對屈原以身殉國的做法有了更多的認識。我認為:當自己的國家深受外敵蹂躪之時,我輩青年當拍案而起、跳將出來,拼儘自己的力量,為國奮鬥,哪怕馬革裹屍,血染沙場,也算死得其所!而不是喪失信心與勇氣,獨自徘徊於江湖一隅,毫無意義的輕易了結自己的生命。話雖這樣說,屈原的做法卻仍值得後代永遠尊敬,我認為:他的以身殉國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講確有值得商榷之處,但他的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特別是在這個喧囂、輕浮的時代,當金錢的作用被誇大到一個令人瞠目的地步時,當愛國精神被大眾所譏諷為「老土」時,當有識之士們驚呼「我們已經窮的就剩錢了」時,我們太需要屈原的精神了!他的正直、他的剛烈,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般高潔的品質,正是我們所極為欠缺的!所以,讓我們暫時忘卻身旁的浮華,閉上雙眼,讓思緒飛過千年的風霜,去聆聽一下汨羅江畔那淒涼的歌聲,與偉大的心靈做一次深入的對話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