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故都的秋讀後感

故都的秋讀後感(一)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雲蒙著,階前屋外有幾滴雨滴的聲音,那麼圍繞在我周圍的空氣和自然的景物,總要比現在更帶有些陰慘的色彩,總要比現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郁達夫先生在陰鬱低沉的格調里抒寫了自己以及這個正面臨危機的國土在某種意義上的悲涼與落寞。

他說,北方的槐樹有一種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槐花落蕊鋪滿地的柔軟觸覺,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裡還有點兒落寞。我覺得從他對於花的凋零中看到的更多的本質是生命的流逝,祖國、人類在歲月、歷史潮流中的悲涼感,人不是一成不變的,郁達夫三歲喪父,家道衰貧,曾有兩段婚姻失敗,經歷兩次喪子之痛,再加上祖國外交上受外國侵略,必然面臨著對未來的擔憂。但那種落寞仿佛是可有可無的,落寞是一種心境,然而相對當下悲慘的境地,有時什麼都不想的忘卻何嘗不是可以受人支配的嗎?生命之秋也許就像槐樹的落蕊隨處漂泊,可是誰又知道衰亡的盡頭將歸向哪裡?可假若誰都不知道,誰也不關心,那生命到最後也許會愈來愈荒謬,人性便丟失了。

《故都之秋》描繪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很像是作者人生半路上坎坷艱辛的寫照,但本文的意義好像還不止出於此,它更多地暗示了作者當時對祖國的憂愁,對北平的懷念和憂思,那是一個民族歲月之秋的清靜與悲涼。

我想,一個人在自身困境中依舊能冷靜下來並關注生活,將故都之境地寫下來並給予深刻思考的也許就是一個真正有堅強內心的人,秋是落寞的,人心更是,面對物是人非,面對歷史的滄桑,郁達夫沒有痛斥生命與命運的無情,而是淡然的用輕輕的筆調在書寫歷史、人與命運的衰敗的感覺。我尤愛文中作者通感的描述,槐樹花蕊的柔軟、細膩和落寞,三者是合一的。

秋的落寞,故都的落寞,也是深沉的人類命運的映射。

故都的秋讀後感(二)

今天,我又讀了一回郁達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開篇即開門見山,切入正題,點明北國之秋的總體特點:「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感到青島,又從青島趕到北平,竟為的是一飽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對故都的秋的迷戀可見一斑。

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情感抒發主要是通過和江南之秋的對比反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點點清涼,使人「賞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國之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那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馬川鴿的飛聲;五彩繽紛的牽牛花;北國的槐樹;秋蟬的殘聲;北方的秋雨……」無不展現北方特有的秋意。

家處北方的我,很喜歡誦讀郁達夫先生的這篇散文。那緩緩的筆調,略帶悲涼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無限的遐思。

故都的秋讀後感(三)

我讀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濃濃的秋意,深深吸引著我,那裡的秋雨,秋蟬,秋果,那裡的一切一切,都那麼迷人。

郁達夫口中的「故都」是北國,也就是我們北方的秋。在文中,作者寫法十分細膩,因為文中寫到「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留下來了一條條掃帚的細紋……」掃帚的細紋給人感覺很清閒,再加上秋天的清爽,這樣一來,秋天的韻味就更加明顯了。

作者筆下北方的秋天給人感到十分清爽,淒涼。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輪迴十分鮮明,可是我為什麼就感受不到那清爽、淒涼的秋呢?每當秋天,一些公園會在園中小路的兩旁擺上幾盆菊花便算是示意著人們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韻味卻怎麼也找不到。我秋天時漫步在街上,想尋找屬於秋的那份寧靜,可是在我耳畔卻是一聲聲吵雜的車笛聲。再看看人們,人們的臉上沒有掛著清閒的表情,好像是誰也不知道秋天的到來。秋天中,最美的節日是中秋節,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著月餅,看著天空中那輪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給孩子們講那百聽不厭嫦娥的故事。但是,這秋天最美的節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沒有和家人團聚在一起,也不再想聽那嫦娥的故事。()

秋天的寧靜哪裡去了?秋天的清閒哪裡去了?秋天的韻味哪裡去了?為什麼我找不到了?喔,因為時代變了。現在已不是郁達夫的那個時代了,在這個時代裡,秋天的寧靜、清閒、韻味都被人們淡忘掉了。郁達夫那篇《故都的秋》也許會當成秋天的見證吧。也許,許多年以後,當人們看到《故都的秋》時,會想起:喔,還有個季節,叫「秋」……

果兒成熟的喜悅,落葉滿地的蕭索,秋蟬哀鳴的淒涼,秋雨中閒人感嘆的幽遠,將秋描寫的出色有味。《故鄉的秋》是一篇不朽的散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