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追憶逝水年華讀後感

追憶逝水年華讀後感(一)

《追憶逝水年華》——一部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對心靈追索的描寫和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並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著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占全書的主要篇幅。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通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緻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因此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為「風流喜劇」。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但沒有傳統回憶錄那樣對往事有條理的整理和分析,而是通過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對自己「緩慢成長過程」的追憶, 馬塞爾?普魯斯特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作者只是捕捉自己心頭留下並時時浮現在腦際的印象,然後加以展現。對他來說,事情發生的先後沒有意義,現實從回憶中形成,通過回憶,既認識到現實世界,也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兒時早晨起來喝熱茶時一塊俗名叫「瑪德萊娜」的甜糕點泡在茶里,邊喝邊吃點心所感到的樂處,在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重提時,「今」與「昔」的回憶已同時出現在作者腦海里。通過回憶,他解除了「時間」的束縛,獲得了過去、現在的重疊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憶結構。

人在死亡之前,這一生會在眼前快轉而過;《追憶似水年華》是瀕死之際,追憶此生的一切。隨著意識流動,看著照片想起與此人相關的往事,又從往事中的一個細微動作和物品,回憶到與其相關的其它過往,如此再三地自由聯想,便複雜交錯地勾勒出了主角馬塞爾的一生。

在追憶之時,也不免對「回憶」提出辯證:「如果遺忘所帶來的回憶,不再與當下有任何聯繫,就能讓我們瞬時體驗新的氣象,其實,我們早已體驗過這些了……每一次類比的浮想,總將我帶離現在……」

永恆」的意念,只要曾發生過,便是永恆,它不會消失,只是不再回來,因此能鮮活地歷歷在心。

追憶逝水年華讀後感(二)

《追憶逝水年華》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代表作,這部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對心靈追索的描寫和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並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為「風流喜劇」。

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為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而當前的瞬間,卻常常因為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為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從這個小小的感受,回憶便自然地展開到面前來。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為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普魯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沒有高爾基這樣的坎坷多難的青少年時代,也沒有傑克·倫敦和海明威那樣的傳奇經歷。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說中,他把心靈之門打開,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曲折而奇妙。心靈的豐富對於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心靈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萬物,都可以包孕在心靈的世界中,變幻無窮,縹緲無際。當然,只有那些才華出眾、思想深邃的藝術家才可能為世人破譯並展現這個世界,而且也僅是這世界的一小部分。

作者整本書都在寫他一生的回憶,我覺得雖然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將那些幸福快樂的事情留在回憶當中,可是當離開《追憶似水年華》,離開普魯斯特,在我們平凡的現實之中,當歲月凋零,時光落寞,青春了無憑據的時候,又有誰會守在誰歸家的那條林蔭路旁,等待著永遠不會出現的誰呢?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過去的世界裡,即使過去的回憶再美好,那也只是過去,現在的世界才是真的,我們要好好的度過現實中的每份每秒,讓自己在以後能夠真的追憶屬於我們自己的似水年華……

追憶逝水年華讀後感(三)

高中的時候,我就讀了法國文學巨匠普魯斯特的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部氣勢磅礴,構思龐大的小說共分七卷,揚揚灑灑二百四十多萬字。一氣呵成,天衣無縫,堪稱人類藝術史上的奇蹟。

普魯斯特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流派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生於1871年,死於1922年,共活了五十一歲,他後半生的十五六年是在一間門窗緊閉不見天光的房間裡度過的,在這十五六年間,他一直潛心創作《追憶似水年華》。

世界上許多大作家是這樣安排一生的,青少年時期遊歷讀書,中老年時期閉門著書。普魯斯特的一生基本也是這樣安排的,所不同者,是他出生於巴黎流社會的富裕家庭,從小養尊處優,過著紈絝子弟的生活,很早就出入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合,成為沙龍中的寵兒。但由於嚴重的哮喘病,空氣鮮花、颳風下雨都容易引起致命的哮喘,他不得不早早地結束了社交生活,過起一種足不出戶、自我禁錮的生活。一個正常的人,怎麼能耐得住孤獨和寂寞,在與世隔絕的天地里生活了十五六年之久呢?因為普魯斯特找到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一邊回憶,一邊寫作,以細膩的筆觸記錄著他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的經歷,構築著他的藝術巨屋,對他來說這比外界的現實更為真實,因為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是他親手加上去的,因為他的生命的精華已經脫離了隨時可能會死去的肉體而進入作品之中,將來他死了以後,作品還要繼續存在,作品中的人物仍然栩栩如生。外界現實瞬息萬變,時間無情地流逝,藝術人物則不會走樣,不會腐朽,他們已經超越了現實的時間,而生活在永恆的「現時之中」。藉助於回憶和創作,普魯斯特得以重溫往昔的時光,找回了失去的樂園,並將其固定在藝術的世界裡。他同時生活於過去、現在、未來之中,在時光的長河裡流連忘返,()其樂無窮。孤獨是充實的孤獨,寂寞是愉快的寂寞。他的時鐘與我們的時鐘不同,我們的時鐘指針是向前走的,他的時鐘指針是向後退的。他愈活愈年輕,贏得了失去的時光,創造了越來越新的生命。

誰允許我把普魯斯特和《追憶逝水年華》看作一種奇觀。對作者和作品的凝視沉思會給我們帶來美學意義的夢幻樂趣,並繼而對時間產生一種隱約的感悟。《追憶逝水年華》堪稱一部「時光之書」,時間是其第一主題。普魯斯特為何創作這部「時光之書」呢?因為他發現,面對大海不停地喧鬧和歡笑的鮮花般的少女,並沒有意識到在被人愛憐的同時正在失去被人愛憐的理由,因為飛速流逝的時光無時無刻不在銷蝕美的外部形式,面對這一切,藝術家皆有說不出的悲傷。怎麼讓歡樂長存呢?怎麼讓青春永駐呢?那便是通過藝術家的手,把時光的碎片重撿起來,把消失的世界重新拚湊完整,這就是藝術的神奇之處,讓時光倒流,讓形容枯槁的老婦人重新變幻成容光煥發的少女,讓彎腰駝背的老頭重新變幻成風流瀟灑的小伙子,從而實現藝術對現實的「超越」。

在彌留之際,普魯斯特受著病痛的折磨,修改著自己的作品,也許當時他已經看到了這種「超越」,而在他死後,作品更證明了「超越」的成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