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一)

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是老師規定的必讀書目。五年過去了,再翻閱有一種久違的感覺。作者在中國的大學讀過書,教過書;也在美國的高校讀過書,教過書。他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為副題,從他年幼的兒子礦礦在美國所受的教育與在國內的教育相比,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深層次的理性思考。本書將他直觀的所見、所聞、所思給記載了下來,在一種質樸的文風當中向讀者貢獻出充實的內容,無論對於教育工作者,還是關心孩子的家長這部書都值得一讀。

一、創造性能不能教?

作者從兒子礦礦的經歷開始說起,兒子三歲時,作者出國讀博士。也是在那個時候學國畫,後來收到了妻子寄來的一副畫,畫的是竹子。作者的同事和老師不敢相信是他畫的。後來孩子也跟著去美國了,學校讓孩子親歷市場經濟,礦礦和同學成立了繪畫公司,最後賺了50美元。礦礦五歲的時候,把他送到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班。誰料,去了五次就不想去了。原因:「老師根本不教繪畫。想怎麼畫就怎麼畫,老師一點都不管。這點道出了美國老師的教育理念,再說說孩子,美國孩子在畫完畫後,是從來不問「像不像的,只問「好不好?」也只有在他們認為好的時候,才問「好不好?」如果他們自己認為不好的,一扔了之。

問「像不像」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都會習慣性地以「像不像」來要求自己,生活中也時時以「像不像」來評判做過的事。而美國老師只出了一個主題,讓孩子們自由發揮,五花八門的「一塌糊塗」的畫,評判的標準是「好」與「不好」。我們的教學主要以「定向思維」為主,從黑板——學生眼睛——複製,而美國主要是形象思維,用心去學。所以從繪畫方面來講,眼睛裡的畫是別人的畫,只有心裡的畫才是自己的畫,才是有創造的畫。繪畫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可以被創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種扼殺創造,重複他人的一種技能。關鍵是採用何種方式。而且創造性不能教。創造性只能培養。創造性是鼓勵出來的,是培養出來的,她需要環境。所以,對於我們老師而言,應該去創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

二、到大學階段才做學問嗎?

在中國,通常的認識是,研究是屬於高級科研人員的事。研究能力也不是人人都有的,獨立研究,應有豐富的基礎知識之後,並在研究能力逐步完善後才能進行。因此,大學四年本科畢業後,如果考上了研究生,那才開始研究。而在美國。美國的學校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要培養孩子的研究能力,因為許多美國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研究材料和運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時也能在研究中學到書本知識和實踐中的知識。

作者的兒子礦礦從二年級就開始進行研究。他的老師要求:「研究論文至少要有三個問題,要寫滿兩頁紙。」經過去公用圖書館借閱材料,他完成了他的第一份研究報告「藍鯨」。他的論文含有四個標題:1.介紹2.藍鯨吃什麼?3.藍鯨怎麼吃東西。4.藍鯨的非凡之處。在五年級的時候,寫了一片研究卡通畫和漫畫的文章。二年級的論文主要是側重整理資料,但是,孩子從決定題目,到從十幾本中發現對研究有用的資料,再著手寫文章,這個獨立思考的過程更有價值。

五年級時候,礦礦的研究就從簡單的材料整理進入到問題研究了。他根據自己興趣點漫畫和卡通畫,提出了卡通畫和漫畫未來發展的見解。儘管他的老爸評價說研究散亂,不夠嚴謹,缺乏科學性,但是創新意識和獨立意識,是顯而易見的。

七年級,礦礦獨立完成了「百分之百「的科學研究。研究什麼?左思右想後,課題很異想天開。測試小老鼠的決策能力?這個課題太離奇,太出格。關鍵是怎麼研究?他選擇用食物引誘老鼠鑽洞。設計了幾種方法:第一階段訓練小老鼠鑽洞,第二階段,讓老鼠知道左邊的洞不通,右邊的洞可以吃到食物。最後提供結論的階段。他的結論很精彩。他沒有支持老鼠沒有決策能力,也沒有支持老鼠有決策能力。他最後的結論是:「老鼠沒有作出複雜決策的能力,但它們簡單記憶和本能會影響它們作出的決策。」他最後十頁正文附加三頁分析表格。從頭到尾的敘述,分析有條有理。

下面看看作者列舉出七年級的科學研究展覽會上的有趣的研究課題:

——音樂(古典音樂、鄉村音樂、搖滾樂)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色彩對植物生長過程的影響;

——食物的色彩與消費者的心理;

——狗靠什麼來決定選擇玩具;

——貓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

——辛辛那提地區的氣溫與環保;

反觀我們中國孩子在七年級時在做什麼?每個月的月考,挑燈夜戰寫作業,沒完沒了的試題,還有煩惱無比的排名。以及每個家長的膽戰心驚。從礦礦二年級到五年級再到七年級,我們看到了學校對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真正的知識是活的,是自己悟出來的,是能夠運用的。作者用很到位的一句話說出了其中的對比:中國的教育學的多悟的少,美國的教育是學的少悟的多。

三、要不要懲罰孩子?

說到美國中國小的懲罰教育,在美國,家長打孩子是非法行為,在美國的不少州,教師適當打學生則是合法的。公立學校比私立學校的懲罰要寬鬆。學校規定,凡是學生在一天內連續三次挨批評,就必須給孩子家長打一次電話。美國學校不搞勞動體罰,我們有時會把不聽話,犯錯誤的孩子留下來打掃衛生,美國有一種懲罰,是我們很難想像出來的。

美國中國小沒有午休時間,孩子們七八點中到家門口等校車接孩子上學,在學校待到下午三點。由校車送回家。學生可以自帶午餐,也可以去食堂買飯。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可能午餐不正經吃東西,一般下午兩點左右,給孩子們吃點心。點心就是由家長提供的,每個月,家長都會收到老師列出的一份名單。每天由一名家長負責買點心送到學校去。於是孩子們這頓電信異常豐富。

老師可以有各種理由罰學生提前到校或推遲離校。不完成作業,未帶課堂需要的材料,遲到,或違背校規等,都可成為被罰的理由。罰早到校或晚離校。罰早上7:30到校,或者星期六上午9:00=12:00到校學習,(在美國學校,周六不上課。罰周六上課是美國孩子最痛苦的事)交通工具由家長自理。其實這是懲罰家長。家長有壓力,孩子自然知道什麼是壓力了。

看完了這本書,我還有一些觸動,就是美式教育特別維護教師的權益,這樣能保證教師更好地工作。在我們中國的學校里,經常會有家長到學校吵鬧,責備教師懲罰了自己的孩子,往往導致教師受到了批評,而學生便會更加放縱。由此可見,在美國的教育里,很多都認為,教育本身是離不開懲罰,只有做錯事受到懲罰,學生才會形成一種紀律觀念,走上社會後,也才會自覺遵守社會法紀。

四、天賦教育與普通班的特殊存在

美國的天賦教育不同於中國的加壓負重的開發智力教育。它的宗旨是: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得到適合自己能力的教育,那些具有天賦才能的孩子也應該得到適合於他們能力的特殊教育,以滿足他們的智力發展需要。美國人一般都承認天才。天賦教育班不是家長或老師可以爭取來的,需要進行IQ測試。這些所謂的天賦教育班並不獨立與其他的普通班,進入天賦班學習的孩子,每天只有一個小時是單獨聚在一起上課的。大部分時間是同普通班的孩子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一般的基礎課,像數學、語言、自然科學、圖畫、體育等都與學校的教學計畫同步,但在天賦教育班,孩子們將接觸到超出一般教學內容的東西,內容很廣泛:古文化研究、歷史人物研究。時事分析、政策討論、哲學問題的辯論,以及一些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的培養等。在天賦教育班,並沒有提前學習高年級的課程,只是為這些經歷過剩的孩子提供快樂馳騁的天地。在那裡,孩子可以接觸到一些同齡人可能還沒來得及思考的問題。這種天賦也是一種因材施教的體現。

書中描述的是美國的教育情況,對照的是中國的教育現狀。正是在比較中我們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差異。不同的教育模式決定不同的學生未來。是放飛學生思想的翅膀還是把學生的思維拘禁模式中,值得我們深思。讀過此書,才會明白今後腳下的路怎麼走?全書高深理論不多,例子非常有趣。而這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實例卻說明了一個個讓人無法釋懷的道理,使我們深受啟迪。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二)

最近一直在讀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對中美教育的對比感觸很深。

看第一章就看到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上面提到:創造性能不能教?能不能在課堂上教創造性?作者給創造性下了這麼一個定義:所謂「創」就是打破常規,所謂「造」就是在打破常規的基礎上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包括方法、理論、產品、事物等,也就是說,創造必須具有兩個要件:不打破常規,無所謂「創」;不「造」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只能是天花亂墜的想入非非。因此,創造性或創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規去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之特性或能力。

那麼,創造性到底能不能教?我覺得這是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去認真思考的問題。書中舉了一些例子,供大家思考。其中有一個例子我印象特別深刻。是關於中國和美國教兒童畫畫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在美國,老師根本不教繪畫,一點都不教!每次都是給一個題目,就讓孩子們自己畫,想怎麼畫就怎麼畫,愛怎麼畫就怎麼畫,老師一點不管。畫完了老師就只是誇獎說『好哇!好哇!』。孩子們有的站著畫,有的跪著畫,有的趴著畫······當然畫的畫也是不成比例、不講布局、不管結構、無方圓沒規矩,甚至連基本筆法都沒有。在中國,相信不用我說了,老師肯定得先教基本的筆法,教畫的比例與布局,然後給個樣板讓孩子們比著畫,基本上都能畫的像模像樣的。中國的孩子畫完以後都是問「像不像」,而美國的孩子都是問「好不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在中國,一個三歲的孩子都能畫出一副以假亂真的竹子畫,可是,一個三歲的孩子對現實生活中「竹子」的概念是不是清楚呢?回答是否定的。也就是說,是不太清楚的,甚至是很模糊的。因此,此時他們的「竹子」的概念就只能是黑板上老師掛著的那幅畫。也因此,他們問的「像不像」指的就是像不像那幅畫。既然有「像不像」的發問,就一定有一個可依據的樣板來評判「像」還是「不像」。當一個人從小就反覆接受這種模式的訓練,久而久之就會習慣性的以「像不像」樣板來要求自己。這種訓練往往培養的是一種比照式的邏輯思維或線性思維。而美國孩子學繪畫,美國孩子學繪畫,老師往往不設樣板、不立模式,讓孩子在現實生活到內心想像的過程中自由地「構圖」。因此,才有美國孩子的五花八門的不成比例、不講布局、不管結構、無方圓沒規矩、甚至連基本筆法都沒有的畫。也因此,美國孩子畫完回後,只問「好不好」?不問「像不像」?回答「像不像」的問題,更多的是邏輯思維。回答「好不好」的問題,則完全可以是形象思維。因此,許多中國孩子具有的是相當好的繪畫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貝的「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創造力。

看到這個例子,不知各位對「創造性能不能教」這個問題有了自己的答案。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三)

一看見《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就被其封面上的幾行字所吸引:「中國的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獎,而當今中國尚未培養出獲諾貝爾獎的人才,這是不是發人深省的、中華民族的一大困惑?」——這也正是我一直困惑而無法釋懷的一個迷。再看看作者的簡歷,這是一位在中國的教育中成長,在美國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對中國和美國的教育都有著深刻的體會和思考,尤其當其兒子親身經歷了美國的教育之後,作者對中美教育的體會和思考更加具體,更加全面。作為一位教師,教育作為工作就像吃飯穿衣一樣成為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我們天天相伴的教育和美國的教育哪些差距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在本書的第一章《創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受中國畫啟蒙教育的兒子三歲就能畫出像模像樣的國畫。來到美國後,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裡,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麼都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是一段時間之後,作者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他們就根本無法下筆。

看起來這好像只是評判標準的差異,而實際上這是一種觀念上的誤區,即把技能和創造分隔開,把教和訓練混為一談,結果是「許多中國的孩子具有的是相當好的繪畫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COPY(拷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創造力。作者最後寫道:把「教」混同於「訓練」,就會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一個別人預設的模式、計畫和步驟去達到他人設計的目標。結果,教師或學校的無形外力就會延伸到本屬於孩子的自由發展和思考的空間。()

改革我們的教育觀念,改革我們的教育手段;解放學生的思想,解放學生的行為,營造「自由與開放的追問風氣」,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創造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雙手、大腦、眼睛、嘴巴、時間、空間,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馳騁疆場的千里馬,而不是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墨守成規的「小綿羊」。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在極度輕鬆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才是最富創造性與開拓性的,也就是說當人處於自由放鬆而又專注的神弛狀態時,人的創造性才是最強的。因此,我們現在亟待把本屬於孩子的自由發展和思考的空間還給孩子。

「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願創造之花象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的更美更艷;願我們的學生在創造的氛圍中開開心心地學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