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朱自清文章讀後感

朱自清文章讀後感(一)

在我們的印象中,可以看到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朱自清。一個是在荷塘邊漫步,靜靜享受夏夜清新的寧靜的文人,另一個則是時刻關心祖國,用手中的筆為祖國的新生而奔走吶喊的民主戰士。而不管我們對朱自清的印象是什麼,所有對他的了解都是來自他不同時期寫下的文章。

讀《背影》,我們可以從平易的文字中看見那個用心來給予兒子一切的父親形象,感受什麼叫作「父愛如山」;讀《匆匆》,我們可以從清麗的文筆中讀出一個細膩觀察生活的作者感嘆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無奈;讀《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我們可以從電車上的意外經歷聽見作者由此發出的對祖國未來的擔憂……從不同的文章中我們都可以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去讀朱自清的生活,去讀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來覺得魯迅的文章難懂,不僅因為文字上的表達和現在的差距,更是因為我無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筆端下到底還藏著些什麼內涵?是對黑暗社會的批判,還是對軍閥統治的不滿?他藏起來的東西太多太多。當我讀完朱自清的散文《論百讀不厭》,才發現,原來難懂是因為讀得不夠多,品得不夠多。經典是值得並且需要多讀多品味的。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華卻是隱蔽的,只有把文章讀到心坎兒里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對話。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里說的,「新文學跟過去的詩文和小說不同之處,就是它是認真地負著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罷,後來的反帝國主義也罷,寫實的也罷,浪漫的和感傷的也罷,文學作品總是一本正經地在表現著並且批評著生活。這麼著文學揚棄了消遣的氣氛,回到了嚴肅。」對於文學,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景仰,一種尊重,應該要以拜讀的姿態去對待這種嚴肅,而並非把它當成是一種消遣。朱自清也告訴我們,「百讀不厭「要以趣味為主,但這種趣味是只有純正的趣味才說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級的趣味,更不是只要求一時的快感。

那麼現在的我,又是在讀些什麼?怎麼個讀法?又是為什麼而讀?

從跨進學校的門檻開始,我就一直在讀書。讀的不是其他什麼書,就是課本,就是教材。因為學校、教育部要求我們讀,並且以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考試來檢驗我們讀得怎麼樣,讀到什麼程度。我讀了這麼多年,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讀書模式,一種急於應付考試的讀書模式。我該讀些什麼,怎麼讀,讀到什麼程度似乎都在規劃當中,真正去接觸的那些文學,也是少得可憐。相反地,我讀的多是些消遣性的東西類似雜誌。於是,我這才發現對於我們這一代,流行仿佛已經在悄悄地漸漸取代經典。那些經典,我讀得太少太少。文學對我來說,好象在越走越遠。

暫且撇開我們所讀的書不說,就拿學校里的課程來講,語文好象也已經不再占據像過去那樣重要的位置了,數理化也逐漸變成所有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了。古時候的科舉制度是一文定終生,現在卻仿佛數理化才是主宰命運的一切。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化底蘊的國家,這樣的局面也確實令人尷尬。對於幾千年前的大聖哲孔子,今天的我們也該抱著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讀書很重要,卻在讀書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如何讀書的軌道。重拾經典,對人類的文化重新認識,重新品味和感受,對文學來一次鄭重的膜拜才是當下我們急需做的。

朱自清文章讀後感(二)

很多人都知道朱自清,他的散文也十分地有名。但在他的散文中最著名的要數《背影》和《荷塘月色》了。

《背影》這篇散文描述了一幅父子車站送別的畫面。主要內容是:「我」的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我」回到了徐州,在父親家見到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了祖母,「我」留淚了,父親教育我:「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然後就去辦喪事去了。

辦完喪事後,「我」的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去南京後,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了,但因他仍然不放心,最後終於還是說服了「我」送我去念書。

我們到了車站後,「我」買票,他就幫著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腳夫行小費,他又去談價格,談完後便送「我」上車。又叮囑「我」夜裡警醒些,不要受涼;「我」讓他走,他說;「我去給你買些橘子,別動!」他帶著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胖胖的,蹣跚地走了過去。過了一會兒,他回來了。他抱著幾個朱紅的橘子往這裡走,走到了鐵路那裡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起,然後再抱著走了過來,一股腦的將它們放在了「我」的大衣上,然後就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然後就漸漸消失在人群中……

如果說《背影》的語音質樸,那《荷塘月色》的語言就非常清麗了。

《荷塘月色》裡主要講的是「我」在院子裡乘涼,想到荷塘去看看,於是就去了。到了荷塘,荷葉,荷花讓「我」感到荷塘里與其他地方的不同,讓「我」想到了梁元帝的《採蓮賦》和《西州曲》。這樣想著,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到家了。

這篇散文里最美的一段在第四段:區區折折的荷塘上,瀰漫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這些場景讓我想起了葉聖陶寫的《荷花》裡的第二段: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段預告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荷花多美麗呀!我又想起了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比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朱自清散文》真好看哪!

朱自清文章讀後感(三)

最近我買了一本《朱自清散文》,當我讀到《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時,頗有感想。

這時發生在電車上的一幕,作者看到兩個西洋人,他仔細的看其中的一個孩子,不料卻受到那個西洋孩子的襲擊——眼神的攻擊,那眼神中也透露著輕蔑與鄙夷,讓作者不禁感到一絲涼意。

我覺得朱自清說的對,人人都應有赤子之心,因為這個世界不屬於某種人,也不屬於某國人,更不屬於某個人。我們都有享受這個世界的權利,這也是文中世界之世界的含義。而文中的「小西洋人」卻片面的嵌入了國家與人種的定型中了,他們自認為比別人優越,所以以輕蔑的態度來對待中國人,來踐踏國人的尊嚴,這不光是中國人的損失,更是世界的損失,這也是對世界的侮辱,再回頭想想也就是那時中國人「低三下四」,才會出現「中華不振」的情況。也就是那是中國的「弱小」才「育」出了那樣的小西洋人。而我又從「臉上布滿了橫秋的老氣」看出,這樣的優越感不僅能使人變成窮凶極惡的禽獸,也能使天真的兒童變成老態橫秋的老人。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稱那個孩子為小西洋人而並非「孩子」,因為他不屬於世界,只屬於大洋彼岸一個渺小、孤獨的人。()

文章的最後,作者說那白種人是一位強者,適者,但我覺得一個以侮辱別人來獲得「強者」這個標籤的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強者。世界天天都在變,而只憑藉那一針見血的表現能成為一名永遠的適者嗎?

讀完這個小故事,讓我更加看清了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應是其中一份子。而在這時我想,勝者也不一定為「王」,敗者也不一定為「寇」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