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北大批判讀後感

北大批判讀後感(一)

最近讀完了薛涌先生所著的《北大批判》一書,加之進入大學已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兩三個月,心中難免有些想法。周末,又在自習時趕上了MBA的課程,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首先談談新讀完的《北大批判》一書。先從該書的成書邏輯說起吧。首先,薛涌先生開門見山,指出了當今北大,甚至整個高等教育的一些問題。諸如,通才教育的缺乏,過分追求博士的培養而捨本逐末,當前授課的一些不足。因薛涌先生即為北大畢業生,所以緊接著講述了他當年在北大的一些經歷,從而增強讀者對其論點的信服。接著,經過一些他在美國教學時的所見所聞以及當前高等教育的一些熱點問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見。最後,通過引述歷史,指出大學的本質應是一個學生共同體的觀點。全書的成書方式雖然是由一些雜文短記形成,但還是鮮明的展示出了個人的觀點,高等教育應該改革。

上大學也差不多兩個多月了,最鮮明的感受就是人變懶了,學校對於專業太過於束縛,學生自由辯論探討的時間很少。我認為大學時期不僅是一個學習專業知識的時期,更是一個人形成其人格以及為人處世方式的特殊時期。大學過後,很大一部分人都將直接邁入社會,成熟的心智在邁入社會前形成是相當重要的。這裡特別感謝我們的數學分析老師錢定邊教授。他經常在上課時講述他的親身經歷來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雖然我數分不怎麼好,但對於這些教誨還是牢記於心的)。我很贊同薛先生在《北大批判》中的一個觀點:一個好的大學是培養領袖的。而作為一個領袖,必須要有能力帶領大家。這裡就顯示出思考與辯論的重要性。思考,使人有自己的觀點,使人睿智;辯論,則使自己或他人了解到各自的不足,求同存異,共同進步。很遺憾,我在大學並沒有發現這種潮流,反而是大多數人窩在宿舍,不願意彼此交流,即使交流,也缺少那種針鋒相對的場面。

上周末在上自習時趕上了上MBA課。前面有兩個商學院的學姐在看關於匯率的書,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在紙上寫了幾個問題,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她們請教。其中一位直接說:「對不起,我只是搞理論的。」通過和另一位的對話,也顯然看出其對外匯只是不甚了解,甚至沒有體驗過模擬交易。所謂學以致用,的確,很多時候理論能促進我們對於世界新的認識,但是只有實踐,能改變世界,改善人類的生活。學習外匯知識,今後從事的行業很有可能就是金融服務業,可是一個甚至沒有經歷過模擬操盤的人,今後怎麼可能會在資本市場的大海中做一個領潮兒呢?即使今後有機會學習,但是所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今日所學便是為了他日的厚積薄發。

幫聽了MBA課,老師提出了關於迷信的產生這個問題請大家回答。可是想要回答問題的同學一個也沒有。這與薛涌先生所講述的美國那種討論班的熱鬧氣氛大相逕庭。這體現了當今大學生(當然也包括我)對於課堂討論時一種淡漠的觀點,一定意義上也顯示出我們上課並不勤于思考的習慣。

就我個人所知所聞來談談薛涌先生對於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首先,我得承認當前的教育制度的確有很多不足,如地方教育水平的差異,大學行政化。但是改革並非一朝一夕。關於改革,我認為是既得利益者與未得利益者之間的一種博弈。雙方分別提出方案,最後所達成的也只可能是一種妥協。就我所見,教育改革不能操之過急。每一步的改革都必須有當前形成的基礎。操之過急,很可能出現真空或混亂的狀態。教育改革應該逐步推進,同時應該根據中國的國情,結合中國人的國民性,對於國外的精華應該吸取;對於本身具有的一些優點,也應保留(這種改革,改革者本身需對中外教育有充分的了解,同時充分了解中國人的性格,而且最大限度得發揮堅持及妥協精神)。

最後一點是讀完一書感觸到的中國人的一種不足,即納稅人意識不夠強。可能這是千百年來皇權統治下形成的一種慣性。對於納稅,大家可能只是想到這是一種義務,但我們也有自己的權利。我們有權利去監督所納之稅的去處。稅收是一種調節,所應謀取的應該是大都數人的利益。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想到了我們納稅的義務,卻忘卻了我們也有監督及享用稅收福利的權力。

北大批判讀後感(一)

每次開始寫些要被別人看的東西時,總是很有壓力。但是越來越覺得寫作的重要了,就當練筆好了。

其實薛涌的《北大批判》這本書是被我偶然發現的,又一次去四樓的中文保存本閱覽室,看我坐的桌子上別人留下的,隨意翻了翻,還挺有興趣的,但當時我還沉迷在小正的世界中。直到昨天才正式開始看,雖然只看了三十多頁,但是內心激情澎湃,產生了共鳴,簡直就是說到我心坎里去了。比如他說「你怎麼能把自己的青春賭在別人的需要上呢?」,這點我深有體會。上次回家的時候還跟爸爸討論到這方面的問題,11月初的時候,突然決定要出國留學,回家的時候爸爸就說讓我學太極拳,把二胡拉拉好,還會舉例子說誰誰誰出國了,臨走的時候去了什麼民族樂器之類,當時我就反駁他說這樣很累,我想做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對他沒什麼說服力,薛涌的這句話是我的最好反駁。

以前跟同學、朋友都討論過,說學習沒有動力,或者說現在學的東西似乎看起來沒有用。其實就是我們沒有求知慾,至於為什麼沒有求知慾,這就涉及很多了,比如沒有責任感,包括很多,比如家庭的,社會的……另一方面可能就和教育方式有關了,激不起我們的學習興趣。以前我一直有個思維誤區,總是抱怨說學到的東西沒有用,缺乏一個職業跳板,畢業了之後不能直接工作,或者不利於找到好的工作。實際上我錯誤的認識了大學,一開始大學的形成是由求知慾很強的人在一起討論問題,請老師來參與的,沒有說所謂的絕對真理,都是在不斷地思辨中產生了真理。實際上大學培養的,就是主宰你生命的心靈,大學是價值觀,世界觀,性格形成,認識自己的關鍵時期,這將會影響你的一生。在價值觀、世界觀還未形成之前,走入社會,是一件相對危險地事情,而且對自己的以後的發展有一定的限制。可能你先讓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是時間一久,就會發現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空虛。常青藤大學的主流還是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分析生活的文本。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大學裡分專業的問題。薛涌對這個問題說了一句很精闢的話,「大學教育的根本,就是這種心靈的自由。如果你老師盯著什麼是『熱門',盤算著什麼『有用』,你的心靈就好像總盯著老闆的臉色的雇員一樣唯唯諾諾」。其實這句話說得很像現在我們學的,想的都是為了迎合他人的口味,而不是遵循自己的心靈。但對這個問題我有很深的感觸,當時高考結束之後,對於選什麼專業完全沒有方向,而且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知識父母和老師,非常狹隘。至於選工商管理這個專業,完全是由於姑姑的一句話,她說現在工商管理這個專業很熱門,我們公司就缺這樣的人,年薪可以達到10萬,最終我還就選上了這個專業。暫且不說這個專業的好壞,就說進學校之後對於這種偏文科類的專業我們受到的待遇,就是歧視,歧視經管學院還好一些,但是那些人文學院,法學院尤其嚴重,我們學校是個工科類的學校。如果問到說你是哪個院的啊,喔,交院的,土院的,信息的,建築的,哇好牛逼啊……如果說我是人文的,經管的,喔……沒有反應了。不僅是別的院是這樣,本院的同學經常也會抱怨說,我選錯專業了,當時什麼什麼情況,如果怎麼樣,我就轉了……其實大學時通才教育沒有所謂的專業之分,而且大部分人在上大學時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而同時在進學校之前就要確定自己的專業,其實這是很不合理的。他還說「中國的教育培養的不是人,而是專業的工具。」

總之,這樣的現狀不是我一個人所能改變的,我能做的就是改變我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興趣,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不能到頭來,回想自己以前的生活,覺得總是在為了別人。

北大批判讀後感(三)

說實話,一口氣看完北大批判這本書真有點不夠爽的感覺,有立馬跑到薛涌面前聽他繼續訴說的衝動。就衝着薛涌老師那句:「不寫你能學到東西嗎」這篇讀後感我也是非寫不可!

薛涌老師可謂花費了不少心血強調著他的教育理念,本人處於接受能力的限制,姑且只能憑藉自己現在的理解來談談薛涌老師到底主張什麼樣的大學生活。

大學是這麼一個地方:你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東西,看看你乾自己最喜歡的事情能幹得多麼出色。大學教育的根本就是一種心靈的自由。然後他談到了為什麼佛羅倫斯能成為文藝復興的中心這個問題,也正是他在這裡的觀點讓我真正地對他的思想感興趣,因為他喚醒了我最初的大學夢,讓我找回了就要被這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學風吞噬的我的大學學習觀。在這問題上他強調:學生必須圍繞著解決實際問題來推進自己的學業。如果有關注我日誌的朋友都知道我曾經就寫過這麼一篇日誌《重本大學學子,我們別拽!》,裡面我強調的學習觀就是:學生必須圍繞著解決實際問題來推進自己的學業!所以看到這裡,我已經吧薛涌老師看成自己的知己了。

可是,通篇看完這本《北大批判》,薛涌老師似乎有意避開了這麼一個平衡點:那就是他強調的通識教育和學生必須圍繞著解決實際問題來推進自己的學業,這兩點到底應該怎麼平衡!前者強調的是無框架地擴展自己的視野,大有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真正的自我的味道;後者則強調為著一個既定目標前進,也就是說已經是戴著鐐銬在跳舞了,已經給自己制定了框框。難道他在強調這麼一個理論:進入大學的第一堂課也就是尋找自我?而這個方向或者說目標的實現就是要通識教育?而這個也許就是薛涌老師忘記告訴我們的這兩個理論的統一點吧。這樣也讓我想起了連續劇恰同學少年裡楊昌濟老師上第一節課時問的第一個問題:各位同學的志向是什麼?有一個同學正是用五年的師範生活給了楊昌濟老師一個滿意的答覆,這和薛涌老師的教學理念可謂不謀而合,而這個人正是毛澤東同志。

在這點上,不妨做個總結。薛老師的大學生活理念就是:通過通才教育,利用學校盡多的資源,找到自我,當你確定了對你心靈而言最重要的東西後,就不會讓那些瑣碎之務喧賓奪主地占據你的心胸,這才是經營的意味。然後你就可以插翅騰飛了。

大學是一個培養社會領袖的地方,這只是一個目標。而同樣的目標下卻出現了中美完全不一樣的教學模式。在薛老師看來,中國的教育就是計畫經濟最後的堡壘!也就在這個問題上,我和朋友交換過意見,中國現在這樣子巨觀定好專業人數,原因大概如下:1、便於學校設備的準備:2、出於現在的經濟模式的需要,又擔心國民的素質與經濟模式匹配不上而出現產業危機,冒不起這個險所以就選擇了專業的定性與定量要求;3中國大學如果按照薛老師的理念搞,那麼中國大部分的教授將面臨知識危機,也就是面臨失業,我們想想,正是這些官員、教授主宰著我們的教育,你又怎能奢望他們自己砸自己的飯碗呢?所以中國的大學也就成了製造螺絲釘是人才的工廠。就我自己觀點而言:我覺得中國教育的現狀就是要市場來適應我們的大學教育!而且完全忽略了人的最真實感受,讓功利主義泛濫,根本沒有引導我們走向最真實的自我,甚至可以說扭曲了人存在的意義。我們好好回顧一下自己已經過了的十幾年求學生涯,從一開始到高考,我們的路都是已經被規劃好的,我們根本無需去想怎麼走下去,也容不得我們去想,我們這些窮孩子除了走高考這條還算公平的路外,我真的想不出還有什麼路適合自己追夢。當我們高考完後,不過幾天的時間我們就無形中被送往另一道生產加工線上。是的,我們有過自己的選擇,專業是我們自己選的。可是你要知道這選擇的過程!!

在書裡他強調了寫作的重要性:現代社會是通過文獻組織起來的。無論是在官僚系統還是在企業,文獻體現著社會組織的複雜性。如果你不能參與寫作這些文獻,不能有效地閱讀這些文獻,你就無法擔任任何中高層的工作。你的第一個句子,不僅要表達出你全信的主題,而且必須要給出讀者閱讀這封信的充分理由。換句話說,你的第一句話必須建立起你和素不相識的讀者之間的聯繫,讓他們覺得你和她們的生活或工作是相關的、不能被忽視。其實不論是讀研究生,還是在資訊時代的職場奮鬥,通過大量閱讀快速地吸收信息是以給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講到職業上,薛老師的幾個觀點也是很有啟發性的:不要覺得你才上一二年級,離找工作還遠,不必寫求職信。你必須現在就開始寫!第一,寫求職信給你一種生活的目標感和緊迫感。第二,求職信比你想像的難得多也許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寫完美。()

感情的標準化實際上比思想的標準化更可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