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烏合之眾勒龐讀後感

烏合之眾勒龐讀後感(一)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一樣群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像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民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民眾戶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民眾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之後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於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好處。

烏合之眾勒龐讀後感(二)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群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群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群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群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群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稜兩可的辭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群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群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勒龐讀後感(三)

我讀完《烏合之眾》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書於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為大背景的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至今我認為仍然適用於2010年代的中國,如:

在群體的靈魂中占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欲望。()

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突然爆發。

如果說還有什麼事情能夠推遲自身的毀滅的話,那就是極不穩定的民眾意見,以及他們對一切普遍信仰的痳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並不是理性,倒不如說,儘管存在著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說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我想,時間和空間裡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個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