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成功勵志

2016年,那件小事深深啟發了我

2017年1月1日,新年開始的第一天。揮手道別2016,離別之時我不斷追溯回憶著過去一年中的點點滴滴,從中總結出一年來的得與失。那一件件往事、一幅幅場景、一張張面孔就像一顆顆流星在我的腦海中不斷划過,讓我思緒萬千,這其中一件小事令我記憶深刻,因為我從這件小事中得到啟發,從而做出了一個堅定的抉擇。

人生就像一座高架橋,做出的選擇不同,駛出的方向就不同

人一生,無時無刻都在面對著大大小小的選擇,無論是早晨鬧鈴響起時的小選擇——起床或者睡覺;還是高考填寫報名志願的大選擇——是寫上心儀已久的學府還是填上勝算更大的高校。每一次的選擇都將得到不同的結果,所以當人們面對大選擇時就格外慎重,因為這很有可能將直接決定自己未來的人生走向。

2016年,我就面對了人生的一次大選擇——在現單位繼續工作,還是去新單位謀求發展。我不得不再三考慮:一方面,經過三年鍛鍊,工作開展起來已經是得心應手,到新單位又不得不從頭再來,而且隨著警察待遇的提高,馬上工資就能上漲很多(對於剛剛結婚,生活也將將起步的我來說,不得不多考慮下錢的問題)。另一方面,相比較現單位的閉塞,新單位能提供給我一個更大的發展平台,而且工作休息時間相對規律,更有利於自我人生規劃。一時間我的內心陷入到了矛盾之中,不知如何選擇是好,明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必須二者取其一,可總也過不了心裡那道坎。

就這樣有一天,自己閒來無事,隨手打開筆記本電腦,點擊《羅輯思維》節目,想聽聽羅胖講點有趣的事。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選擇決定,讓我內心的困擾得到了解脫。

這期節目講到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人有三個心理分區:舒適區、學習區、恐懼區。

舒適區、學習區、恐懼區

舒適區:在這個區域內我們得心應手,每天處於熟悉的環境中,做著在行的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自己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對這個區域中的人和事感覺很舒適。最簡單的舒適區就是自身習慣,比如習慣性的到家看美劇、習慣性的早起刷牙和和習慣性的給女友打電話等等。

學習區:在這個區域內里,有我們很少接觸甚至未曾涉足的領域,充滿新穎的事物,在這裡可以充分的鍛鍊自我,挑戰自我。比如,生活中換一條上班的路線、學習中接觸另一個專業的書籍和工作中調換到另外一個崗位等等。

恐懼區:顧名思義,在這個區域中我們會感到憂慮,恐懼,不堪重負。比如在公共場合演講、當眾即興表演節目和從事一些危險的極限運動等等。

三個心理分區人人都有,只是每個人選擇呆在的心理分區不同,從而取得的成就也不同罷了。

一個人想成為一個高手,那他就需要持續地做自己不會做的事。這就要求他不能呆在自己的舒適區中,而要讓自己時刻保持在學習區中。

著名的高爾夫球手老虎伍茲,其他頂級選手最配服他的一點就是他能在已經揮桿時,突發意外的情況下馬上停下動作。也許這一點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沒有什麼,但對於長時間訓練揮桿技巧的專業球手來說,這一點非常難得。因為不斷的訓練足以讓一個球手把整個揮桿動作變成一系列身體的條件反射,讓自己進入揮桿打球的舒適區。而伍茲在揮桿中途能夠馬上停下恰恰說明了他一直都拒絕進入訓練的舒適區,而讓自己始終處於一個不斷接受刺激的狀態,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人佩服。

08年北京奧運會上8金得主飛魚菲爾普斯,其中一塊金牌就是在泳鏡破了全程甚至看不見環境“盲游”的情況下獲得的。之所以菲爾普斯能夠獲得這塊看似不可能的金牌,是因為其教練每天最重要的訓練任務之一就是給菲爾普斯製造各種各樣的“意外”。今天飛魚的泳褲破了,明天泳池的水被污染了。讓菲爾普斯始終處於游泳運動的學習區中,長此以往甚至一遇到意外菲爾普斯反而更加興奮。

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為了讓自己始終保持在學習區中,他就每年都會給自己設立一個新的挑戰目標。

扎克伯格年度目標:

2009年:保證每天都打領結區上班,以向世人宣稱他是嚴肅認真地看待Facebook的未來發展。

2010年:嘗試學習國語;

2011年:宣稱只吃自己親手殺死的動物;

2012年:重學編程;

2013年:每天都能和一個Facebook之外的人會面;

2014年:每天寫一份便簽感謝一個人;

2015年:每兩周讀一本書;

2016年:打造《鋼鐵俠》AI管家

不難看出,這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取得驕人的成績,就是在於他們不斷給自己設立新目標、新任務甚至新障礙,持續不斷地做自己不會做的事,始終讓自己處於學習區中。

這樣看來,先前自己面對選擇時,之所以會感到猶豫、困惑和矛盾,就是因為三年的工作,已經讓自己進入了工作舒適區,在單位無論接受什麼任務、開展什麼工作都已經是輕車熟路;在相對封閉的工作環境中,所接觸的都是熟悉人員,人際關係也已經穩固......那裡的一切都已經是那么的熟悉。而一旦進入新單位,就相當進入了學習區,所要面對地將是新的工作任務、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工作關係......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都需要重新學習和掌握。與其說是在兩個單位之間無法取捨,還不如說是在舒適區的確定性和學習區的不確定性之間徘徊。

就是通過這段視頻演說,讓我深受啟發——要想讓自己不斷成長進步,就要持續地做自己不會做的事——從而堅定選擇進入新單位、迎接新挑戰。

現在想想2013年自己剛踏入工作崗位時不也什麼也不會、什麼也不懂,一切都是從頭學習和積累嗎?經過三年時間,當年的學習區,不也變成現在的舒適區了嗎?經過三年的“摸爬滾打”自己從一個初入職場的“菜鳥”,成為了科里的業務“骨幹”。三年的鍛鍊讓自己收穫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成長了很多。

既然自己想不斷成長進步,想成為一名高手,想讓自己的青春不留遺憾,那就要主動跨入新的學習區,並把學習區轉化為自己的舒適區。

這次的選擇就亦如當年的選擇,只不過當年是迫於“生計”,此時卻是為了成長;當年是被動選擇,此時卻是主動抉擇。再經三年或更短時間的努力,現今的學習區又將變成舒適區,那時將是自己再做選擇的時候。

等到下次再做選擇時,我想對自己說“還記得2016年,那件小事嗎?不要害怕和猶豫,大膽跳出舒適區,在學習區中主動擁抱那些不確定性吧!前方的路將會更精彩!”

活在自己的舒適區以外

舒適區的安逸和確定性很容易讓我們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因此跨出舒適區需要勇氣,需要自信,需要作出改變。我也希望每一個同行者和我一樣銘記:每一次的改變都是一次成長旅程的開始,讓我們一同前行,倔強成長吧!(來源:簡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