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將飲茶讀後感

將飲茶讀後感(一)

我今天要推薦的書是楊絳的《將飲茶》。

之前孟老師有說過,我們是時候可以看看楊絳的書了,會有很大收穫。在讀她的書之前,對她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只知道她是錢鍾書的妻子,其它的也沒去深入了解。那天孟老師提過後,回去查了查楊絳這個人,後來看了她的幾本書,非常喜歡也很佩服她。

《將飲茶》這本書包含了楊絳先生《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和《記錢鍾書與<圍城>》等作品,相比起她的《我們仨》和《幹校六記》等書,這本書裡的內容更加私人一些。僅僅才一百七十幾頁,幾乎涵蓋了楊絳一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面臨不同人生際遇時的態度,以及他們時而平淡,時而有風浪的人生。

這裡的茶指的是孟婆茶,喝了今生的事情就全忘了。所以,將飲茶,是在還沒有忘記的時候把往事記錄下來。楊絳的作品,常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體現高人一等的性情,無論是回憶父親、還是丈夫,都顯得幽默從容,卻又有所思。尤其是文革那段,楊絳先生不爭也不棄,就像看一個笑話,這種心態是常人無法達到的。

本書中寫到楊絳先生的父親和母親時,提到他們無話不談,似乎老朋友一般。過去的、當前的、自己的、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嘲笑、感慨、自我檢討、總結經驗、分析案件。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難得,在現實中也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楊絳先生在書中也有寫到她的三姑母楊蔭榆,說到這個,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之前學過的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紀念劉和珍君》,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曾提到過楊蔭榆這位「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名字,因而她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也就成了「反動軍閥的幫凶、封建餘孽的化身」。然而並不全然是這樣,楊絳先生在此書中寫到:「我母親曾說:『三伯伯其實是賢妻良母。』我父親只說:『申官如果嫁了一個好丈夫,她是個賢妻良母。』我覺得父親下面半句話沒說出來。她脫離蔣家的時候還很年輕,盡可以再嫁人。可是據我所見,她掙脫了封建家庭的栓梏,就不屑做什麼賢妻良母。她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對戀愛和結婚全不在念。她跳出家庭,就一心投身社會,指望有所作為。」書中還有一些對她三姑母生平的介紹,讓我看到了這位鎮壓女師大風潮的不受歡迎的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坎坷人生的另一個側面。同時也震撼到了我。

書中還有很多可探尋的,比如對錢鍾書的描寫中有寫到他的稚鈍、痴氣,因為好玩,給睡著的楊絳畫花臉,幫貓打架等,讓我看到了其不同於作家的另外一面。最佩服的是楊絳先生在最後記錄中的在文革時期面對種種不平待遇的幽默和對現實的諷刺,那一種直面勇敢的生活態度,對現在的我們也很重要。

我覺得,楊絳先生的文章語言樸實卻又隱含生命的重量,其間又穿插著幽默的語言,讓人覺得生活本身就是如此。笑中有淚、淚中有光。在現在物慾橫流的時代,她是一線光亮,用她的作品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真誠、什麼是值得等待的東西。所以讀一讀她的文章對我們是百利而無一害,希望大家閒時能去讀一讀這本書。

將飲茶讀後感(二)

上國中時,讀的是楊絳的《我們仨》,當時感覺楊絳和錢鍾書與錢媛的生活,簡單幸福。

而過了數年後翻來《將飲茶》讀,便又讀出了一番滋味。在這本書裡,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 隱身衣。

什麼是隱身衣呢?「我們都要隱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遊。我們只求擺脫束縛,到處閱歷,並不想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興,不免放肆淘氣,於是驚動了人,隱身不住,得趕緊逃跑。」

而人人其實都可以擁有一件隱身衣。「因為這種隱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處卑微,人家就視而不見,見而無堵」。

「人的卑微,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

「我愛讀東坡'萬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莊子所謂'陸沉'。社會可以比作'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還有飛鳥;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魚。古往今來,自有人避開蛇阱而藏身或陸沉。不求勿忘我,不求賽牡丹,安閒舒適,適得其所。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不怕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阻燃,潛心一支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但無論如何,隱身衣總比皇帝的新衣好。

將飲茶讀後感(三)

在學校圖書館本來想找《目送》這本書,誰知剛好全被借走了,而排在它們隔壁的就是楊絳先生的《將飲茶》,基於好奇,我拿起這本書翻看了起來,看完了名為孟婆茶的代序,當即覺得十分有趣,再往後翻閱的時候,發現是楊絳先生對自己的父親,姑母還有丈夫錢鍾書先生與《圍城》的回憶,便將它借下來細細閱讀。

在回憶父親的篇章中,楊絳先生講述了父親的求學過程,童年時對父親的記憶,父親對自己的影響。在回憶錄中,有一個情節是我記憶深刻的,那就是楊絳先生在回憶當時冬天的時候想和弟弟妹妹做冰棍,父親包庇他們在自己的書房實驗從而防止被母親發現挨罵,最後雖然結果味道不怎麼樣,但這件事可以想像出來其父親並不是和大多知識分子一樣是常板面孔一副正經樣子。

我從百度上搜尋到楊絳先生的三姑母楊蔭瑜,是民國時的女教育家。楊絳先生描述了她記憶中三姑母,沒有太多的褒揚最後的勇於與日寇對抗,更多的是細說姑母生活上的情節。從她不幸的婚姻到後來出國留學到與母親的關係再到後來在學校里給人留下的印象。正如先生自己所說,或許由於自己與姑母關係十分一般,以旁人角度評論得會更客觀些吧。但也如她所說其姑母已作古人,提及她而罵她的人還不少,記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在這本書中,我最感興趣的還是記錢鍾書與《圍城》這一篇章,因為很過癮,對於一本讓你留下很深印象讚不絕口的作品,作者私底下的樣子是最讓讀者好奇著迷的,這就好似現在那些冬粉對於偶像私生活的狂熱八卦以及關心。篇章中,楊絳先生,可以說是最有資格的人,解讀了這本小說,還用了生動的語言描述了錢鍾書先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書中釋疑《圍城》這本書的主人公方鴻漸並不是錢鍾書,裡面的人物其實都是從身邊的人的性格、發生的事拼裝起來的。書中提及到錢鍾書先生,可以用一個「痴」字概括,從描述中,也將先生的「痴」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令讀者不自覺笑出聲來,竟然錢鍾書先生是這樣一個「痴」人。錢鍾書先生的「痴」表現在讀書方面、有時會有些混沌表現、小時愛玩「石屋裡的和尚」遊戲等等,還回憶了他在清華時對同學的影響,喜歡和女兒鬧著玩等等有趣的故事。總之,顛覆了我對錢鍾書先生的想像。

這篇文最後寫上的日期是一九八六年發表,正好是三十年前,錢鍾書先生完成《圍城》這部小說也正好七十年整。今年高齡105歲的楊絳先生離去,的確令人十分感慨,曾經錢鍾書先生給她最高的一個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現在,她是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一個溫潤的慰藉,讓人看到,「活著真有希望,可以那麼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