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存在與時間讀後感

存在與時間讀後感(一)

得益於老師給了我們這樣一個靜下心來讀書的機會,在繁忙的功課之餘,拜讀了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深有感觸。在已經過去的一年時光里,一直忙於參加形形色色的社團活動,結交各個圈子的朋友,去圖書館也只是為各種考試複習,竟沒有靜坐下來認認真真品一本書。在這些白駒過隙的時光中,我從來沒有仔細思考過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是為了什麼而活著?在看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這本書之後,我對於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

繼承了古希臘的思辨傳統,海德格爾對於日常語言中的「是」或「存在者」的意指提出疑問,指出以對象性的思維方式所追問的和得出的形上學的本體論都只是「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並重新提出「存在的意義」這一問題。

海德格爾將「存在」重新放到最重要的本源的位置,突出三個方面探討存在問題提出的重要性:

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卻不等於說是最清楚的概念。海德格爾通過不同時期對存在的觀點,指出這些觀點的矛盾,從而說明,存在是一個不清晰的概念。

2、存在是不可定義的。這個結論從存在的最高普遍性推論而來,因此,它一定不是一個實體,從而它不等同於存在者。但因為它如此普遍,以至於我們不能用定義方法從更高的概念導出,又不能有較低的概念來描述,所以存在又是不可定義的。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種屬性,在人類尚未了解到存在時就已經將存在作為自己研究的基礎來研究其他事物,因此,存在又是自明的。

我認為海德格爾在闡述存在的意義的時候,從「此在」出發。所謂「此在」,一般來說指我們人類現在的存在,而提問這種存在也是我們存在的一部分。

我們因為此時在存在,此時在想而正是我們現在存在著,而我現在發問,因為我現在存在,因而會發問。還有一種定義,「所謂此在,即是在其存在之中與這種存在相互關聯的存在者」。意思是說,此在在與各種事物相關聯之際,經常把最終回歸自己的可能性那樣的意義與目的的關聯拋到自己的前方。

此刻存在的我為什麼會覺醒,反思自己,那是因為作為思想支援的「畏」。心裡在擔心著什麼,畏懼之心時刻有之,造成埋頭於日常的此在發生動搖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對象。擔心能否在這個世界記憶體在。我們在不斷復甦自己的思維狀態中,對於存在的意義、自身的價值不斷地拷問,

因為我們總在擔心一些東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們因為畏懼而操心。海德格爾認為正在被展開和發現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實性的本源現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於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實就是使自己與現在還沒有的東西相關聯,甚至與自己最後的死的關聯。為了作為一個整體而完結,此在非死不可,此在對於自身來說終究是未完,而自身的死對於此在來說絕不可能親身經歷。海德格爾對於死亡和時間的理解,他通過與傳統哲學的批判對比,希冀「存在」本身的澄明與顯現。若他揭示出的「此在」之「被拋入世」具有一些生命自身的悲劇性,那麼他通過對「向死而在」的生存論分析將「本己」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赤裸裸地揭露出來,免於在有限的生命中一直受常人控制,則是「此在」面對本己雖顯孤獨,但卻具有了活出本真狀態的可能。雖然海德格爾沒有指出具體的可能的選擇,但是也正因為他未指明的可能性,才給後來的「此在」留下了更多自由抉擇的空間。

此刻存在的我為什麼會覺醒,反思自己,那是因為作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擔心著什麼,畏懼之心時刻有之。造成埋頭於日常的此在發生動搖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對象。擔心能否在這個世界記憶體在。我們在不斷復甦自己的思維狀態中,不斷地,不願意按部就班,對於存在的意義,自身的價值的拷問為什麼會動搖,因為我們總

在擔心一些東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們因為畏懼而操心。海德格爾認為正在被展開和發現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實性的本源現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於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實就是使自己與現在還沒有的東西相關聯。甚至自己最後的死的關聯。為了作為一個整體而完結,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親身經歷這種事。此在對於自身來說終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對於此在來說,決不可能作為現實的東西親歷。人生在世考慮兩個極點,生和死。聽天由命轉變為人定勝天,對於生我們親歷過,但是對於死作為存在狀態的終結,是無法體驗到的,那要到另外一個境界了,這是我們所說的來生,循環,還是只是人的肉體形式化為物質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東西,畏死,我們考慮生的意義價值。為了連續生與死我們有了時間,時間就成了一種紐帶。

雖然讀起來很晦澀,但後來又花了很多時間閱讀其他人關於此書的見解來加深自己的理解。《存在與時間》給了我許多關於時間與生命的思索:時間是無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作為具體的人,要用有限的生命去驗證無限時間的存在和延續。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浪費的不是時間而是生命,我們節省的不是時間也是自己的生命,時間是無意義的,而生命就是要在這種無意義中,創造出有意義,賦予這種無意義於意義,打斷無限為無數個有限。

存在與時間讀後感(二)

存在與時間是德國馬丁?海德格爾的著作,曾被教育局稱為「不合格」的一本書,卻被不少學者認定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

在書裡蘊含了太豐富的內容,討論的問題也龐雜且深刻,有些地方讓人根本看不懂,但是某些話卻讓人印象深刻,若有所思。

人想要本真的存在,就必須本真的理解和面對死亡,海德格爾說:「死是存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像這種可能性存在,就為此在開展除它的最本己的能在,而在這種能在中,一切都為的是此在的存在。」

「為生存而生存就是本真的」乍看就覺得是廢話,人肯定都是求生的,不會是求死的呀,所以自然是為生存而生存,這樣的問題還有討論的意義嗎?

但是結合很多人各種生存論,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個哲學家要講出這樣的話來。有人覺得生存是為了賺錢,有人說是為了工作或者其他形形色色我們覺得對於生存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滿帶文藝范兒的「為了讓生命有意義」。

但是生存就是生存本身,與其他一切都無關,我們是為了讓自己活著而生存的,為了維持生命而呼吸、飲食,而只有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才有了工作、金錢……所有的一切。

下次再給自己找理由的時候,請記得告訴自己,生存就是我們的目標,於是很多我們覺得乏味的東西可能也會有意思起來,很多困難也就不那麼可怕了。

生死一向是哲學領域很容易提到的話題,於是,探討了生存本質後,海德格爾又說「死亡不是人實際能經驗的。」誰知道到底這樣的話是不是正確的呢,至少現在的你我都不知道。

沒有經歷過的人自然沒有發言權,經歷過的人又有什麼方法能告訴我們他們的經驗?「死亡也不是能被他人代替的。」要是能,那不知道有多少冤魂會因為別人的推責而無辜走在黃泉路上。也許真的是死亡使人個體化,使自己的生存整體地呈現出來。

有時候想想還真的是死亡讓人去注意某人,文學上更是如此,我們經常都愛說,只有死人才能出名,因為實在有太多的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死後才受到大眾的認可。

甚至覺得大家好像忽略了生存的意義,明明人死如燈滅什麼都留不下,不管是盛名還是厚利,很懷疑這樣的規律是依靠怎樣的理據形成的,但是它就在那裡。人所畏的情緒向自己展示了自身的生存作為一種有限的存在是終有一死的。誰也代替不了誰,也無可逃避。不管這輩子怕不怕死,在世上也不過幾十年,誰也逃不了,當下的日子好好過便好了。

生死由天,我們總是在糾結自己的存在,總是計算著在世間的時間,但是既然不受我們思維活動或者情緒的左右,我們為什麼要花這樣的時間和精力呢?或者我們真的想要用腦子重新整理出更適合我們的生存法則或者避免死亡的竅門?

存在與時間讀後感(三)

海德格爾的書今天是第一天讀,因為秉承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傳統,一天時間唯讀了一章。儘管如此,我依然熱切的執著的推薦這本書。就好比看電視劇,一個電視劇的前二十分鐘就可看出他的好壞,讀書也是如此。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理由兩個:

第一個不正經理由是可以練練繞口令,譬如對於此在(即人)的作用的一句評價:「此在是一切存在論在存在者及存在論上都得以可能的條件。」這句話是要講人是研究「存在(即歐洲哲學思想的本源問題)」的鑰匙。如果將海德格爾第一章的「存在」,「此在」,「存在者」三個概念全體寫在紙上,估計19頁篇幅的第一章這些字眼就有可能占據6頁篇幅之巨。

但是,既便如此拗口,不能不說海德格爾的思路的清晰以及邏輯性的嚴密,他實際上在第一章用唯物主義觀點重新解釋世界的本源的問題。而且竟然用存在、存在者即此在三個概念的反覆論證中竟然真的就被他論證成功了。對此,我是讚嘆有敬佩,雖然一天的勞累直不起腰,但是非常值得。尤其是使我的哲學思想越發清晰。這一點簡直讓我欣喜若狂。

為此,我特在此對他大加讚揚,並附自己閱讀筆記的第一小節供大家參考。

第一章存在問題的必要性、結構和優先地位

第一節突出的重提存在問題的必要性

存在這個概念,是西方哲學考察的基礎,在他們眼中,人本是什麼?人來源於何處?又將去往何處是一切哲學要解答的最基本的問題,可以說,最初的哲學就是為此而生。可是,在最初希臘先哲們家熱烈探究了一番之後,這個問題雖沒得到結論,卻因為他的難以論證變成了無人問津的問題,如海德格爾在第一小節所說:「他曾使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為之殫精竭慮。所以,從那時起,他作為世紀探索的專門課題,當然就無人問津了。」之後人們所做的只是「根據希臘人對存在的最初闡述,逐漸形成了一個教條,它不僅宣稱追問存在的意義是多餘的,而且還認可了對這個問題的耽擱。人們說: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所以它本身就反對任何下定義的企圖。而且這個最普遍並因而是不可定義的概念也並不需要任何定義,每個人都不斷用到它,並且也已經懂得他一項用它來指什麼。於是,那個始終使古代哲學思想不得案情的晦蔽物竟變成了具有昭如白日的自明性的東西,乃至於誰要是仍然追問存在的意義,就會被指責為在方法上有所誤差。」

但是,在海德格爾這裡,存在重新被提到了最重要的本源的位置,實際上當作為基礎的本原被抽掉以後,很多哲學理論就應聲而倒。從本源重新探索出來的結論或許才更加有力。

基於這種想法,海德格爾突出三個方面來探討存在問題提出的重要性:

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卻不等於說他是最清楚的概念。

這裡,海德格爾通過不同時期對存在的觀點,來指出這些觀點的矛盾,從而說明,至今,存在還是一個不清晰的概念。他這裡主要論述了亞里斯多德觀點之後的繼承(有兩個例子:1他與柏拉圖的聯繫與不同,2中世紀托馬斯主義以及司各脫主義受他的影響與相互爭論。)以及黑格爾對於亞里斯多德觀點的顛覆。

2.存在這個概念是不可定義的。

這個結論從存在的最高普遍性推論出來,因此,他一定不是一個實體,因此,他不等同於存在者。但因為他如此普遍,以至於我們「不能用定義方法從更高的概念導出,又不能由較低的概念來描述。」

感想:這一點我不認同,海德格爾之所以認為存在並不能證明,是因為他的無限,即普遍性,但是,實際上,存在只能借存在者作為實體來表現,否則就不可能有存在。因此,從存在者著手,摸索所有存在者的同一性何在,我們就可以通過理性來追尋到存在的所在。因為理性可以將實物與抽象結合,並從他針對存在而言雖然有限的主動性中得出存在本身所具有的最本質的屬性,那即是萬物守恆,以及萬物永存。因此。如果說存在是不可定義的,毋寧說存在是不可證明的更加合適。但或許是譯者的問題,或許海德格爾說得就是存在不可證明。(這裡我需要查閱原文)

但是儘管存在可以被認識,但是他卻不能被改變,因此,我贊成海德格爾所說:「用以規定存在者的方式雖然在一定限度內是正當的,但這種方式,亦即傳統邏輯的「定義方法」——傳統邏輯本身的基礎就植根於古希臘存在論之中——不使用於存在。」但是「存在的不可定義性並不取消存在的意義問題,它倒是要我們正式這個問題。」

海德格爾的論證有國際意義,因為存在不只是西方思潮中的概念,而是一種宇宙客觀。但是在論證中,他基本上是以西方哲學作為論證的基礎,因此,他才會說:「傳統邏輯本身的基礎就植根於古希臘存在論之中」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我們之所以忽略存在,是因為往往以存在者作為存在本身的替身,但是,這兩個概念是不可混淆,這就使得探究存在本身有了一個前提:即存在不是存在物。由於人的身體中的神奇的理性具有比地球萬物個體更加強烈的主動性,他促使人探究存在的本來面目,但是這種探究不是為了了解而探究,而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對存在的了解而探究。因為假若可以認識存在本身,就可以區分存在與存在物的不同,使得對存在和存在物的研究同時向前發展。人類也能更好的生活。從這個意義而言,存在的研究是有積極意義的。

海德格爾說:「求助於自明性確實是一種可疑的方法。」這個結論這以這樣解釋,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種屬性,在人類尚未了解到存在時就已經將存在作為自己研究的基礎,來研究其他事物,這將是一個空中樓閣。因此,在研究人之前,似乎應該先知道存在是什麼。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