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霧都孤兒讀後感2000字

相信每個人對狄更斯的這部作品都耳熟能詳。故事發生在倫敦,主角奧立佛是個孤兒,在貧民救濟院裡長大,一直受到別人的歧視。因為不堪虐待而逃到倫敦,誤入賊窩,受罵挨打,成長過程中不知吃了多少苦頭。雖然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但奧里佛有一顆善良的心,不管受多少苦,他不願做壞事的決心是最大的。他受恩於人,永遠也忘不掉感謝恩主。雖然他受到一些好心人的同情並收養,如布朗魯先生,梅里太太,但盜賊集團里的人仍不放過他,而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也想致他於死地。奧立佛的命運是悲慘的,但他又受到好心人的幫助,查明了他的身世,並獲得了遺產。他的命運最終得到了改變,可望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部作品在開頭就寫了奧里佛在貧民救濟院的情況,狄更斯在描寫貧民院的生活情況時用了極其諷刺的手法:“每個孩子有一碗薄粥,一點也不能增多,只有遇到重要的公共節日,除一碗粥外才能增加二又四分之一盎司的麵包。他們吃過的粥碗從來不需要洗,孩子們總是用調羹刮碗裡的殘汁,一直刮到碗鋥明爍亮。刮碗這件事完成之後,他們坐在那裡眼睜睜地盯住大銅鍋,仿佛他們能夠把一塊塊灶磚都吞下去。這是他們還窮凶極惡地舔著自己地手指頭,巴望著有幾滴濺過來地粥星兒。”從中可以看出那些孤兒的生活是多么的貧困,整天都處在飢餓狀態中,無望地舔著自己的小指頭,巴望著濺過來的粥星兒。可想而知,孩子們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慘,而奧里佛就處在這樣的環境下。狄更斯正是用小說形式反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資本主義社會下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貧困,貧民的生活就如作品中寫的一樣。狄更斯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眼睛,因為用小說的形式把觀察到的東西用小說的形式再呈現出來。所以說,這部作品的內容正是對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覺得作者在描寫貧民救濟所的孤兒的生活時用了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也是一種犀利的手法,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在狄更斯寫這部作品的前幾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新的救濟法,取消了對貧民的救濟,而是直接將貧民收容到貧民救濟院去。狄更斯筆下的貧民救濟院就是當時的貧民救濟院的真實寫照。貧民在救濟院中沒有民主,沒有自由,只有被虐待,挨餓受凍,一個個面黃肌瘦,隨時都有倒地死亡的可能性,而那些教區幹事們,那些總管們,一個個卻吃得肥頭肥腦的,精神十足。狄更斯在作品中對貧民救濟院的生動描寫就是反映了一個社會問題。

在這部作品中狄更斯成功地刻畫了一連串人物,如教區幹事班布爾,賊頭兒猶太老頭和慈善學校的學生諾亞,破屋大盜蒙克斯等等。沒有一個不刻畫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但是,作品中最成功刻畫的人物還是主角奧立佛以及女偷南茜。奧立佛天生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懂得知恩圖報。他吃了很多很多苦,但最後總算遇到好人。不管是布朗魯先生,還是梅里太太,或是梅里小姐,對待奧里佛都如同親人一般,儘管他是個“賊”,他們都同情他,收養他,並使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後還弄清了他的身世,爭回他的遺產。在描寫奧立佛所有的事件中,我最欽佩的還是第六章節中講他受嘲諷時奮力抵抗這一事件,如同作者所說的那樣“從表面上看我所記述的是那么微小又不重要,可是事實上他對奧立佛的前途及發展卻間接地影響,並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奧立佛雖說在貧民院中長大,本身就沒有自由,受人使喚,但他還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面對諾亞的人身攻擊,他顯得異常激動。而因為諾亞對奧立佛死去的母親的惡毒侮辱使他義憤填膺,熱血沸騰。“他立刻跳了起來,一把掀翻了桌椅,然後揪住諾亞的喉管,用盡全身暴怒中的力氣抖動著諾亞,一直抖得諾亞的牙齒髮出格格的響聲,然後又聚集了他全身的力氣給諾亞狠狠一拳,直把他打翻在地。”奧立佛激烈的反應令我迷惑,按常理來說,他一直是個文靜的,溫和的,雖受到非人虐待卻是個垂頭喪氣自甘倒霉的少年,此刻卻凝聚全身的力量揍諾亞。是什麼力量使他敢於做出這樣的決定,或許不應該是“決定”吧,強烈的憤怒感使他失去了理智,他不允許別人對他的母親有絲毫的侮辱。雖然奧立佛對他的母親毫無印象,記憶中從來就不知道母親長什麼樣子。然而,對母親的尊重感卻一直伴隨著他。所以,當諾亞侮辱他的母親時,奧立佛顯現出從沒有過的激動。這一事件的結果是奧立佛受到了毒打並被關押起來。

眾多學者都認為作品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人物是南茜,雖然作品以奧立佛為主角,但從社會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南茜的角色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南茜是個心理複雜的年輕女性,從小在盜賊集團中長大,沒有人知道她的身世,她進入賊窩後也沒有遇到任何善良的人,當然最後也遇到了布朗魯先生和梅里小姐,但那時已經太晚了。最後她慘死在強盜賽克斯的手中,她的命運是悲慘的,就如同現實社會中的孤兒陷入黑社會後的下場一樣。南茜看透了盜賊集團中一切醜陋的東西,她厭惡那種奸詐、兇狠、殘暴無情,滅絕人性的東西,但她對盜賊集團也有一定的感情,又捨不得離開。她同情奧立佛,像對待自己的親弟弟般對待他,在危急時刻能夠不顧自己的安危而挺身相救他,()但他又不得不親手將奧立佛推上盜賊之路。她羨慕有文化教養,有溫暖家庭的女性,但她又因自己的卑微身份而不敢迎上去,不敢奢望這樣美滿的生活。她的內心是矛盾的,當布朗魯先生和梅里小姐勸她離開盜賊集團重新做人時,她卻拒絕了他們的好意,雖然她嚮往著這樣的生活。南茜的矛盾可以從她的原話中看出:“我不願意那么乾!我不願意那么乾!雖然他是魔鬼,甚至他對我比魔鬼還更加惡毒,但是我不想那么乾……另一個理由是,他過得是罪惡生活,我過得也是罪惡的生活,我們在一起許多年過得都是這樣的生活,所以我不能出賣他們,何況他們當中有一些本來也可以出賣我,但他們沒有出賣,儘管他們也是壞人。”她內心的矛盾衝突是真實的,符合正常人的一般心理。有很多少年女性犯罪者,一旦誤入歧途就可能會產生類似南茜的這種矛盾思想:既想脫離犯罪同夥又捨不得離開。南茜雖然對賽克斯所做的一切深惡痛絕,但又離不開他,有人認為南茜的行為不合乎情理,但不管怎樣,她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真實的。人的心理和思想問題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為問題,不可能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解決的。

讀完這部小說,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奧立佛是個堅強、善良、聰慧和勇敢的天真男孩,卻經歷了坎坷的人生,最終雨過天晴,迎來了幸福的生活。而我們現在是生活在蜜罐里,在福窩中,卻經常抱怨,總是不滿足。但我們可曾想過,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貧困的孩子,正面對著失去親人,漂泊流浪的生活,或許是面對輟學的困境和挨餓的局面。他們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憧憬著明亮的教室,嚮往著可口的食物或者是保暖的衣服。面對這些渴望生活的貧困的孩子,我們能視而不見嗎?能袖手旁觀嗎?當我讀到狄更斯筆下的貧民院孤兒的生活時,我的頭腦中總會閃現出在電視上看到的非洲難民的畫面。舊社會貧民的生活是貧困的,挨餓受凍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在21世紀裡,在這個文明的時代,飢餓、恐懼、挨凍依然存在。在看到奧立佛被虐待,被毆打的情節里,我又不時地聯想到了常常在大街上看到的那些賣藝和乞討的孩子。聽說這些衣衫襤褸的孩子們也是誤入了一個黑幫組織,不管是賣藝得到的錢還是乞討而得到的錢,硬或是偷來的錢,也要上交他們的“頭兒”。這就是文明的社會嗎?那些孩子的命運,他們的生活,和狄更斯筆下的孤兒奧立佛的生活又有什麼區別呢?奧立佛是幸運的,能夠遇到善良的人。而在現實社會中那些誤入不明組織的孩子們,他們的命運會怎樣,能夠遇到好心人嗎?我想不會的,他們的結局或許是像這部作品中的南茜那樣,或者是餓死、病死。這也是這個所謂的文明社會的必然結果。社會越是進步,人類越是文明,那些不良分子也就越猖狂,而不幸誤入他們手中的孩子們命運就越悲慘。所以,我們更需要用愛心去幫助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們,幫助他們擺脫困境,迎來幸福的生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