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讀後感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讀後感(一)

暑假到來,看看作業上老師推薦的百家講壇,於是我便看了一看,正好碰上錢文忠講的《三字經》,剛開始聽他這這一講還有很多的趣味。講座雖然不長只有四十分鐘,但是很瞭然,不難聽出其中的道理,也不免對我的生活加一對比。從小就聽家長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人交朋友首先要想,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以及朋友一同前進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這才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是最重要的啊!現在百家講壇都快成敗家講壇了。

《百家講壇》欄目一向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以及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樑」,從而達到普及優異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咱們主要說說近期的錢文忠講的《三字經》吧:

錢文忠的《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學習以及教誨的重要性。其中很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惟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美好信念以及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外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患上就是這個道理。咱們可以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誨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以及曹沖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或者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城市受到污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始終如一,一心一意地去經歷,才會有所成,我想,這就是錢文忠講《三字經》的根本目的。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讀後感(二)

閒暇之餘,信手翻閱《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下冊,恍若在閱讀一本通俗的中國二十四史,恍忽間隨錢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歷史事件,並從文字的推敲中,探查歷史的真相。

林肯曾說「讀詩使人聰慧,讀史使人明智,」在二十四史的演變中,我能更深層次的感受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至理;並深刻感受到唐太宗在魏徵去世後感嘆的「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錢文忠先生說:「《三字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關鍵字集,《三字經》之所以能流傳到今天,它在今天就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一定還在,一定是超越時空的。」我對這個說法相當認同。在閱讀中,我看到幾乎所有的朝代在開始時都是勵精圖治的,但在滅亡時都是因為長期腐敗造成的。在讀史的過程中,既能感受到皇帝奢靡的生活,又能感受到生於皇家的不易,如唐後主李煜「願生生世世莫生於帝王之家」的無奈;又如齊恆公竟被手下關了禁閉,活活餓死,屍體被撂了67天;再如在魏晉南北朝時,只要有人奪位一當了皇帝,就要把前朝皇帝的直系親屬全部殺光一個不留。

在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不同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歷史人物。如禮賢下士的周文王,親自為姜太公拉車請其輔佐朝政;荒淫無道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峰火戲諸候;堂吉訶德式的宋襄公,演繹著迂腐與仁義;求賢如渴的秦穆公;「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豪氣乾雲的項羽與深通「厚黑」的劉邦;「假聖人,偽君子」王莽;勵精圖治的李世民,疑心的崇禎等等……

錢文忠先生尊重歷史事實的探尋。如在講解「贏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時,對秦王國的一統,他肯定了從秦孝公開始的「商鞅變法」,並點評秦朝是經過六代人的努力,才使秦王贏敗有施展雄才大略的機會。並充分肯定秦始皇的功績:即一統六國,書同文,度同制,車同軌,行同倫。並對歷史批評的「焚書坑儒」進行了探尋,所焚之書主要為「六國史書」,所坑之儒主要是練長生不老藥的「術士」。在講解「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一段,介紹到「玄武門」之變,錢老師這樣敘述「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正史上歷來被說得一無是處。但是大家別忘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未必客觀……」,然後又對該事件進行了探尋,寫出了歷史完人李世民的「不完美」之處,並指出貞觀之治是在隋及開唐的基礎上,勵精圖治的結果。錢文忠在品評歷史的時候,注意從歷史事件對後世的影響入手,去品評功過,對皇帝的生活作風問題有些輕描淡寫,我想或許是錢文忠先生認為皇家皆如是吧。()包括對短命隋朝的兩位皇帝的政績的肯定,對個人成就大於政績的皇帝,如創造「瘦金體」的宋徽宗、擅長木工的明思宗朱由儉進行了嘲諷。我覺得這些批評是客觀的,因為他們在浸淫於愛好之中的時候,忘了歷史賦予他們的沉甸甸的責任。

錢文忠先生注重對細節的描述。如在講解「迨至隋,一土字,不再傳,失統緒」時,介紹愛照鏡子的隋煬帝時,他是這樣寫的。「隋煬帝有一個喜好,喜歡照鏡子,照鏡子的時候,他時不時做一件事,一邊照鏡子一邊摸著自己的脖子說『哎呀,好一個腦袋,可惜不知道將來誰來砍他。』」

總之,讀《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下冊,更像讀中國厚重的歷史。就像《三字經》自己總結的那樣――「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只有像錢文忠老師那樣「考實錄」,採用實事求是的態度,才能真正做到「若親目」。讀一本好書,仿佛自己在與心靈對話;我想,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把《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上冊也細細讀完,進一步感受民族經典中鬱郁的芬芳。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讀後感(三)

記得當年《百家講壇》預告要播出《錢文忠解讀三字經》時挺納悶的,《三字經》?這有什麼好講的?不就是給小孩看的嗎?還值得解讀?

節目播出時看了幾期,才明白錢文忠是以《三字經》為依託,解讀埋藏在淺顯的《三字經》背後的中華文化。

後來買到了這套《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課餘時間斷斷續續地讀,到今天總算讀完了。

我覺得這套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淺顯易懂。沒有生僻的學術名詞,沒有晦澀的古文徵引,也沒有難明的考證與論述。以《三字經》為引,通過一個個歷史故事,以最平實淺近的語言講述古典文化,並探討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作用。

這個講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由於一些原因使得我們現代人閱讀古文和古籍有一定的障礙,使得普通大眾在了解和繼承傳統文化上產生一定不便。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文化傳承必須適應時代的變化。在今天我們就是要將原本在眾人眼中深奧,難明的古典文化通俗解讀,使人們更好的了解傳統文化,繼承我們民族文化中合理,有益的成分。特別是面對文化衝擊時,弘揚本民族文化就更顯得重要。文化上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而我也覺得這套書最大的缺點也恰恰在於它的「通俗」。所以在書中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個小故事,卻看不到多少錢文忠先生個人的看法與意見,學術性很低。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講述《玄奘西遊記》時的那個錢文忠,顯得專業,精明,自信,得心應手。

我最大的認識是明白了原來小小的《三字經》也蘊含著如此多的文化信息與知識,可見生活中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你認為再小不過的事,只要你順著一定的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它便可以無窮大。

向所有中小學生,向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們推薦這本《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它是了解中華文化的一部很不錯的啟蒙讀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