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山居筆記讀後感

山居筆記讀後感(一)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山居筆記讀後感。

余秋雨先生領著我們在一處處山水間瀏覽著歲月的痕跡,在一座座古剎前回味著歷史的興衰,他帶著我們更深刻的去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他悲痛地遙望著一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一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代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著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著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著一代文豪蘇東坡的偉岸與冤屈,瀟灑與淒楚。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嘆服余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整本書充斥著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內容都填充進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容。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嘆為觀止。閱讀完全本書,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獨到的見解,更是讓我如雷灌耳、記憶猶新。他那與眾不同的觀點,真的是讓我們打開眼界!

此外,在閱讀余秋雨先生在書後寫的答學生問,更是讓我對他徒添一層敬意。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問:這些年,報刊上有不少對您的評論,有些評論明顯帶有惡意,您為什麼不反駁?——答:有的文章用詞比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個錯訛或疑點。作個比喻,這是包裝粗礪的無價饋贈。你至多只能說『惡詞』而不是『惡意』。」這樣寬宏的心態,這樣容人的大氣,又一次的讓我認識了大師的風範!讓我對這樣一位新時代的文學家肅然起敬。

《山居筆記》是當代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用一種創新的手法,以散文的創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其內容以文化為主,涉及地理、軍事、教育、政治、交通、園林建築等多個方面,並對此做出一定的闡述以及總結了獨特的觀點。

對於現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數人來說,緊湊的生活節奏使得我們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設身處地地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更不用說,可以親自感受千姿百態的人文、地理風貌,從而達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而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打開《山居筆記》就好像打開了一幅巨幅的畫卷。優美的自然、人文景觀中不時點綴穿越時空而來的翩翩古人。一股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卻又不會讓人感覺到絲毫地壓抑。厚重卻又奇蹟般地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為其感染。

山居筆記讀後感(二)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後我所讀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為真實喜歡所以看,因為炒作的厲害所以急著看,因為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2003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說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餘(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並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悅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曾經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蹟的一副對聯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後,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濟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話說:「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

我被他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謹的求實作風以及認真的求學態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余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

山居筆記讀後感(三)

今天,看了《山居筆記》和《山居筆記(新版)》,其實,除了裡面的序,兩本書大致是一樣的!原版的序很長很長……但用余秋雨的話來說:「權當我給你們送一束花草,還帶著點兒根莖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簡略了……不過兩本書看了候,都有許多感觸:感於余先生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於余先生對現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於他的文章里所散發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牆牆根讓人無法想像在遙遠的古代在這裡屹立過一座什麼樣的都城。現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裡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著幾千年來周圍發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隻看得太多而終於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麼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

華夏大地在數千年間出現過多少星羅棋布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于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國,一個以農興國的文明古國,農民顯然占據了重要地位。()在農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為統治者的長期欺壓,農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裡鄉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城市匯聚了一切,經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占有欲。

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

隨著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路構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浮華的背後,卻同樣牽繫著無數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著對它的邪惡的承認。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過集中、加溫、發酵,然後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局、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著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鬥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伙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脫。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作為一個現代人,渴望生命散發出的蓬勃熱量。

幾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廣闊綠洲。每天都這麼走,走過邪惡,走向人性,走向人類的擁擠和大熱鬧。相信大家協起手來,洗去心靈的污點,用一顆顆純潔的心,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讓城市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