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全球通史讀後感

全球通史讀後感(一)

斯塔夫運用新的史觀全球史觀對史前到二十一世紀文明進行了簡要的概括的分析,這種做法一改當時西方中心論的學術理念,採用湯因比文明模式論的方法,以文明為歷史單位。語言通俗,平易近人,它雖然是一部歷史,但將歷史與當前現實結合在一起,使讀者閱讀起來更有強大的視覺衝擊,利於我們把握現實與歷史的關係,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霸權,恐怖主義,仍然氣焰囂張。它對我們對我們如何應對和分析提供了一個視角。其次作者立足整體,把眼界擴展到全世界,拋棄國別史來編纂世界史的傳統。

第一編著重講述史前史,為讀者詳細的展現了史前人類的生活面貌,以採集和打獵為主的原始人類逐漸被農業文明所取代,作者留下許多懸念,主要歸根於史前史離人類太遙遠再加上自身知識的局限,很多知識不能蓋棺定論,需要讀者自己來分析發現。

第二編中作者大量講述歐亞文明,斯塔夫先對歐亞大陸作了整體分析接著對希臘羅馬文明印度文明華夏文明進行說明。然而詳略不當只對希臘羅馬文明進行了詳細概括,分期相對明確,但對大河文明簡略的分析,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流域,中國的分期卻相對模糊。可能作者尚未完全擺脫西方中心論的觀點,或者不太重視這段文明吧。第三編中斯塔夫對歐亞中世紀文明做了闡述。伊斯蘭教,突厥和蒙古人的遠征,拜占庭文明和儒家文明。這一時期在作者眼裡只有西方文明在向近代化轉變。其他文明要么停滯不前,要么被征服。例如伊斯蘭教的傳播較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較為溫和,他們在征服其他弱小民族時,往往與當地土著人通婚,較為文明的傳播伊斯蘭教文明。而在對印度的征服,三次征服相距時間過長,且礙於印度眾多的人口以及印度教在印度的影響,伊斯蘭教在北印度和南印度傳播甚微。只有少數種姓低劣的人群選擇皈依伊斯蘭教。而像蘇萊曼這樣的君主則通過暴力征服建立起里龐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從而促進了歐亞之間的聯繫。而中國受儒家文明影響,加上地緣政治的影響。中國的政治文化相對穩定且越趨保守,這就是中國和伊斯蘭文明一樣趨於土崩瓦解的原因,可能對於十六七世紀來說中國伊斯蘭是影響世界的大帝國但十八世紀的西方亦不容小覷。相對於中國,曾經作為徒弟的日本雖然面臨美國黑船事件的影響,但這很快推動了幕府改革和明治維新的發展,主要日本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其他原因作者並未深加說明。

1500年以後,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生存空間的狹小,促使人類不斷追求進步,新航路開闢,是世界的聯繫緊密起來,世界從孤立走向融合,西歐憑藉強大的武力藉助傳播基督教開闢了一條條新航路。啟蒙運動工業革命更是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500年以前所有的成就都沒有這短小的歷史進步的迅速。近代一次次的戰爭,人類在經歷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競爭和綜合國力充斥著這個社會。這就是西方中心論盛行的重要原因,可是我們要學會反思,各國都在拚命發展經濟,忽視環境,拚命發展軍費,是這個社會變得空前緊張,人類社會戰爭衝突不斷,貪婪的欲望阻止了人類向前發展的正確軌道。物質第一和拜金主義享譽社會。人類的好奇心引發人們過多的欲望,地球村逐漸成為一個整體人類在無休止的國際交流中進行了永無止境的爭鬥。然而事物具有兩面性,斯塔夫意識到現在眾多的科學家都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著危險,美好中承載著毀滅。馬克思主義事物都是有它的消亡歷程中的,我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也在挖掘自己的墳墓嗎?對人類說認清現在憧憬未來,過程遠遠比結果更重要,即使我們正在走向毀滅。我們也應該珍惜現有的一切。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為之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說明什麼呢?民族國家的高下又豈能通過時間來衡量啊?三百年歷史的美國還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滅亡呢?我們的思想一定要經得住未來的考驗。

全球通史讀後感(二)

從國小到中學到大學,一直都有歷史課。學過中國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課程從國小到大學似乎也沒有間斷過。但一直以來都未能形成一個人類歷史的全景圖。中國史里無世界,世界史里無中國。不知道秦皇漢武與何人歐洲何人並立於世,不知道中國與世界何時開始的。最近閱讀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彌補了以往的疑惑。

隨著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世界才開始成為“一個世界”。人類諸種族的混合必然伴隨著動植物的相應混合,“今天,全球範圍內人類之間,動物之間和植物之間的混合仍在繼續”。可以想像,地球上的人種終將混同。不同人種之間的精子與卵子並不拒絕合作,正如酒精與水倒在一起變成你仲有無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時間問題。

最初國際性的競爭舞台是現在的中東地區,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倫,興衰輪替是歷史的必然,人無百日旺花無百日紅,還沒有那個王朝能夠維持百年霸權。現在的老大美國1914年也才剛剛有力量趁著歐洲內訌,紮緊自己的籬笆。亡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是他後來居上,其中有沒有規律?

從發現新大陸開始,人類歷史開始進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領者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與葡萄牙。他們通過對美洲大陸的掠奪和通過新航路與東方的貿易中得到大量財富,由於長期的宗教戰爭,國立衰敗。由於大量財富流入,導致國內物價大漲,產品沒有競爭力,所以工業得不到發展。最終被西北歐的荷蘭、英國控制了經濟命脈。並在其國力衰敗之後,取代了其對海上航線的壟斷。

趁著歐洲大陸之間的攻伐不斷,悶聲大發財的英國後來居上。一方面內部工業革命提供了工業基礎,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競爭中取得較大優勢,成為日不落帝國,也把英語這個島國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語言的寶座。當時世界發展的發動機無疑是歐洲,歐洲對待世界其他地區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奪。

面對歐洲的霸權,正如作者總結的那樣,有兩種反應:第一種割裂同入侵勢力的一切聯繫,撤回到與世隔絕的境地中,在傳統的信念和習慣中尋找安慰,“回到美好的從前”。第二種力圖採納外國社會的東西,“向西方學習,與西方戰鬥”。恰好是清王朝與日本的寫照。

恰如英國趁著歐洲大陸忙於戰爭,發展壯大。美國趁著英國陷入歐洲大陸的戰火,取得獨立,獲得壯大。美國何以取得世界霸權?不是這隻瞎貓碰到了歐洲內戰的死耗子這么簡單。美國在歐洲革命的基礎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礎上形成以個體自由為中心的社會倫理。他脫胎於歐洲,並戰勝了歐洲。

今天的世界,遠未到達大同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中國目前遠難談得上樂觀。是躲在傳統的幻想中尋找安慰,還是“向西方學習,與西方戰鬥”,答案似乎不難理解,實施起來卻不是那么簡單。

全球通史讀後感(三)

我還記得,是在我讀大二的時候從華師圖書館借回兩冊書讀的,當時的封面設計跟現在的不一樣。當時讀的心情也跟現在不一樣,大二時,老師說這本書好,列為參考書目,就去讀;工作五年以來,無論是講課還是做題,處處都看到《全球通史》的影子,終於有暑假這樣長而悠閒的時間,於是買了最新版本,細細品讀。讀書的地點在我的老家潮州,由於母親意外骨折,我利用暑假的時間在家照料她。家務是做不完的,每天做一點點,節省下一些時間,除了練習揚琴,繡十字繡,就是看這套《全球通史》。儘管作者和譯者都非常努力,確保語言的流暢;但在愚鈍的我讀來,還是不能受外界半點干擾,才能集中精神把長句讀懂,把邏輯關係理清,所以讀起來非常慢。圈圈點點,停停頓頓,加上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為藉口的稍微休息,讀完這套書差不多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效率很低,慚愧!

掩卷而思,《全球通史》給我留下了三點深刻的印象:

一、以全球史觀統領世界史。我們的教科書大多數陳述歷史事實,介紹各方的觀點,是普及性的讀物;而《全球通史》則是史實與理論結合,史實歸順了作者的史觀,是專業性的讀物,同時又不艱深晦澀,稍加理解即可讀懂。我平時上課所講的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還有中國史、英國史、美國史、法國史、德國史、俄國史,可以說是孤立的沒有聯繫的,但在作者筆下,以公元1500年為界統一了起來,就連1500年以前孤立的世界各地,也可以整理出古典文明、中世紀文明這樣的共性,作者的功力著實令人佩服!

二、中國的地位何其小,不應再自高自大。()我們教科書上從沒有說,人類可能發源於非洲,再到中東,從而擴散到全世界。兩河流域出現文明是約公元前3500年,埃及約公元前3000年,印度約公元前2500年,中國約公元前1500年。中國在四大文明中是最遲的。作者不承認我們的夏朝,他把商朝作為開端。是的,我們要擺的是證據,拿不出證據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就算承認我們是最遲的,也沒有什麼丟臉的。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總是拿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過去的輝煌來炫耀。我一直告訴學生,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要熱愛我們的國家;殊不知愛國也要理性,敝帚自珍令我們心靈封閉,承認自己落後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繼續向人家學習,才是理性的愛國。我想起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回顧起來,我們除了向世界展示四大發明這一點外,我們還有什麼東西拿得出手。不問歷史問現實,中國社會目前的現狀,依然有許多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現實問題等著我們去解答,整天陶醉於並不悠久的歷史傳統上曾經的小輝煌,又有什麼意義呢?

三、可嘆伊斯蘭文明曾經的輝煌!在中世紀,穆斯林文明曾經橫跨歐亞,控制著以中東為中心的大陸,代表著當時最頂尖的水平,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島、埃及、奧斯曼帝國,地跨三大洲。大學時期,我的室友阿芳對伊斯蘭教突發興趣,她用了一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專門研究這一主題,寫出了一篇論文,得到老師的嘉獎。當時的我,很佩服她的鑽研精神,感覺伊斯蘭教就算是三大宗教之一,就算影響挺深遠,畢竟離我們很遙遠。看了《全球通史》之後,我也對伊斯蘭文明心生敬畏和佩服,對文明的尊重,對信仰的理解,對歷史的反思,將指導我們更好地去看待今天所發生的新聞事件,以做出合適的反應。

是的,這個暑假對我來說,是收穫頗豐的,是意義深刻的,也是寧靜深思的。感謝《全球通史》,感謝這難得的精心讀書的機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