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一)

羅素的這本書中某些話而引發了我的一些看法,他說——如果我們是哲學的陌生人,我們無異於那些囚犯。我們看到的只是些影子,事務的表象而已。一旦我們成為了哲學家,我們就在理智與真理的陽光下去看外界的事物,這才是真實。

蘇格拉底則認為人類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但其實他並不認為知識是高不可攀的東西,真正重要的正是我們必須去追求知識。所以他之所以認為我們一無所知是告誡我們不要以為人是這個世界上最高級的生靈,面對自然我們要學會謙遜。他還認為為了達到善,我們必須有知識,因此知識即善。因此羅素說,善與知識的聯繫是始終貫串於希臘思想的一個標誌。

我現在所教的數學,你們也許一生都用不到,但我還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應該讓你們知道。所以我覺得無論誰發現了新大陸的智慧都應該告訴其他人知道,因為這些知識的智慧是好的。

一個思維健全的人都會熱愛知識,我們都要這樣來認同。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知識既是智慧。而能得到智慧的唯一道路是抓住事物的基本規律,所以我們應該熱愛哲學。讀了這本書,讓我得到了很多的智慧,這就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樂趣。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二)

此書的作者是一位相當偉大的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在《西方的智慧》問世之前,羅素寫過一本大部頭的哲學名著《西方哲學史》,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樣的鴻篇巨著讀起來是艱難的,

羅素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對《西方哲學史》進行了通俗化,就誕生了《西方的智慧》。與其它哲學史不同,《西方的智慧》更着眼於闡述西方哲學發展的前因後果,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休謨、黑格爾、馬克思這一系列偉人無疑是西方哲學的亮點,應當成為關注的焦點,但同樣應當注意的是,這些人的思想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走得更高的。沒有黑暗時代的經院哲學,可能就不會有作為西方哲學裡程碑的休謨,沒有休謨就不會產生康德,沒有康德,黑格爾的辯證法就無從說起,沒有黑格爾辯證法的揚棄,馬克思就不可能提出辯證唯物主義,羅素非常清楚地闡明了這種歷史的順承關係,使人看到的西方哲學不僅僅是一個個亮點,而是一條延綿的長河。

在這本書中,作者將歷史的來龍去脈闡述得非常清楚,讀者心中不會是孤零零的哲學史,而是一幅有環境有背景的哲學發展的長卷。他花了相當的篇幅來闡述在科學與經濟領域的發展,但側重方向並不是科學與經濟發展本身,而是着眼於成就背後的思想以及對哲學的推動。

我們看到的可能會是一個在思想層面的西方歷史全景圖。了解西方先進的思想有利於我們取長補短。我閱讀了《西方的智慧》這本書,這本書回顧了西方的一些發展歷程。我看完之後,有所體會。

人類思想的發展歷程猶如一把精神火炬,能把光亮傳到心靈最黑暗的地方,能使弱者成為勇士,能使強者滿懷仁愛之心,從而讓世界充滿了溫暖。精神是不朽的,正如今天我們仍然有必要重溫整個人類的思想歷程一樣,思想的聖火一代代的傳遞,終於得來今天的思想盛宴。

我正享受著人類思想的大餐——從野蠻走向文明、從蒙昧走向智慧。儘管今天仍有諸多問題如貧困、戰爭、發展、環境、人口等困擾著我們。然而,我們終將找到答案。也正是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重新漫步人類的思想之路。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三)

本書的作者也是一位相當偉大的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在《西方的智慧》問世之前,羅素寫過一本大部頭的哲學名著《西方哲學史》,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樣的鴻篇巨著讀起來是艱難的,羅素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對《西方哲學史》進行了通俗化,就誕生了《西方的智慧》。與其它哲學史不同,《西方的智慧》更着眼於闡述西方哲學發展的前因後果,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休謨、黑格爾、馬克思這一系列偉人無疑是西方哲學的亮點,應當成為關注的焦點,但同樣應當注意的是,這些人的思想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走得更高

的。沒有黑暗時代的經院哲學,可能就不會有作為西方哲學裡程碑的休謨,沒有休謨就不會產生康德,沒有康德,黑格爾的辯證法就無從說起,沒有黑格爾辯證法的揚棄,馬克思就不可能提出辯證唯物主義,羅素非常清楚地闡明了這種歷史的順承關係,使人看到的西方哲學不僅僅是一個個亮點,而是一條延綿的長河。在這本書中,作者將歷史的來龍去脈闡述得非常清楚,讀者心中不會是孤零零的哲學史,而是一幅有環境有背景的哲學發展的長卷。他花了相當的篇幅來闡述在科學與經濟領域的發展,但側重方向並不是科學與經濟發展本身,而是着眼於成就背後的思想以及對哲學的推動。讀者看到的可能會是一個在思想層面的西方歷史全景圖。

羅素《西方的智慧》,正是這樣一本讓一根渺小、卻會思考的葦草擺脫了混跡於無數質點的渾渾噩噩而試著囊括宇宙的著作。這不是一部嚴肅僵硬的歷史,亦非一篇枯燥艱深的學術論文,而是一次通向人類智慧源頭的旅程、一段頁邊時時出現我會心一笑時標上之笑臉的幽默解說,使我得以隨其穿行時空、以一種更清醒的姿態俯察幾千年來致力於探尋世界本質的人們種種失誤與成功、局限與超越。我也情不自禁,在頗有感觸的內容旁寫下自己的思索,仿佛一次與羅素先生的「筆談」。

此處挑選一個引發我最多思考的問題,囉嗦兩句——「哲學家們工作的時候都在幹些什麼?」

開篇第一句,羅素的設問。他沒有直接地、明確地回答,而是用了四十多萬字細數了從泰勒斯到維根斯坦、大部分為「兼職」的哲學家們所做的工作、研究的內容。興許羅素寫作此書時情況還不像現在這樣複雜,興許他通過這本書想要傳遞下去的思想也遠不止這個問題的答案,抑或他只是希望能拋磚引玉地引起讀者的思索、而不在乎具體思索的內容,但處於21世紀的我讀完全書後卻不得不產生這樣的疑問:

當代的哲學家們,還在幹些什麼?在各種學科劃分得如此細緻而又品類繁多的當代,還有什麼未曾開闢的道路留給哲學家去開闢?

個人認為,哲學更像是把其他所有「專業」整合起來、從中提煉出一些本質東西的工作。()「專業」發展到後來便是「職業」,而哲學是並不那麼容易成為「職業」的。現實情況的複雜可能並不允許每一位哲學家都對所有科學理論的最新進展瞭如指掌;但或許,只要依然記得古典哲學的精神、儘可能去看一看「全景」、對這個世界的老問題以及不斷被人類製造出來的新問題有個大體上的了解,就能「有所長進」,至少能避免許多主觀性錯誤。

因此,我個人理解上,當代哲學家也許不一定是花了若干年寫出若干篇論文若干本書取得「哲學博士」、「哲學教授」稱謂者,卻一定是在一段有規劃的時間裡儘可能多地學習各方面知識、並以超越於任何一門學科之上更為全面而客觀的角度進行整合提煉、勇於自己探索的人。這固然艱苦,但從古至今哪個真正的哲學家不是那個時代最最艱苦的人?

當然,這些思考並不妨礙我在閱讀《西方的智慧》的過程中同時發現許多快樂——自由思考的快樂,理性的快樂。「通過非我之偉大,自我的界限便擴大了;通過宇宙的無限,那個冥想宇宙的心靈便分享了無限。」

正如羅素在最後的時候講到的一樣,這本書的內容太多了,你不可能就光看這本書就把整個西方的東西很了解。把這本看成一個歷史書吧,帶著看歷史的興趣來看看,反而會比較好。

最大的收穫是對西方的一個文明的進步過程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很感觸的是希臘雅典時期為什麼就衰敗了下去,要是能夠保持著不斷的發展,那麼到現在這個世界又是會變成什麼樣了?呵呵,可惜,亞里斯多德,這個集大成者,從公元前的2、3世紀,直到18、19世紀才被人超越,中間過了多少年停止不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