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前赤壁賦讀後感

前赤壁賦讀後感(一)

蘇東坡為宋朝豪放派詞風的一代大師,其作品風格豪邁、視野廣闊、個性鮮明、意趣橫生,其賦一如其詞,力改堆陳鋪就之風,直抒胸臆、娓娓道來,看似隨手拈來,實則深思熟慮。其中《前赤壁賦》在托物詠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稱一絕。其中一段,反覆誦讀,頗感包含著某種真理,初具辯證唯物主義的雛形。內容如下,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呼!……唯江上之清風與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

·作者有感於天地之美、山川之麗,對自然及事物發展變化的內部規律亦感悟頗深,設使當時,蘇東坡順其感悟,發展開來,說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纜線,逐漸延伸、發展、導引出一個系統的光明工程。當時,作者並未意識到他的這種樸素的、朦朧的唯物史觀,就象當年曹雪芹原創《紅樓夢》時,並未意識到他的作品對封建制度有所抨擊和鞭笞一樣,否則,我們這些後人一提哲學的源頭不該是西方的先哲先賢,豈不哀哉。

聯想到我們自身,經過臨床的歷練,潛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穫、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時捕捉靈感的蛛絲馬跡,那麼,感悟和收穫如一縷青煙,隨風而逝,你永遠站在你自己原來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噓、一些感慨、一聲嘆息。如,早在10年前,筆者就寫過一篇題為《解磷定胃內給藥輔助治療有機磷農藥中毒療效的觀察》發表於《護理學雜誌》上,限於當時條件,未作進一步的探討。2003年,省護理專家來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這篇文章,建議設立科研課題,進行網上檢索時,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於2002年在河北省鑑定。

與其明日無悔,不如今日無憾,每一個收穫都是一條綿延的蛛絲,你可能以此為契機,細細編織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為誘餌,使數不清的污垢和塵埃封存著你的靈魂,由此,印證了哲人們的箴言:真理和謬誤,只差一步。

前赤壁賦讀後感(二)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通過蘇子和客人的對話,表達了蘇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通過學習《前赤壁賦》,我覺得人不管在怎樣的環境裡,都應該樂觀的面對人生、充份地享受生活。像蘇軾那樣,既不用羨慕長江沒有窮盡,也不用哀嘆人生的短促。因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會經歷的,所以我們就不用哀嘆這短促的人生;假如萬物和我們都是永恆的,那麼長江那沒有窮盡也是沒有什麼值得羨慕的了!既然人生是短暫的,那麼我們就應該珍惜這短促的人生。我們又應該如何去珍惜這短促的人生呢?我認為,首先應該學習好知識和本領,為將來打好基礎;其次,應該正視挫折,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社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不枉度這短暫的人生。而不應該自私自利,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做損害人民民眾的利益的事。否則,等待你的也將是像希特勒那樣的遺臭萬年。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我們還可以幹些什麼呢?其實,要讓自己不浪費這短暫的人生,我們不僅僅可以要自己名垂青史,()還可以讓自己活在廣大老百姓的心目之中;正如一個人所說:「有的人他活著,但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卻活著。」我們的一生就是為廣大的老百姓做事,不論你是國家主席還是一個平凡的公民。一生中所做的事只要對百姓有利,那麼,你的一生就是成功的一生。你的一生也就是為人類進步和為百姓謀利的一生,為不愧對人生的一生。

生命不在長短,而在於永恆。

前赤壁賦讀後感(三)

這個星期的語文課上了《前赤壁賦》,這篇古文讓我感觸頗深!

夜遊赤壁,雖怡然但卻苦悶。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政治上遭受嚴重打擊,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東坡畢竟是個胸懷曠達之人,他放情山水,隨緣自適,不禁令人欽佩。

蘇軾的內心是複雜的、矛盾的。消極退隱和積極進取,疾世憤懣與逍遙山水的兩重情緒,在與世無爭的的思想後面,流露出不甘妥協的積極精神和鄙棄富貴、傲然獨立的曠達情懷。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這句話給我的啟示是時光易逝,生命又極其的短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著有限的青春去學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

蘇軾以坦然的心境欣賞「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寄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