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烏拉尼亞讀後感

《烏拉尼亞》這部小說來看,作者肯定受有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這不僅因為他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墨西哥,而且更在於他在敘事上所表現出的對非理性和神奇性元素的揉捏。一般說來,在現實主義作品中,往往有一個仿真的開頭,其後是一連串符合邏輯的情節,因此,其結局也多半顯得可信;而在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故事的起始就是荒誕不經的,不可信的,但其情節的展開是寫實性的,決不偏離存在的邏輯,只是最後的結局與開端一樣,也是不可信的,因而具有了日常的魔幻因素。《烏拉尼亞》就體現了這樣的特徵,故事的楔子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主要人物和對話也帶有飄忽性質,但敘述的細節卻清晰、逼真,在時而簡略、時而詳盡的鋪展、演繹中逐漸過渡到一個未知的結局,因此,如果不曾意識到作者的法語背景,它更像出自拉美小說家的手筆。

無庸諱言,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在百年來的評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顯示著歐洲中心主義的偏見,但獲獎者勒克萊齊奧本人卻是一個有著世界主義心胸和視野的作家。他對西方文化的批評在於,他認為「西方文化已經變得過於鐵板一塊。」「西方文化過於突出其城市性,技術性,妨礙了其他表現形式,如地方性、情感性的發展。人類的整個不可知的部分被理性所掩蓋了。正是這種認識促使我轉向其他文明。」實際上,勒克萊齊奧的「轉向」是與六十年代以來生態主義的認識有關的。

美國詩人肯明斯有一句名言:「發展是一種令人舒服的玻」它指出了現代人在享受自己的文明成果的同時,也面臨著自我毀滅的危險。城市化、高科技給世界帶來便利、舒適的代價就是人對土地和生態的剝奪。勒克萊齊奧痛心地看到,我們腳下的土地由於每天所承受的「糞水」、「硝酸鹽」、「磷」,已經來不及分解了。於是,他借小說中的人物告訴世人,土地就像「一個女人的身體,一個黑色皮膚、生機勃勃的女人的身體,她渾身上下都浸透著火山的熱度和雨水的溫情。」他呼籲人們不要以自己的貪婪和大意糟蹋了這個「美麗、高貴的女人的身體」,「把她變成一個膚色黯淡、乾癟瘦弱、風燭殘年的龍鍾老婦」,要尊重它,像愛護自己的皮膚、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它。因為,「如果你們不善待它,你們將失去它,因為一塊損毀的土地是無法修復的。它被破壞之後,地球需要用幾千年的時間再造一塊新的出來。」或許正是看到了人類自掘墳墓的危險,勒克萊齊奧要仰望星空,以星空作為大地的補償,建造美麗、自由的「烏拉尼亞」。在小說的結尾,我們可以發現,引領坎波斯居民的是一位飽經滄桑的女性——奧蒂。這裡,但盯彼特拉克開創的「永恆之女性」的光芒也由此出現了返照。

記得王爾德說過,一張沒有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缺少了人類終要落腳的地方。勒克萊齊奧的小說給了我們同樣的啟示。生活或許是一場悲劇,但在絕望的杯底潛伏著希望。精神並非虛無的存在,它的美麗是值得永遠追求的目標。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烏拉尼亞」,我們整個生命都將是它的見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