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傳奇王陽明讀後感

傳奇王陽明讀後感(一)

寒假裡,我認認真真地讀了《傳奇王陽明》一書。王陽明是家鄉餘姚的先賢,之前我參觀過「王陽明故居」和「餘姚名人館」,看到過許多關於王陽明先生的事跡,這次當我讀到這本書時,感到特別親切,而且書中情節引人入勝,看得我都入迷了。

書中對王陽明先生各個時期的成長過程、坎坷經歷以及最終成為了一代聖賢的描寫,讓我內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陽明的傳奇與勇敢、智慧與高尚。但在整本書中,令我最受啟發、印象最深的是他「從小立志做聖賢」那遠大的人生目標。

王陽明小時候非常調皮,喜歡惡作劇,有意打鬧,又有許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發奇想便問起老師:「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人生頭等大事是什麼?」先生回答:「讀書才能有功名,頭等大事是登第做狀元。」他卻說:「不對!人生頭等大事是做聖賢。」當他在有了這想法之後,他的一切行動都為實現這個夢想而不斷努力著,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多大的挫折,始終沒有放棄。後來王守仁真成了聖賢!

通過閱讀本書,我認為,我們只要有自己的目標,再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把知識當作是實踐過程,把實踐過程還原為知識」,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取得成功獲得收穫的。

王陽明是一個奇人,但是過去沒有系統地了解過他。看百家講壇的《傳奇王陽明》,看到第六集,零碎的感悟頗多,先記錄下來,生怕回頭就忘記了,順便也再理理思路。

感慨的是王陽明12歲便立志要做聖賢之人,從此沒有改過目標。那麼小就有如此清晰的人生目標,可嘆我們很多人到中年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傳奇王陽明讀後感(二)

讀過陽明先生的故事,我們都知道龍場這個地方對其的重要意義。在龍場,先生接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磨練,跨過了最大的一道坎,是在這裡,先生悟出了「道」!

龍場雖是「驛站」,卻早已破敗不堪,房子是危房,根本不能住人。由於條件如此之差,驛卒早已離去,驛站名存實亡。

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沒有人能夠視若無睹,旁若無人,先生也不例外。但當他靜靜看著彎延的山路時,最初的彷徨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則是一股豪氣雄心。

漫漫人生之路,就像山路一般,不論再苦再累,也要堅持走完,如果連這點困難也不能克服,何談弘揚道統,擔當重任!

就如此次的CK項目,在剛接觸業務,培訓完後,自己覺得還是很生疏,掃寢時也沒有頭緒,不知道怎麼開口,在看著戰友示範了幾遍之後,才漸漸找到了感覺,慢慢地自己也能夠主動開口。從起初覺得困難到後面享受這個過程,雖然成單量不高,但是重點在於我們敢於突破自己去做,這就足夠了!

人的內心潛力很大,但如果處於一種平淡安逸的生活,就會陷入痳木不仁的狀態。但當面臨不可避免的挑戰時,全身心投入,精神就會受到激發,喚醒你的意志力,使潛能得以發揮出來。

所以在修煉自身的過程中,我們還是任重道遠!

傳奇王陽明讀後感(三)

在我讀的書裡,我印象最深還是《傳奇王陽明》,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見識了一個更為豐滿雄渾的餘姚先賢形象。

王陽明的偉大,創立了王學自然是重要原因,但一出世的立志讀書做聖賢卻顯得更為重要,為了這個高遠的志向努力了一輩子,終於有了國人的成就。對後人來說,創造新的學派很難,但立志卻是可以做的。而且,立志必須以一生的堅忍不拔來努力實現。

王陽明真的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以一介書生先後平定多場叛亂,但創立王學才是他在歷史中輝煌的根本原因。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內涵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還願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這一理論學說的提出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具有相當衝擊力的行為,因為中國的知識分子一向有死讀書且鄙夷實踐的傳統,結果是讀了一輩子的聖賢書,卻幹不了半點聖賢事,真正的百無一用是書生。所以,王陽明提出,要改變這種只講「知」而不講「行」的毛病,其重大意義可見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現在常講的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問題,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實踐出真知,理論抽象實踐,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進一步發展深化嗎?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時,王陽明創造了「心學」,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聖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覺,良知學說的提出,是對儒家「修身養性」觀點的發展,其間明顯的有佛家的思想影響。我甚至想到了「萬人皆求佛,佛本在我心」佛家禪語。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秀,不管怎麼學,怎麼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後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範。

古人言,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