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論語》公冶長之十三

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貢說:老師的學說理論,我們可以學到。但老師對人性和天道的理解,我們沒法學到。

讀後感

孔子教學,一貫堅持「有教無類」,而且能因人施教、因時施教。子貢是一個高傲的學生,孔子沒有因其傲慢而放棄,而是循循善誘,最終使子貢在晚年有所斬悟,更加感慨夫子的神聖和偉大。

儒學注重在人性中感悟和力行仁愛,在天性基礎上微分善惡,在淳樸基礎上細化道德,在本意基礎上品評行為,在現行基礎上確定信仰。仁義禮智是人生具來的性,元亨貞利是人性根本的道。老子說:「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孔子所傳的學問,正是這樣的淡乎其味,又遠乎其深意啊。

論語中的道理太過微妙,如果不是細細品味,就很難理解其中奧妙,甚至會被人當作耳旁風。孔子教學,就是基於這一點,修養達不到一定基礎的,就不會給他灌輸大道理,灌輸了也不起作用,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能力理解。這樣做的好處,就在於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而自我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孔子門生三千而突出七十二賢了。

相對道家來說,儒家更注重力行,對性天之道談論的較少,不說並不等於無知,而是只傳有緣人;道家說教較多,並不等於不力行,而是志在人的意識。這就是為什麼我國傳統文化各有側重,精讀一門就可以一通百通的道理了。其實,不論三教九流一十二家如何宣揚,都是《易經》思想的分支變遺與細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