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平衡關係——《那不勒斯四部曲》讀後感

  整部小說基於平衡的視角在寫。包括外部的自己與其他人的平衡,以及內部的自己生活工作的平衡和個人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平衡。對於主人公萊農來說,最需要平衡的是自己和莉拉的關係,這層關係似乎貫穿了整部小說。外部的平衡,尤其是萊農和莉拉的平衡關係,萊農一直在尋找的就是如何與莉拉平衡相處。然後是愛情的平衡,如何在兩性關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一種友誼的平衡。內部的平衡實際上是萊農自己階層與渴望階層的平衡,這個平衡由教育實現。其次是萊農生活中每個階段角色的平衡。

  友誼

  友誼是這部小說的關鍵。我們看到的是萊農和莉拉「堅固」的友誼,從小到老的相互扶持和幫助,沒有莉拉,萊農可能早就放棄了學習和協作;沒有萊農,莉拉可能在香腸廠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生命。從結果來看,的確是一場堅固的姐妹情。但是從整個過程來看,我們看到的是,萊農站在人物的第一視角表現出來的嫉妒、憤怒。當看到莉拉快速的學習能力,看到莉拉收到那不勒斯小城區眾多男性的追求和喜愛,看到莉拉嫁給斯特凡諾成為豪門太太,看到莉拉學習計算機做生意……的時候,萊農內心充滿了嫉妒,她痛恨自己的長相、能力都遠不及莉拉。這讓我聯想到的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在此願所有性侵的變態狂原地爆炸,世間無惡魔)裡面房思琪和怡婷,她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但是當房思琪嘗試告訴怡婷她和李老師的關係的時候,換來的卻是朋友長期積累下來的嫉妒。如果這個時候作為鐵密的朋友能夠嘗試問問房思琪前因後果,可能結果就大不相同。

  女性之間的友誼,因為存在的固有的攀比等心理,女生之間的友誼很容易產生嫉妒。雖然我們沒有壞心,但是過程中嫉妒心理如果運用不當,很容易壞事。

  愛情

  愛情也是這部小說的一條線,從萊農的角度來看,我們看到了她從吉諾、安東尼奧到皮得羅到尼諾,再到最後的小男友。從莉拉的角度來看,從馬爾切諾的追求到與斯特凡諾的結婚,到與尼諾的私奔,到與恩佐的相互扶持。種種關係中,兩位女性經歷愛情的迷茫,嘗試,激情和穩定。其中表現出來的是女性的獨立。書中有一段專門描述了你男女之間的關係。「夏娃不能獨立存在,她在亞當之外,沒有自己存在的支撐。……她的外形是可以塑造的,她不擁有自己的語言,她沒有自己的精神和邏輯,她隨時都會變形」。但是後來她們都成功的做到了,擺脫男性,成為身份地位自由的女性。

  階段

  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需要面臨處理的事情。萊農認為逃離那不勒斯就可以,於是認真念書,嫁給皮得羅,但是後來因為尼諾還是回到那不勒斯,萊農總結自己的人生「我的整個生命,只是一場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青少年的時候面臨的問題大概在學業、父母關係和朋友關係的處理上,後來就有戀愛的問題,婚姻的問題,以及子女問題和事業問題。每個階段的我們都有新的角色產生,每個新角色的出現需要經過適應和磨合,因此必然會出現相應的問題。莉拉對萊農是深深的愛,她希望萊農能利用讀書人這個身份改變自己,改變那不勒斯,當得知萊農為了尼諾而私奔的時候,莉拉怒不可遏「你會替我享受生活,非常美好的生活。我錯了,你簡直是個白痴」。在不同的階段,可能會有迷失,因為忘了前進的方向。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面說,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always like this」。當我們身處在這個境遇中,我們總認為現在的境遇是最差的,付出努力後,能改善現在的狀態。基本上每個人都經過的聯考和大學生活就是其中一個鮮明的例子。聯考前聽老師說的考上大學就沒有這麼辛苦,但是事實我們都知道。

  教育

  另外想說的一點是教育的重要性。這部小說是貫穿主人公整個人生的,讓我聯想到的是bbc的紀錄片《56up》,《56up》中描繪了英國幾位不同孩子的成長史,我們看到在階級固化的社會中,教育是突破階級的最大的法寶。萊農和莉拉的故事也是如此。像第一步小說《我的天才女友》中所描述的,莉拉有過人的天賦,只有她不想學的,沒有她不會的。只要通過她很短時間的學習就可以掌握要領,這也是全篇我們所看到的莉拉能成為萊農和米萊拉崇拜、喜愛、嫉妒的本質。但是當莉拉因為家庭原因,只能讀到國小畢業並輟學的時候,此時的情景可類比「傷仲永」中的故事。國小老師很生氣,她希望好學生都能有一番成就,就像她描述的「庶民就是爭搶食物和酒,就是為了上財的先後次序、服務好壞而爭吵,就是那面骯髒的底板——服務員正在上面走來走去,就是那些越來越粗俗的祝酒詞」,因此她希望自己的優秀學生都能接受教育,擺脫「庶民」的枷鎖。萊農成為了幸運的那位,她的父母允許她接受教育,從剛開始的被動式接受教育(國小、國中和高中)到後來的主動(大學及以後),萊農憑藉教育的鞭子使自己策馬奔騰。雖然她的靈感和素材可能來源於莉拉,但是靈感的產生需要的是紮實的基本功和思想,這也是大部分都認識莉拉,但只有萊農能成為知名作家的原因。

  而教育改變的其實不止一代人。縱使莉拉再厲害,她所能給以的小孩的教育內容以及方式都是受限制的。萊農的三個女兒,黛黛,艾爾莎和伊瑪進一步鞏固了萊農的中產階級地位,而莉拉的兒子裡諾仍然生活在那不勒斯這個城市,仍然成為「庸庸碌碌」的一代人。

  我認為教育給我們的是一個平台和機會。在教育面前,起碼「接受相同教育」的個體都是平等的。但是總有人脫穎而出,也總有人默默無聞,這是教育的公平性,也是教育的機會性。「讀書無用論」總有人在談,但是我認為,我們要比較的是整個社會樣本中,接受教育的群體他的階層是否比原來要好。

  其他絮叨

  最後想談談的是尼諾這個人。這個人也是貫穿全篇的核心,給他的定義就是利用女性的「渣男」。他利用了文中的各位女性的優勢,包括高中老師的地位、妻子父親的社會地位,以及萊農的作家地位,但是她卻拜倒在莉拉的智慧之下。「尼諾一開始在她身上看到了以為自己也有的東西,但是對比之下他發現自己並沒有。她擁有材質,但是她沒有利用它為自己謀福利,而像貴婦一樣在揮霍著自己的才智。莉拉的才智是免費的,這也是尼諾著迷的原因」。萊農和莉拉都因為尼諾迷失過,背叛過婚姻,但都迷途知返,從這段關係中解脫。其實對於尼諾來說,尋找的未嘗不是一種平衡,只不過這種平衡全出於自己的自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