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奇葩說觀後感

  昨晚看完了一晚上奇葩說。其中一期的辯論主題是對父母報喜or報憂?

  看完節目,首先是對傅姐的觀點表示很贊同。其次就是辯題里所涉及到的中國式父母關係。其實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說出來的觀點都很戳心窩子。

  我相信大部分年輕人,尤其是在外打拚的,多半都是報喜不報憂。其實不難理解。父母是會將我們的難過無限放大的人,這就好比你輕描淡寫的一句「我感冒了。」 在父母看來你就是已經是發燒,感冒,全身無力,沒吃的,沒喝的,沒藥,必須要去醫院了。再其次,很多時候不報憂是因為我們覺得我們還有時間把憂變為喜。沒有必要讓父母跟著我們瞎操這份心。所以我們選擇隱瞞或者欺騙。

  並不難發現,在中國式的家庭觀念里,我們相互依存,相互羈絆,相互綁架。看似一直最親密和溫情,其實雙方都知道彼此之間的關係早已不是小時候那個最親密的狀態了。也不可能回到那個最親密的狀態了。孩子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活, 有了自己的社交圈。父母慢慢老去,也會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自己小小的社交圈。

  在孝為先的文化背景下,我們將父母捆綁,從我們出生到成家。中國式的父母竭盡所能幫孩子。犧牲自己老年時間開始無休止的加入培養養育孫兒輩的戰鬥中。世界的中心只有一個-孩子。從懷孕開始,往後餘生與孩子相濡以沫。很多人可能會說,爸媽幫我們帶孩子他們也很樂意啊。對啊,因為你是你父母的孩子啊。只要你幸福,哪怕傾家蕩產他們也會讓你幸福。但是你要明白的一點是:父母沒有你,可能過得更好。

  沒有任何一個人生下來就有必須傳宗接代的使命。生育是一個選擇,而不是一個條件。養育則來自於人本身的責任感。那麼什麼時候結束?一定要到生老病死的那一天嗎?曾經我爸對我說過:「我們都是成年人了,誰沒有了誰其實都能過。」看似很殘酷的一句話,其實細細想想卻又那麼真實。

  感觸最深的一個畫面就是:每天小區里大爺大媽晨練結束,抱著孫子孫女去買菜。或者幼稚園放學了,馬上去接。在家做好飯菜等著孩子孫子回來。全家出門旅遊,看似溫情又有愛,其實無非也就是幾個保姆帶著娃去逛一逛。可能很多人會說,這是甜蜜的負擔啊。但是試問一下,如果沒有這個甜蜜的負擔父母的生活又會是怎樣?在亞利桑那一個距離墨西哥僅15分鐘車程的小鎮Yuma,在冬天的時候,會有很多老年人去到那裡,他們結伴而行。早上起床收拾一下,中午穿過邊境去到墨西哥,吃午餐,購物,或者看牙醫。亦或者在某個街邊小餐館裡亂舞(真的是亂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是快樂的。他們是獨立的。他們有兒女,有孫兒。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都曾告訴我媽,快讓女兒結婚呀,結婚生孩子了,你就可以抱孫子了,享天倫之樂了。為什麼要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孫子的身上?我媽生的是我,養的是我。她又有什麼義務或是責任去承擔所謂的『天倫之樂』。我媽的天倫之樂是由她自己去決定的並不是我能給的,她喜歡看世界,嘗試不同的美食,學習化妝,烹飪...這些才是她的快樂。我唯一能給她的快樂就是不打擾她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支持她和鼓勵她。我並不想讓她和小區大媽們坐下閒聊家常,張口閉口就是關於我的話題。這不是她的生活,也不是她應該有的生活。我不想要她討論的話題永遠都是我的孩子升職了,我的孩子結婚了,我有孫子了... 我想讓她依舊活得像一個小女生一樣,能很開心的跟我說:我買了一支好看的口紅。我想去xxx看看...因為這樣才是她自己的生活,一個本屬於她自己的生活。

  人自身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並不是靠別人給予的。依靠別人所獲得的幸福和安全也並不是一塵不變的。沒有人會無時無刻無條件滿足你。當你一旦失去那些支撐你的力量時,你必定會手足無措。

  孩子應該學會適當的放手,在適當的地方駐足,確保爸媽是安全的,快樂的就好。父母永遠圍著孩子,可是他們卻在孩子心裡變得越來越不重要。於是乎越來越想要幫孩子更多,越發失去自我。而孩子呢,又怕自己疏忽大意忽略了父母,所以彼此小心的活著。這樣真的是甜蜜的負擔嗎?

  其實無論是父母關係,朋友關係,還是情侶關係。一段健康舒服的關係里,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是完整獨立的個體。我們脫離了彼此都可以很好的生活,工作。不是父母因為你而快樂,也不是你因為父母快樂。而是因為我選擇和我的父母分享這份快樂。父母選擇和我們分享他們的快樂。這必定是1+1=2的關係。一份快樂加一份快樂,所以我們都過的很快樂。

  爸爸有爸爸的騎友,媽媽有媽媽的姐妹。我知道他們都是健康的,安全的,快樂的生活著,這也就足夠了。我們彼此存在於彼此的世界裡,只是添加進去了一些色彩。我們存在於彼此的生活里,但絕不是唯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