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親職教育

孩子讓你頭疼的時候,就想想三十年後

當遇到孩子教育問題,迷失了處理原則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只要試著從孩子長遠發展的背景下考慮,只要清晰自己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一切問題,都會變得簡單明了。

你希望孩子30年後,是個什麼樣的人?

最近一位女家長,帶著焦躁找到我,聊她女兒的問題。“我女兒越來越不聽話了,經常無理取鬧,你說我該怎么辦?”——我知道,這句話里有很多坑,比如,“聽話”是什麼意思?什麼又叫做“無理取鬧”?如果我直接回答她的問題,告訴她該怎么辦,就相當於承認了孩子必須聽她的話,孩子所有不符合她意願的行為,都屬於“無理取鬧”。

但我還是決定先跳進坑裡:“舉個例子吧。”

“你比如說,今天早上,她發現自己的褲子上的一個小熊貓掉了,就不想穿,想換條褲子再去幼稚園。我上班快遲到了,就沒給她換,她就一直哭鬧,一直到幼稚園里,到了教室門口,還在哭鬧。你說,當著那么多人,多丟人啊。你說,就這么點事兒,能鬧騰一早上,值當嗎?在她小時候,還不是給她穿啥就穿啥嗎?怎么現在就各種不聽話呢?”

“嗯呢。是有些不聽話。她穿什麼完全由你決定就可以了。這樣,在三十年後,或者四十年後,當你在早上正刷你的假牙的時候,也許就會接到女兒的電話,來問你:‘媽媽呀,我現在手上有六件衣服,你來告訴我,我該穿哪一件?’”

這位媽媽撲哧一下笑了,“您這是給我挖坑呢啊。”

本來坑就那么多,何妨在乎多我這一個。

“你希望你的女兒,自己將來連穿什麼衣服都要請示別人嗎?”

“當然不希望,不過,這跟現在關係也不大吧。”

“她覺得今天這件衣服有了瑕疵,不願意穿,這種感受如果換了是成年人,你覺得是合理的嗎?”

“……合理。如果是我,我可能會換衣服。但當時,我就是覺得,她一個小孩子……”

“小孩子的事,對小孩子來說,也是大事兒。如果你希望孩子以後能夠是一個能對自己穿什麼做主的人,那么今天你就要開始讓她擁有這種權力。你今天替她做主,明天替她做主,以後她就真的放棄自己選擇衣服的權力了。這對於女人有多么可怕,我想你能理解吧。”

“嗯呢,嗯呢,理解。女人必須會有自己的審美,必須會享受生活。我知道該怎么做了,我要培養一個清楚地知道自己該穿什麼衣服的女人。”

最後我又補充了一句:“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就想想——你希望三十年後孩子是什麼樣的人。當你清楚自己的教育目標的時候,眼前的很多問題,該怎么辦,就非常清楚了。”

為什麼你總做一些和你的教育目標相違背的事情

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家長,在談及孩子未來的樣子的時候,都說得天花亂墜,希望孩子能夠獨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孩子開心就好,能夠尊重自己的本心,但也有良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這些看起來,都是一些非常美好的教育目標。

但一遇到現實問題的時候,就立馬喪失了處理問題的依據。比如,孩子吃糖的問題。

有的家長會想,孩子不哭鬧就好,願意吃多少就吃多少,又不是買不起,幹嘛不給孩子吃啊。這會讓孩子以為,所有的欲望都是可以被滿足的,不需要考慮相應的後果。我想買玩具,就想買多少買多少;我想上網,想上多久就上多久;我想獲得一樣東西,就一定要獲得,而不管規則,因為只要我開心就好啊。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要么傷害自己的身體,要么養成無節制的消費觀念,造成家庭經濟的失衡,要么破壞了社會規則,影響他人生活,甚至觸犯法律。

為了換取孩子一時的開心,為了看起來自己更愛孩子,得到這樣的結果。這符合你的教育目標嗎?

而也有的家長,因為聽到太多關於“孩子吃糖太多對身體不好”的信息,便一心想把孩子的世界變成一個無糖世界。當孩子表示想吃一塊糖的時候,立馬如臨大敵,唯恐潘多拉魔盒被打開,編造各種恐怖虛假理論,告訴孩子吃糖是多么危險,讓孩子在恐懼中放棄這個想法。

當然,現實世界那么多誘惑,可怕的事情,遠不止是糖,還有手機,還有網際網路,還有各種玩具,還有各種愛好……都有可能上癮啊!都有可能讓孩子無節制啊!總之,在這些家長眼裡,所有的需求,都存在不可控的風險,所以,乾脆就完全螢幕蔽。

試想,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面對一件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時候,會是多么的糾結!在他的經驗里,自己想要的東西背後,都有非常可怕的後果在等待著。於是,孩子看到喜歡的食物,會不敢吃;看到漂亮的衣服,買了也會有負罪感;看到喜歡的人,也會覺得確定關係後,也許會有很大的麻煩……作為家長,這真的是你希望的嗎?

如果不是,為什麼你總做一些和你的教育目標相違背的事情?

你希望孩子將來開心,你就應該讓他們學會滿足自己的合理需求;你希望孩子能健康長久,良好地適應社會,也就要有所節制,考慮生活的平衡。當一個孩子對糖的體驗,恰當滿足之後,他的注意力會轉移的,不會一輩子在糖罐里不出來。當一個孩子接觸了網際網路之後,隨著年齡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他是會正確地讓這些必需的工具為自己服務的——家長要做的就是,恰當的滿足孩子,並且培養他協調自己和自己、自己和外界的能力。這樣,他最終會成為你希望的樣子。

當目標在遠方,家長的私心卻決定著當下

我們經常忘了教育孩子的長遠目標,是因為我們眼下有太多見不不得人的目的。這些目的,往往出於我們的私心,藏在我們的一舉一動里。

比如,為了顯示我們愛孩子,給予孩子太多不應該屬於他的物質和自由。比如,為了自己的面子,強迫孩子“外向、性格好”,見了所有人都要打招呼。比如,為了自己省心,用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來換取片刻的安靜。比如,為了周末有更多時間去上班賺錢,把孩子扔進輔導班。比如,讓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只為了感受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比如,為了和家人、公婆鬥氣,讓孩子充當工具。

但所有的私心,往往都會打著一個旗號:為孩子好。但實際上,這些可能都不符合你當初制定的教育目標,而且這些行為,也最終會讓孩子偏離我們設定的成長路線。

還有些時候,我們會因為階段性的目標,而違背了最終的目標。比如我們為了讓孩子學業有成,為孩子制定了過高的學習目標;為了逼著孩子學習,不惜收起了所有的父愛母愛,換成教練的面孔,讓學業成為親子關係的最重要主題……仿佛,自己如果學習不好,連爸爸媽媽都會失去。這種傷害了親子關係的教養方式,能帶給孩子一生的幸福嗎?你真的以為所有的傷害,都能因為看似圓滿的結局得到修復嗎?

有人把家長由低到高分為幾個層次,其中前三個是這樣的:第一個層次是捨得為孩子花錢,第二個層次是捨得為孩子花時間,第三個層次是開始思考教育目標的問題。所以,要做好一個家長,我們必須清晰地知道——我們希望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子的,並且時刻警惕自己的私心雜念,明確當前目標和最終目標的關係,這樣才能確保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了實現那個終極目標而努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