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勵志文章

怎麼選擇,才不辜負自己的努力

上周末的時候,有朋友給我打電話,說整晚都沒睡著,因為今天要去見她剛認識的一個男生。按她的說法,這可能是她這輩子見的最重要的人。

一早起來悉心打扮了半天,最後卡在了口紅顏色的選擇上,所以向我求助。電話裡面,感覺她已經快急哭了。

嚇得我趕緊打開微信,看了看,說:第二張吧,這個顏色特別適合你,而且,相對成熟的男性,比較喜歡這種不太張揚的顏色,另外,這個顏色也不會顯得你太過精心打扮。

然後她聽了我的建議,就出門了。

下午的時候,還沒等我問,她就發來訊息說:一切順利!你的眼光果然沒錯啊!

然後我大笑:我跟你說實話,我對口紅幾乎色盲,根本沒看出兩個顏色有什麼區別!我就是看你快遲到了,瞎矇了一個。

比起在兩個肉眼難以分辨的口紅顏色之間選出一個更好的,按時到達,在那個時候才更重要吧?

我們好像經常會陷入這種選擇的困境。花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在兩份工作之間糾結,幾乎要錯過給公司答覆的最後期限。看了很多套房子,卻遲遲不能決定,最終的選擇還是不能完美。

但人生在世,有三件事,越是努力,結果可能越是糟糕:一是愛情,我們越想在喜歡的人面前表現,卻越是弄巧成拙;二是睡眠,我們越想趕緊睡著,卻越是清醒;三是選擇,我們越花時間想選對,卻越是後悔。

我們對於「選擇」,常常有很大的誤區,導致我們常常辜負了自己的潛力和努力。

一、選擇的「誤區」

1、忽略了選擇所需要的時間投入

我們可能想像不到,人一天要做多少個選擇。

《淺薄:網際網路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中提到:人們在上網瀏覽、搜尋的時候,大腦中做決定的區域十分活躍。每當我們看到一個連結,就要暫停至少1秒鐘,去判斷連結是否值得點進去。

所以我們每個人,每天從早上醒來要不要起床、跟他人說話如何回應、午飯吃什麼、點開哪條朋友圈、一直到晚上幾點睡覺,都在做選擇。

如果每個選擇,我們都去尋求最優解,那我們就什麼都做不了了。但如果這些選擇,我們都能夠比別人更快地做出決定,反而會讓我們在效率方面勝出一大截。所以,脫離了時間投入來談選擇,會令我們喪失很多機會。

1978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HerbertSimon發現:那些希望獲得最大化回報的公司,最終會因為無休止地尋找最優決策,而破產。

我那個朋友也一樣,或許某個口紅顏色會讓她的顏值增加千分之一,但為了這千分之一,她付出的代價是第一次約會就遲到,得不償失。

我們總是會關注兩種選擇的細微異同,卻偏偏沒考慮到遲疑不決的後果。

所以,如果我們把選擇比作大海撈針,那麼有效的選擇方法,不是在所有的針里撈出最尖最好的那枚,而是在有限的幾枚針中,撈出尖得足以縫衣服的那枚。

2、以「後見之明」來看待選擇

選擇這件事,是不能事後看的。一來,同樣的東西,「沒得到」和「已到手」的狀態下,我們的評價是不同的;二來,事前不確定最終結果,但事後都100%確定了。

張愛玲說:也許每一個男子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這不只是男人的問題,而是人類的通病。一樣東西,處於「沒得到」、「已到手」、「已失去」這三種狀態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王健林覺得一個億是小目標,馬雲說創立阿里巴巴是這輩子最後悔的事兒,劉強東說自己是臉盲,而你買下自己心心念念的衣服之後卻很少再穿……

狀態不同,對事物的評價也不同,所以選擇了A之後,再去評價B,就已經不能作數了。

另外,我們一直追求「先見之明」,但悲哀的是,我們似乎在「後見之明」方面表現得特別好。

「如果我5年前買房就好了,那時候我媽跟我說過這個」

「如果我不跟他結婚就好了,結婚前就覺得他家人不太好相處」

「如果我早一點跳槽就好了,這個老闆面試的時候就有點強勢」……

我們很善於馬後炮,可問題是,人生只有「後果」和「結果」,卻沒有「如果」。一件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是站在一個100%確定失敗的結果面前,自然可以分辨哪個選擇更好。

但事情發生前,兩個選擇的成功機率都是未知的。對選擇的比較,只能在事前,而沒法在事後。

3、用選擇問題來掩蓋其它問題

SheenaLyengar發現,CEO們所做的選擇中,50%都是他們在9分鐘乃至更短的時間內做出的,只有12%的選擇,用了他們1小時以上的時間。

CEO們每天面臨如此重要的選擇,所花的時間也沒有太長,那麼看起來,選擇的重要性、有效性跟所花的時間,似乎並沒有什麼關係。那我們幹嘛要花那麼多時間做選擇?

想想,為什麼我朋友對口紅顏色糾結半天,而我可以很快做出選擇?

當然不是因為審美問題,或許是因為,她太急於想要找到一份感情,以至於不想因為任何原因而錯過。在她內心裡,會覺得:我再也錯不起了,這次再錯過就完蛋了,我後半生的幸福就沒了。

口紅的選擇本來就沒有那麼重要,而是她把問題轉嫁了。她把後半生的幸福,寄托在「選對一隻口紅」上了。

所以我們才會發現,在選擇恐懼的人面前,任何建議都很無力。

你說選A,他說不行;你說選B,他也不能接受;你引導他說出自己要什麼,然後倒推,他還是繼續糾結。

他們似乎知道所有你想告訴他們的道理:兩個選擇都各有利弊、沒有什麼好壞、我應該接受不確定性、我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但是!我還是不知道怎麼選啊!

一個兜兜轉轉了5年、事業沒有太大積累的人,會反覆糾結:去哪個行業會更有前途?

實際上,他的想法會是:我已經浪費了5年,如果要再浪費5年,我這輩子就完蛋了。這一切都是因為我不懂得選擇,如果我選對了,就不會有那樣的事情發生了。

而一個沒有意識到「愛的能力」的重要性的人,會認為愛的問題就是一個對象選擇問題。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選擇愛的對象。他的想法是:只要我選對人,就能夠一輩子幸福了。

只是,我們越是把所有的問題轉嫁給選擇,在做選擇的時候就越是困難,然後在選擇之後,就越有可能會出現「我選錯了,好後悔」的感覺。

因為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把選擇看得如此重要,但結果竟然不好,你會比不花時間選擇更加後悔。

其實,對於大多數的選擇來說,選擇都只是第一步,而選擇之後如何努力,才是最重要的一步。而選擇之後如何努力,跟我們的選擇過程密切相關。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二、我們如何選擇

1、正視選擇

選擇之前,默念這三句話,可以減少選擇時的糾結,以及選擇後的「馬後炮」:

想要高收益,必須接受不確定性。

想要獲得一樣東西,必須拿另一樣來交換。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

「想要高收益,必須接受不確定性」

想像一下:如果你剛參加了高考,考試結果還沒出來,現在有一個你很感興趣的旅遊度假產品推薦給你,你會想要度假嗎?

再想像一下,如果考試結果出來了,你考上了心儀的大學,同樣的度假產品給你,你會去嗎?

最後再想像一下,如果考試結果出來了,但你沒有考好,這時候,你會去度假嗎?

曾經有過類似的實驗,最後發現,考試結果沒出來的時候,大多數人都不想去度假。但是,考試結果出來之後,無論是考得好還是沒考好的人,他們都願意去度假。

所以,造成選擇結果差異的,竟然不是考試結果本身,而是不確定性。我們討厭不確定性的程度,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我們糾結於各個選擇、以至於錯過時機、事後又「馬後炮」,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對不確定性的厭惡。

但奇怪的是,如果我們去投資,會明白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想獲得更多收益,必須承受更多不確定性。但我們在面臨人生、職業的時候,卻從未意識不到這點,試圖以高確定性,來換取高回報。

曾經有位讀者問我:我現在在體制內,但是沒有發展空間,工資也不高,想要去網際網路行業試試,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我考慮了快1年了,也沒想清楚,該怎麼辦?

不願意放棄穩定性,卻又追求高收益,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再糾結100年,答案還是一樣,但機會可能已經錯過了。

過於追求確定性,就像把自己的潛力存銀行一樣,你能期待有多高的回報?

「想要獲得一樣東西,必須拿另一樣來交換」

小的時候,爸爸經常會給我買朱古力,但每次我去要的時候,他都會說:我給了你朱古力,你拿什麼來跟我換呢?

所以我每次吃朱古力,都會跟他達成一個協定,比如,這次考試拿到95分,比如,我需要洗兩個碗,再比如,我可以在打針的時候不哭。

直到現在,每當我做選擇的時候,總會思考我需要放棄什麼,拿什麼去換。

尤其是現在創業,時常面對重大的抉擇:要不要辭職創業、要不要為了傳播性犧牲一些專業性、要不要拿投資人的錢、要不要跟某個人合作……

每次選擇之前,我都會問自己:選了它,我需要付出什麼?這個付出是不是可以承受?

我們選擇職業也是一樣,比如你選擇做一個諮詢顧問,就意味著你暫時放棄了去高速發展行業的可能性,意味著你暫時放棄了輕鬆舒適的生活,還意味著你暫時放棄了在其它職業上發展的可能性。

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在於不想放棄又想獲得,於是才會陷入掙扎,比如,不願放棄安逸的生活卻想追求事業的高速發展,不願放棄暫時的高薪卻想進行一次大的轉行,不願放棄一個不合適的對象卻想今後能夠幸福……

我一直認為,大多數人從未真正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潛力、獲得應有的回報,原因在於,他們死抓著已經擁有的東西不肯放棄。

想要獲得一樣東西,就需要拿現有的一樣東西去交換,是這個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則。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

如果回頭去看,你過去的很多重要決定,當時在做出的時候,都不會意識到那是重要決定,那一天沒有任何特別之處。比如,你認識自己另一半的那天,你決定考研還是工作的那天,你選擇某份工作的那天……

相反,我們當時認為的一些重要決定,現在看來,倒未必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什麼影響,比如你過去以為的歸宿,最終發現只是個過渡。

人生是不能回頭看的,所有的重要時刻都是事後才知道的。在做出選擇的時候,你甚至都不知道這個選擇到底有多重要,更不提能夠預判選擇之後的結果了。

所以,選擇非常重要,但其中最關鍵的不是如何選擇,而是我們如何對待選擇。記住這三句話:

想要高收益,必須接受不確定性。

想要獲得一樣東西,必須拿另一樣來換。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

2、限制和挑選選項

當然,我們在選擇的時候,還是有一些技巧可循的。不妨想像一下,你現在要選擇男朋友。

場景1:如果現在有20個男生站在你面前,優劣勢各不相同,你會如何選擇?

比較可行的方式是:用排除法,先縮減到合適的數量再說。

SheenaLyengar做過一個著名的果醬實驗,給被試者免費試吃6種或者24種果醬,最終在24種果醬的展台前停下的人,只有3%的人買了。而在6種果醬的台前停下的人,有30%的人都買了。

太多選項會讓我們難以選擇,甚至會放棄選擇。所以,選擇之前,先把選項縮減到可行的數量。

場景2:如果是兩個男生讓你選擇,一個很有錢但不帥,一個很帥但沒錢,假如財富和顏值都是你在意的,你會如何選擇?

引入第三者。最後的結果是,你找了一個在兩個條件上都達到均衡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只看到兩個選擇,而忽略了其它可能性。在這個困境中,你有很多的「第三選擇」,比如找一個財富和顏值相對平衡的,比如找一個帥但是有發展潛力的,比如找一個有錢的然後幫他改造形象,等等。

所以,在我們糾結於兩個選項的時候,或許可以拓寬思路,引入第三個選擇,幫我們更好地做決定。

場景3:現在有三個男生,一個很有事業心但可能不太顧家,一個熱愛生活但可能不是很上進,另一個追了你很多年,但據說,追你很多年的人,往往在結婚之後對你不會太好。這三個,你怎麼選?

這裡的核心不是選擇,而是搞清楚:這三個選擇是否成立?有時候,選擇困難不是因為選擇本身的困難,而是對選項的判斷出了問題。

比如說,我們經常會覺得,注重事業的人會不看重家庭,而一個整天張羅生活的人可能事業不會有什麼起色。

但實際上,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思維定勢,很多事業成功的人,照樣能夠通過時間管理,將生活過得也很有質量。

所以,去弄清楚,那個很有事業心的人是不是真的不顧家,那個熱愛生活的人對事業究竟有沒有想法,然後再來選擇。

不去檢驗每個選項,而是在想當然的基礎上做出選擇,是我們在選擇中最常見的問題。所以,每次有低年級的大學生來問職業選擇的問題,我總是說「你先去實習」,實習就是一個檢驗選項的過程。就像買鞋一樣,嘗試過後,才有資格談選擇。

總之,在選擇之前,看看你的選項,是不是在可行的數量範圍內,以及這些選項,是不是像你想像中的那樣。然後,我們再做決定不遲。

3、無論何時,不要把選擇權讓給別人

後台有位讀者問我:我跟男朋友原本都在一個二線城市,現在他要去北京發展,想讓我也過去。

但是,我是想讓他留在這裡。如果不能談妥的話,我們就要分手了。我要不要聽他的,去北京?

我給的建議是:最好不要。如果是你自己想去北京發展事業,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你去北京,是抱著為對方犧牲的心理,是被迫選擇,那就別去。

因為,一旦你服從了他的選擇,不僅是事業的問題,更有可能的是,你連這段感情都很難堅持下去。

因為多數時候,我們很難堅持一件事情的原因,並不是覺得這件事我應該堅持、但我做不到,而是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某天突然覺得「我為什麼要堅持、這樣下去有什麼結果?」

一旦開始質疑自己為何堅持,我們就會給自己找很多藉口,然後真的去放棄,而這世上最容易找到的藉口,就是別人的建議。

所以,如果這位讀者服從了男朋友的選擇,最終去了北京,那麼,只要有一些不順,無論事業還是感情,便會覺得「我為什麼要堅持這段感情?我當初為什麼要聽他的?我為什麼要來北京做這份工作?這又不是我的決定。」一切的不堅持,只因為做出這個選擇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

對於大多數選擇來說,選出一個更好的可能沒那麼重要,但選擇之後,能夠不後悔地堅持下去,卻更重要。而能讓我們堅持的,一定是自己的主動選擇,而不是他人的建議。

關於選擇,還是那句話:我們真的以為,選對一隻口紅,就能夠終生幸福了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