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病隙碎筆讀後感

病隙碎筆讀後感(一)

許久沒有把一本小說能從頭到尾看完過,「五一」放假期間,偶爾的一個機會,從朋友處看到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剛看了幾頁,已被作者那種寫作與生命完全同構在一起的語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時間把這本散文隨筆集看完,深深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堅強的意志所感動。他,一個雙腿癱瘓,雙腎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難幾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卻在那輪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尋著生命的終極意義;用理性的文筆,甚至是幽默的語調,述說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疾病的抗爭;他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表達出來的卻是存在的歡樂和充實。

他在生病中,領悟出一種很現實的人生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到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他後來患了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他醒悟到,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他在談到「精神」時寫道:精神,當其僅限於個體生命之時,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種機能,肉身的附屬,甚至累贅。但當他聯通了那無限之在,追隨了那絕對價值,他就會因自身的局限而謙遜,因人性的醜陋而懺悔,視固有的困苦為錘鍊,看琳琅的美物為道具,既知不斷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這樣的超越乃是永遠的過程。這樣,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屬了,而成為命運的引領——那就是他已經升華為靈魂,進入了不拘於一己的關懷與祈禱。所以那些只是隨著肉身的欲望而活的,你會說他沒有靈魂。這個不能用腳走路,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與它摩擦(指坐著,躺著,死)的人,不甘心命運強加於他的苦難,把心靈託付給筆,把痛苦與煩惱凝聚在筆端,不斷地叩問生命的意義,呼喚光明的到來。他就這樣孜孜不倦地探索著生命的意義,用支離破碎的身體闡述著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已經把寫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種方式,以他殘損的身體表達他美麗的心愿,可以為愛的祈告創造出豐富多的乃至獨領風流的語言。或者說,他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寫作。

我認為《病隙碎筆》——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與歡樂,在書中,他用睿智的語言,犀利的文筆,把自己的靈魂一一解剖開來,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他要為殘疾的肉身續上一個健全的心途,為隔離的靈魂開放一條愛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語就是懷著這樣一種崇高的理想開始的。作家韓少功評論《病隙碎筆》說:「《病隙碎筆》幾乎是一個愛好科普知識的耶穌,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風琴樂柳中朗讀的童話,是一種在塵世中重建天國的艱巨努力。」

當我把書的最末一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覺得意猶未盡,此書的碎語拼湊起來不就是一部生命體驗的百科全書嗎,就好比一個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盤,給人視覺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又有一定的實用性。當我把書的最末一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已經被它感動了。

    病隙碎筆讀後感(二)

這篇文章是史鐵生寫於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斷隨筆,篇幅很長,語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沒有繁瑣的考證、推理或判斷,也沒有精彩優美的語詞、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於病痛的折磨中記錄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闢的,是樸實無華的,又是鮮活無比的。

文章開始的第一句話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他把生活比作戲劇,詮釋的那麼準確,「要讓一齣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衝突,矛盾和衝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然而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來組合的。每個人的命運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異,才顯示出生活的五彩繽紛。所以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可以隨意調換,也不可能千般一律。正如他在《我與地壇》說的「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們必須要承認生活存在差別的,必須接受上帝安排的命運,不要過於埋怨上帝對自己的不公。

之所以喜歡他的作品,是因為他對生活的坦然豁達。「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面對命運的玩笑,他是那樣理智,直面命運的挑戰與不公。他那調侃的言語,讓人覺得這仿佛不是一個身患殘疾的人,而是一個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順利的成功人士。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無法把人生的意義想得透徹,而史鐵生卻把人生的許多哲理問題闡析得那樣簡單明了。每個活著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鐵生卻把死亡想得那麼簡單。文章的第二部分談到了作者想用徐志摩的詩「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作為自己的墓志銘,這是何其正確啊。人初來這個世界時,有幾個人會在意你的到來,然而當你走了又有幾個人為你流下悲傷的眼淚呢?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平靜地出場然後默然地離場。史鐵生以一種調侃的口吻說到「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經過了這麼多的挫折,史鐵生不再像《我與地壇》裡描述的那樣,為自己殘缺的軀體而發愁,沒辦法接受身邊發生的一切,而是以一種很平靜的心態面對病魔,並為自己的生病冠上了另一種名稱「生活體驗」,曾經那些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飛煙滅,滿腔的愛,讓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他學會了以樂觀的態度詮釋自己的命運。然而試想如果換做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恐怕早已痛不欲生了,不可能還以笑臉來迎接這個世界。也許這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殊情愫吧,生活中很多人一旦遇上挫折或災難感到無可奈何時,情不自禁地把希望寄託於在我們觀念上主宰人類的佛主,求神明保佑,然而史鐵生在面臨接踵而來的災難,也從不曾像平常人一樣,把希望寄託於佛,他覺得懷著滿腔的功利之心去拜佛是對佛的不敬,「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脫不掉阿諛、行賄的感覺」。

史鐵生認為我們應該接受包含苦難的世界,誰也不能擺脫苦難,「生而為人,終難免苦弱無助,你便是多麼英勇無敵,多麼厚學博聞,多麼風流倜儻,世界還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於無知無能的地位」。作為一個虔誠的信者就應該遭受苦難,因為不斷的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倘若沒有了苦難,信心很容易被福樂蛻變為謀略,終究會與眾人同流合污;倘若沒有了苦難,信心很可能被光榮腐蝕。後來上帝讓撒旦奪走了約伯的兒女和財產,也使其身染惡病,但是信者約伯始終沒有怨言,這就是苦難對信心的作用,但是在約伯的思想里湧出了另一種念頭「你之所以遭受苦難,料必是你得罪過上帝」,約伯開始覺得委屈,開始埋怨上帝的不公,開始對生活喪失信心。這種埋怨在我們生活中屢見不鮮了,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好幾次有人對我說過,也許是我什麼時候不留神,說了對佛不夠恭敬的話,所以才病而又病」。然而作者領悟到了生活從來就布設了兇險和苦難的,不會因為誰不因誰虔敬就給誰特別的優惠。只要生活的希望不滅就有機會化解苦難,找到生存的意義。

懺悔意識並非人人都有的,即使有他們也不會輕易說來。然而史鐵生的懺悔意識隨處可見,自己對母親的任性和年少輕狂感到悔恨以及對奶奶滿滿的悔意我們在《我與地壇》和《老海棠樹》都深深感受到了。文革期間出現的暴力事件出來證明的只是那些被打者,而那些打人者卻沒有出來懺悔,只是把這種事情的發生歸咎於當時的歷史。對於文革,作者認為那些主導者過於強調區分「我們」與「他們」而導致出的一場歷史悲劇,文革在那些受害者的內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其實「『我們』的位置並不在與『他們』的對立之中,而在與神的對照之時」。

對於死亡後是否存在靈魂之說,作者認為信其者有,不信其者無,這不是正確與錯誤之分,因為兩者皆不能被證實。相信有神論的認為「會有地獄,會有天堂,會有末日審判,總之善惡終歸要有個結論」,然而這只是人內心對自己的行為的一種約束,對自身的監督,也相當於當今所說的以德治國。相信無神論的當然是「沒有什麼因果報應,沒有地獄,沒有天堂,也沒有末日審判」,然而這就促使人的惡念的產生,使人的所作所為更加肆無忌憚,有恃無恐。作惡者往往會相信無神論,因為「死即是一切的結束,惡行便告輕鬆」他們便可以無所畏懼地為所欲為。作者認為無神論難以證實是一個好訊息,對於那些作惡者有一種精神的監督和良心的審判。

作者認為當「人間戲劇」不能被改變時,眾生應當求助於愛,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愛不是具體的,只是人的一種心愿,唯有用行動表現。在我看來,愛情就是婚姻,因為彼此相愛所以想給對方一種安全感,讓他(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知道自己是屬於對方的。但是如果彼此並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合的,那不可以算是婚姻,簡單而言僅僅是兩個人搭夥過日子而已。我十分贊同作者所說的愛情與性慾沒有多大的關聯,性慾只是人的生理需求,而剛好也正是愛情的另一種表現而已,正如作者第一次感受到愛的時候只是內心的一種觸動而已,並沒有想到性慾方面。然而面對愛情有一些人會感到自卑,不能勇敢地把內心的心意說出來,總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理想的情人。作者還寫到了「愛之永恆的能量,在於人之間永恆的隔膜」,因為有了隔膜和距離所以你就會更加想念對方,作者談到了他們堂兄弟之間經常打架,而分開了又會想念彼此了,然而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想說的呢?對於從小長大的兄弟姐妹和夥伴們,在一起的時候想分開,而分開的時候想在一起,人就是這樣地矛盾。

在《病隙碎筆2》中作者把自己看作別人,用別人的角度來剖析自己。他提出了質疑「除了史鐵生我還可以是什麼呢」然而終於想明白了「史鐵生別人眼中的我,而我並非全是史鐵生」。的確,你的名字只是代表著別人眼中的你,而不能使你的全部。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很多習慣只有在自己獨處的時候才會出現,自己內心的感受只有自己才能體會,所以別人眼中的你只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至於美化還是醜化只能看你在眾人面前的表現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為人知的的一面,而非我們在眾人面前表現得那樣,也許此時在你面前是那樣開朗快樂,然而在某市某刻他自己一個人在某個角落裡低聲哭泣。就像史鐵生說的「因而史鐵生以外,還有著更為豐富、更為渾沌的我」「 他遠非坐在輪椅上、邊緣清晰齊整的那一個中年男人」,人是那樣的複雜難懂。

作者在文章里一直強調命運,也顯出了其似乎相信命運。在《我與地壇》中寫到「萬事萬物,你若預測它的未來,你就會說它有無數種可能,可你若回過頭去看它的以往,你就會知道其實只有一條命定的路」,而在本文又談到「好在"鐵"之後父母為我選擇了"生"字,當初一定也未經意,現在看看倒像是我屢病不死的保佑」「 我其實未必合適當作家,只不過命運把我弄到這一條(近似的)路上來了」。寫作對於史鐵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並非如同他說的由於他的記憶力低下,而是他的想像力十分豐富,具有很強的洞察力,遭遇的挫折如此多而致使他對人生的思考,這一切都有利於個人的創作,豐富的想像力讓他對身邊的事聯繫在一起,而洞察力則為他添加了很多寫作素材,對人生的思考則讓他的文章具有很強的哲理性。

《病隙碎筆2》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內心。殘疾對一個人主要造成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就業問題,就業使殘疾人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樣享有工作的權利,使他的內心感到平衡,二是愛情問題,因為身體的殘疾,所以殘疾人的愛情遭受到世俗的嘲笑,不被世人接受。然而在作者看來殘疾人的愛情同健全人一樣是那樣的高尚純潔,愛情的存在並不是以性為前提的。「一個滿心準備迎接愛情的人,好沒影兒的先迎來了殘疾--無論怎麼說,這一招是夠損的」從這裡可以看到作者的不滿,同時也可以看到愛情對年輕的史鐵生是那麼的重要。作者從很多角度論述了殘疾人的愛情權利不應該被歧視,更不應該被剝奪。

然而使我感到高興的是此史鐵生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都得到了圓滿的結局。

病隙碎筆讀後感(三)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鐵生的時候,喜歡強調他是殘疾人,並因此對他頑強堅毅的人格大加讚賞。這樣的說法自然是正確的,但這樣容易使沒有讀過史鐵生的人走入一個誤區,以為史鐵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體現在他的頑強堅毅中了,甚至於將他的殘疾當作他的著作的全部賣點。

在讀史鐵生之前,我也有過這樣的理解,可後來的我才發現僅僅以一個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的角度認識史鐵生,實在是有些遺憾了。正如近日讀的這部《病隙碎筆》,若真的只看到這部書是在「病隙」寫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對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許就會有遺憾。

可是話又說回來,史鐵生正是因為「病」,因為「殘疾」,才有機會拋卻一個健全人一生中要經歷的太多紛繁複雜,靜下來審視自己的生活。他的這部《病隙碎筆》給我的最大感觸,便是「靜」。面對著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靜靜的。而正是他這樣的「靜」,解答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惑。

比如說,信仰。

在人們都開始反思中國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種可怕狀態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關心過,人們想要有一個信仰,是為了什麼?我們往往處於「當局者迷」的狀態,被生活中的許多不稱意的事情弄得眼花繚亂。我們總以為自己需要信仰,正是因為需要追求一個事事順心的世界。但史鐵生的生活中便沒有那些瑣事了,他有的只是這時常被人們拿來用作「樂觀堅韌好典型」的坎坷命運。

於是他靜觀由我們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態,並告誡我們,「以無苦無憂的世界為目標,依我看,會助長人們逃避苦難的心理,因而看不見人的真實處境,也看不見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難,因而能夠靜靜地看著這個存在苦難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謂的健全人,因而能夠靜靜地審視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觀者清」的視角在「碎筆」中指引我們。

再比如說,發展。

保護環境這件事,城市鄉村、大街小巷,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宣傳標語,環保行動在全球範圍內蔚然成風,原本是不必由史鐵生去提醒我們的。

可史鐵生提醒我們的是什麼呢?作為一個身體上已不允許自己、心中也不願意在社會上爭一份地位和財富的人,他告誡在社會中忙碌的我們,要注意我們保護環境究竟是不是出於真心。

「現在的生態保護思想,還像是以人為中心,只是因為經濟要持續發展而無奈地保護生態,只是出於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愛護自然。」這句話對於每天都在糾結著怎麼「活得更好」的人們來說,真的會有醍醐灌頂的效果。

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免顯得俗了,只顧著按照其他人說的方式活著,忘了靜下來,思考這樣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對的。

如此,讀完《病隙碎筆》,我最深的感受絕不是史鐵生的堅強,而是他靜觀生活的態度。從現實意義上說,這本書告訴我要靜下來,用心像旁觀者一樣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難說能像史鐵生一樣靜下來,因為我們終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樣的。但這就代表我們不能向史鐵生的人格學習、不能靜下來看我們的生活了嗎?當然不是。

我們是健全人,無論和史鐵生相比這是一般意義上的幸運還是某種意義上的不幸。史鐵生對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會引領正常的人生的角度進行的;而我們對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們正過著正常的人生的角度進行的。

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去想,怎麼能讓我自己過得更好?若是沒有史鐵生的精神在旁激勵我們,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便可能無法擺脫主觀因素,從而或多或少地帶有一點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們能夠在史鐵生的人格中發現值得我們借鑑的,我們便可以更客觀地看我們的人生,獲得更深層次的心靈感悟。

但請同樣在《病隙碎筆》中窺見人生真諦的你記住,首先要靜下來。為了向這位老人的「靜」致敬,也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