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

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一)

人的身上最有力量的是什麼呢?不是拳頭,也不是牙齒。我說是舌頭,舌頭的力量大無邊,燭之武的故事就可以充分地證明這一點。

《論語》中說:「出使四方,不辱使命。」我國古代有很多外交使節以三寸不爛之舌完成了自己肩負的使命,他們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

春秋後期齊國的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歸趙;戰國時期唐且代表安陵弱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三國時期蜀國的鄧芝從容鎮定,與吳聯盟;漢代的張騫不畏艱險,開拓了絲綢之路;漢代的蘇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堅貞不屈,名垂青史。歷數這些歷史上出色的外交官,他們無一不是善於辭令的。

有人說,弱國無外交,就讓我們看看春秋末期的鄭國的燭之武是怎樣顛覆這個觀點的。秦、晉圍鄭,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殺出去無疑是自殺式進攻,此時此刻,拯救鄭國,惟有外交。

在這個緊急的關頭,燭之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恩怨,隻身入虎穴。見到秦伯之後,不卑不亢,只給對方講道理。各位同學,如果燭之武動之以情,哀求秦伯,請求成為秦的附屬國,可以嗎?不可以,雖然也可以保全國家,但失去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燭之武這是採用的方法先表示謙卑,說鄭國要滅亡,我們鄭國已經知道了。這樣會滿足秦伯的驕傲自滿的心理。緊接著燭之武對秦伯曉之以理,用事實說話,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

燭之武的遊說之詞包括三個方面,一你秦國消滅了我們對你們秦國沒有任何好處。二你不消滅我們對你們秦國有很多的好處。三你和晉國聯盟,晉國說話不算數,忘恩負義,吃虧的還是你們秦國。這番說辭處處站在秦國的立場上,最後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成功瓦解了他們的聯盟。於是連老練的政治家秦穆公也順理成章的心悅誠服,一改初衷。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作戰的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至此我們看到了春秋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話,領略了燭之武的說服藝術。

古人常說;「禍從口出」,其實「福也從口出」,舌頭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麼去利用。為國為民,搖唇鼓舌就強於百萬之師;造謠誣陷,搬弄是非就會眾口鑠金毀謗銷骨。

口乃心之門戶,要想練就好的舌頭,助你人生收穫成功,就要「修心」。推根究底,舌頭的力量,不在你有伶牙俐齒,有銅齒鋼牙也不行;舌頭的力量,不在你肚子裡有多少華麗辭藻,有詩詞歌賦也不夠;舌頭的力量,不在於你有悅耳的嗓音,鶯歌燕語也無濟於事。舌頭的力量源泉,在於你的德行,你的勇氣,你的智慧。

燭之武如果不是心繫國家的利益,怎麼會在危機的關頭,隻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勇氣過人,怎麼會在秦國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如果不是智慧過人,又怎麼會抵上兵車千乘、鄭師十萬呢?

「用舌」,即是「用心」。各位同學,讓我們在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吧!

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二)

我們剛開學就學了一篇古文,這篇古文出自於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這篇古文叫做《燭之武退秦師》,主要講述了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伯樂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個伯樂,發現燭之武這隻千里馬,從而拯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佚之狐有一雙慧眼,善於發現燭之武這樣的人才,還能知人善於推薦。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人。

千里馬燭之武

燭之武是一隻千里馬,被伯樂佚之狐發現並推薦給鄭伯。通過「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這句話從側面凸顯出燭之武是一個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句自謙的話,更能說明他是一個機智聰明的人。但從中還是有一些責怪鄭伯當初沒有發現這隻千里馬的意思。又通過鄭伯說完那句話之,燭之武說「許之」可以體現出他是一個很愛國的人。之後為拯救危難的國家,一個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動,直入敵營,見到秦伯以後,他胸有成竹,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只是陳說鄭、晉對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來是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實際是在挑撥秦晉之間的關係,瓦解秦晉聯盟,解除鄭國的危亡。燭之武是一個愛國正君子、有膽識、機智聰明、有謀略、能言善辯的人。

成熟政治家晉伯。()

鄭伯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當「秦國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時「子犯請擊之」,晉伯卻十分冷靜,一口拒絕,並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說明了「不可」的理由。在過去,秦國幫助過我們,現在我們並不想去侵占與削弱秦國。其實,晉伯心裡十分清楚形勢突變不僅圍鄭已無勝利的希望,而且還可能與秦國發生軍事衝突,他的幾句話都是以「仁義道德」來否定子犯。晉伯他是一個遇事沉著冷靜、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