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興盛與危機讀後感

初讀《興盛與危機》,雖然整體印象模糊,但是感覺到一股新氣息,然後細讀了三遍,當文章脈絡慢慢清晰時,不免有些不安:結論有些說服力,但是論證過程卻稍顯牽強。是我沒有領會作者的邏輯?於是進一步查找關於資本主義的資料,又重新溫習了文化比較的經典《菊與刀》,最後確信:《興盛與危機》確實是一個概念上的遊戲,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作者從一個經典問題開始探討:為什麼中國封建社會在兩千年之間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之後一一批駁了幾種流行的觀點,在「破」之後,重新發問:是不是問題本身就不正確?通過分析何為封建社會,作者重新界定了問題:為什麼中國「封建社會」能保持自己的結構達兩千年之久?借用控制論的觀點,將社會看做系統,結構不變即系統穩定,於是問題轉化成了中國的封建社會系統為什麼能保持結構穩定?

既然用結構的方法來討論社會系統,首先當明確社會的結構是什麼;作者將社會的結構定義為三個子系統的耦合,即政治結構,經濟結構,意識形態結構的耦合,三者分別表現為中央集權,地主經濟,儒家學說,然後指出封建社會具有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結構「一體化」的基因。一體化既是國家興盛的力量,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異化出導致國家衰亡的力量,即作者說的無組織力量。國家的興盛和危機,衰亡,就是一體化力量和無組織力量相互較量的結果:國家初建,一體化力量使得國家慢慢強盛,與此同時,無組織力量也潛在滋生,統治者當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進行改革,成功則推動國家繼續發展強盛,失敗則使給無組織力量繼續發展的空間,直到國民動亂,國家瀕臨滅亡,系統啟動自我修復,革命者推翻舊統治者,建立新王朝。

顯然,自我修復是社會結構演化的轉折點,因為歐洲也是經歷發展,動亂,推翻舊結構,但是卻建立了新系統,即資本主義,而我們為什麼建立的還是原來的系統?作者提出了兩點:一,我們藉助家國同構保留了一體化的基因,二,儒生階層為該基因提供了復生的環境。簡言之,新王朝初創,統治階層的指導思想還是源自上一朝,所建立的系統自然也是原來的結構。打個比方來說,作者的問題是,為什麼人自猿猴轉化成直立人之後就一直保持現在的樣子,而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因為人有生殖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這些系統的耦合使得人一方面成長,另一方面也異化出衰老的力量,但是由於人的基因完整保存了自己的信息,在合適的環境中可以重生,即使自己已經死亡,後代也是人本身的結構而不會變成其他物種。

作者將這樣的社會叫做超穩定系統,但是因為魏晉是個反例,所以作者進一步探討魏晉的情況,指出魏晉其實是亞穩定系統,它的出現使得超穩定系統更加穩定,即起到了反向刺激的作用。然後作者大膽的借用數學來說明超穩定系統,作為一個數學專業畢業生,我對於作者粗糙草率的做法很是失望。並不是社會科學不能引入數學,而是社會科學本身的發展到了必須要用數學才能進一步發展時我們再用,而且用的時候,一定得保證所用的數學是合乎社會原理的。就本文來說,作者的數學模型是關於王朝壽命,簡單的將王朝壽命分解為三個子系統的線性和,倘若如此,作者的意思就是三個系統的耦合就是加和,但是不論從原理還是文章看,都不是這樣的情況。一旦核心的模型都是錯的,後面再有什麼數學的內容,不過都是空中樓閣,自欺欺人罷了。

而作者的野心還不僅僅局限於此,作者要進一步將自己的結構分析法運用到整個人類社會演化史,並且據此得出演化的四種方向,靜止型,滅絕型,超穩定型,進化型。姑且不論四種型是否有意義,只問兩個問題:一,作者對於人類社會的知識是否足夠精確完整?二,如果連結構的子系統耦合的概念都沒有清晰定義,談何系統結構方法?

總體而言,文章運用結構分析法研究社會演化進程,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可惜作者沒有清晰定義何為結構,各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因此文章整體不嚴密,有些結論也不是建立在推理上,而是直接引用馬克思或其他人的話,或由某個特例便得出一般性斷語,這樣所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具有說服力;其次,作者論證過程涉及到相當一部分的文化比較,我本身沒有多少這方面的知識,但是讀過《菊與刀》之後,我認為從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當下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具體行為去比較更有意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