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談美書簡的讀後感

談美書簡的讀後感(一)

花了我近一個寒假的時間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談美書簡》,不容易啊,先給自己來點掌聲鼓勵一下,畢竟這並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學,更何況本書的內容結構如此嚴謹,使我在閱讀過程中多次自覺力不從心,但時間並非是虛耗的,收穫暫且不談質量,就數量而言還是有個數字的。

《談美書簡》主要是以回答讀者的來信為方式,雖不是系統的美學研究著作,不能從中見識到朱光潛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潛先生以一名導遊的身份,成功地引領我們步入美學的殿堂,並從一些關鍵的角度為美學的入門者進行了解說,極富啟發性。

例如在回答「怎樣學習美學」這一問題時,說他感觸最深的是治學的學風。針對美學是個旁涉很多領域的邊緣學科,以及國內「資料太少」這一特殊性,朱光潛先生指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要「學通一二種外語」,直接閱讀外文書籍;尤其應下大力氣去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但不迷信翻譯過來的書籍。

但時代的變遷,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潛先生即使功績碩大,但也早在1988年與世長辭了。當然,我在此並非是想否認他老人家的什麼,僅想說:「只有不斷地創新與改進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則輝煌也將只能是曾經的。」

談美書簡的讀後感(二)

看完《三體》全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場景,一是地球三體組織的巨型海船通過巴拿馬運河最窄河道(寬一百五十多米)時,船身被河道兩岸豎起的兩根柱子上的納米細線切割成了厚50厘米的薄片,當它被切割後撞向河岸時,把岸邊衝出了一波土浪,船身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散開成一片片薄片。當時政府通過這樣的手段得到了三體世界的信息。

另一個場景是地球艦隊攔截下了三體人向地球發射的第一顆探測器,近距離觀察,它呈完美的水滴造型,任何一個角度都是光滑圓潤,探測器表面在放大鏡放大到百萬倍的時候仍然光潔無暇,它在太空中是如此的美麗。但是當地球人正感慨它的巧奪天工時,水滴在短短十幾分鐘的時間內以極快的速度以及詭異的運動,摧毀了地球一千艘戰艦,屠殺了數百萬的人類。

這兩個場景場面都十分宏大,整個過程呈現了一種驚心動魄的美感,酣暢淋漓,我以為這也是一種美。

以前我認為生活中的美應該有兩種,可見的有形之美和不可見的無形之美。這種劃分比較粗淺,也很無趣,而且到此即止,無法再深入下去。我想人的認識過程總是伴隨著經驗,比如你看一部電影,看完了之後總可以在你的心中為這部電影打分,而你的打分依據,其實更多的是參考你以往看過的電影,可能潛意識裡已經將他們進行了排名。而我對美的認識還比較粗淺,完全無法打分,甚至不能判斷三體的這兩個場景是不是一種美。

為了解答此類疑惑,這個月我看了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談美書簡》,看完之後感覺這兩本書確實只是小冊子,更多的是表達作者的感想,推理論證的部分很少。不過依照這兩本書的觀點,我筆記開頭所描述的兩個場景,其實不能算美,只能算一種快感,是滿足了人的一種需求而產生的快感。我也比較贊同這種看法,不過至於詳細是哪種快感?為何會誤認為美,美的界限是什麼,這兩本書還不能解答,有待以後深究。

除了這個疑問,《談美書簡》讓我感觸最深的其實是最後附上的作者自傳。朱光潛生活的年份是1897-1986年,1966年的時候他69歲,百度百科上以一句「受到不公正待遇」一筆帶過,在這篇自傳里,朱光潛除了美學以外,沒有提到關於文革的一句話,只說在1949年的時候,蔣介石派飛機接他們去台灣,他沒有去,解放後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認識到自己以前美學研究方面的不足,年紀雖然已大,仍然盡力專研云云。看到這裡的時候,就覺得很疑惑,我對朱先生以前的美學研究以及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原委沒有什麼了解,無法分辨朱先生解放後認為的以前美學研究方面的不足是否真是不足,還是只是受制於當時的思想。

近期剛好在看他翻譯的黑格爾的《談美》一書,書裡面黑格爾認為藝術所要表現道德一面以及人自身的原始性一面,兩者永恆對立,人應該認識到兩者終將和解(簡略表達)。而在朱先生的注釋里,認為這「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反映了剝削階級畏懼鬥爭鼓吹妥協的心理」,看到這段注釋的時候,不禁感慨,既覺好笑又覺得心酸。

經歷新中國解放以及後來文革的中國知識分子一定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變化,老舍就曾在自傳裡面說了自己的心路歷程,聽來就像是一個絕望的人最後發出的疑問。他在解放初期滿心歡喜,誠心誠意的改造自己,後來發現所有事情都走上歧途,而自己卻不知道錯在哪裡,身心已然崩潰。我不知道朱先生經歷這些事情時的心路歷程是怎樣的,但這就是人自身的局限,當時代大背景出現變動時,一個個小人物只能隨波逐流。

我想,作為一個小人物,我們無法牽動時局,有些時候可能都做不到隨波逐流。但人在成熟的過程中,更應該不斷的去探求事物本質,逐步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哲學體系。無論時代背景如何,只要一直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至少不會亂了心志。

談美書簡的讀後感(三)

什麼是「美」?用莎翁的話說:「這是一個問題。」

但毫無疑問,沒有人知道答案,包括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任何一位大師。他們耗盡畢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類對美的認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見解,但卻從未揭開「美」的面紗。其實在我看來,「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因為很少會有人對美的認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美」是無定義的。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懷疑是作者本人)給「美」下的定義,並對其刻板和迂腐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朱光潛先生也是反對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給「美」鑄一座密不透風的牢籠的。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同時,美也是屬於社會價值範疇,它的適用主體是人。這便是說我們要去認識美。

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美呢?我的觀點是:不需要定義,只需要感受。()

但在感受美的過程中,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在這一點上,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對「美」的理性認識,又要注重對「美」感性認識。我認為美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決不能只強調美的客觀性而將審美與人的思考力、情感與意識割裂開來。審美活動應是一種實踐活動,同時因為它具有目的性並且與人類的情感息息相關,所以審美必然要從主觀與客觀兩個角度去進行。否則,就如「形上學」一樣,以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認識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這顯然與主客觀結合的審美以及感性與理性的平衡相矛盾。認識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們學習一些美學知識,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重審美實踐,多去參加各種藝術展覽,多與他人交流自己對美的看法。在審美的過程中,探求美的真諦未必是我們最終的追求,但享受這個美妙的過程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必不可少的經驗。

而對於《談美書簡》這本書,朱光潛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長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將自己平生對美學感悟向我們娓娓道來,並對一些重要而關鍵的問題向美學的入門者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因而這本書相比較其他美學著作易懂。他在美學問題上對我們的幫助不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