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歷史書籍讀後感

讀歷史書籍讀後感(一)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仿佛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仿佛把我帶到了那個

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鑑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吧!儘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鑑,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複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讀歷史書籍讀後感(二)

暑假,我讀了《歷史的豐碑》這本書,深受啟發和教育。該書追溯了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後,由於清王朝的腐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使中國人民飽嘗了「落後就要挨打」的痛苦,但也喚醒沉睡著的中國大地。從「太平天國」到「戊戌變法」,從「義和團運動」到「辛亥革命」……,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一躍而成了主人。而後,思想解放的春雷,響徹中華大地,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繼鄧小平英明領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領導黨和人民在紛繁的形勢下,抓住機遇,加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這是一本濃縮了中國恢宏的百年巨變的大書,更是一本令人感奮、催人奮起的好書,它不但形象地反映了20世紀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奮鬥征程,更進一步增強了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我們每一個青少年都應牢記英雄先烈們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甚至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同時,我們更應該明白自己所肩負的歷史重任。

讀著這本書,我仿佛親眼目睹了天安門前閱兵式上那整齊的步伐,威武的軍人,美麗的女兵,燦爛的笑容,鮮艷的五星紅旗……看見了在溫暖的春風中,對外開放使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又恢復了昔日的光輝。

讀著這本書,我仿佛來到了體育館,看到運動員們艱苦訓練,終於,歷經千辛萬苦,用血淚和汗水換來那神聖的桂冠。於是,中國人從「東亞病夫」轉眼間成了「亞洲巨人」。

讀著這本書,我的體內仿佛奔涌著一股勝利了的中國人民,堅持五項基本原則,走社會主義道路,學習江總書記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昂熱情。讀著這本書,我們仿佛聽到了1949年10月1日那句「中國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振奮人心的話語和香港澳門回歸時,雄壯有力的國歌那此起彼伏的旋律以及抗洪搶險中,英雄人民子弟兵們那豪邁的吶喊。

80年的歷史表明,中國大地上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它的成就和失誤,經驗和教訓都為社會主義的進步發展和人類進步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鑑。如今,中國已勝利地爭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國際大學生運動會也已在首都北京拉開帷幕,納米、基因技術跨入了百姓的門檻。「菜籃子工程」讓人們四季能吃到各種各樣新鮮的蔬菜瓜果。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為我們偉大的黨驕傲。為我們蒸蒸日上的祖國而自豪。作為一名跨世紀的少年,我將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堅定自我信念,愛科學,學科學,逐步掌握高深的科研技術。作為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我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勇敢地開拓創新,為「四化」貢獻自己的力量,譜寫我們這一代人更加絢麗的篇章。

讀歷史書籍讀後感(三)

暑假的時候,表姐幫我賣了這本《中國歷史故事》,我愛不釋手。之後,我就利用空閒的時間去閱讀。

《中國歷史故事》主要講的是:發生在很久以前的戰爭、思想、品德的一些小故事,從這些小故事讓我明白了許多關於做人、關於學習、關於生活等方面的道理。

在《中國歷史故事》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婆一樣。

讀了《中國歷史故事》讓我懂得了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穫。()

記得在去年的暑假,我到鄉下大姨去玩,那時剛好是西瓜成熟的時候。有一天中午,我吃完午飯,過了一會兒,大姨端來了一盤西瓜,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大姨問我:「千,吃完西瓜要不要跟我到瓜地里去摘西瓜?」「太好了,大姨我們來比賽,看誰摘的西瓜最多!」 我高興地說,「好啊,我是不會手下留情的!」大姨笑眯眯地說。我便快速地把西瓜給吃完。過了一會兒,我就背著個大竹籃跟大姨一起到瓜地里去摘西瓜。到了瓜地,太陽毫不留情地烤著地里的西瓜,還沒有開始摘西瓜,我就汗流挾背了,「千,快來摘西瓜呀,我們還要比賽呢!」大姨在瓜地里喊著,「喔,來了!」說完,我就跑了過去。開始摘西瓜了,我雙手抱著西瓜,用力地拔,西瓜好像跟我作對,我怎麼拔也拔不動,這時,大姨走過來笑著對我說:「千,不是這樣拔西瓜的,是……,知道了吧!」「喔,原來是這樣!」我點了點頭,接著像大姨教我的那樣,很快就摘了兩三個西瓜。第一次頂著火辣辣的太陽摘西瓜,真有些不習慣,我想:又熱又累,真不想幹了,我還是到樹底下休息一下吧!然後我就跑到瓜地旁的大樹底下休息,突然,我想起了《中國歷史故事》這本書,說:「不行,不能就這樣放棄,我還要和大姨比賽呢!」我站起來,跑向瓜地,又開始摘西瓜了。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我的竹籃已經被西瓜裝滿了,雖然我摘的西瓜沒有大姨那麼多,但是看著我辛苦勞動的成果,我開心地笑了。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在學習,在生活的時候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的事,但是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穫,我們不能半途而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