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成功勵志

為什麼你無法長期堅持一件事?

01

“為什麼自己無法長期堅持做一件事?

比如早起,比如跑步,比如減肥,比如讀書,比如學英語。”

這是許多人會想的一個問題。

我常常在後台以及當面接到一些類似以下的一些問題:

●我想跑步。你說該怎么開始?以後每天在操場跑5公里你覺得可以嗎?

●現在英語基礎比較差,我想學好英語,該怎么做?

●我想瘦10-15斤,時間長短無所謂。怎么吃怎么運動,用多長時間減多少斤怎么保持,你有什麼建議嗎?

這些是幾個比較經典的問題。但是我並不想說這些問題,因為一直到現在我也沒有答案。

有一陣子我覺得這些問題比較“伸手黨”,不具體分析自己的情況和做一件事情的周期過程,就直接要一個公式般的標準答案,以為照著去做就好了。

但是今天我決定把這些問題列出來,是因為突然想到自己在某個階段的時候,也曾有過這種想法,也很想要尋找這些答案。而當我明白這些問題並不正確且沒有答案的時候,是我已經完成了許多事情之後的事了。

換句話說,先不管有沒有這樣一種標準式的解決方法,我們都並不是要有一套完整且被證明是正確的方法論之後,才能夠開始以及完成這些事情。

所以,今天想說的第一點是: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從未能夠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情,問問自己,究竟為什麼猶疑不做下去?又究竟在等待什麼?

是不是在等待一套絕不會浪費我們一份努力100%有效的方法論?或者某種速效省時省力又有效的秘密方法?

想一想,很認真地想一想。

02

為什麼我們能長期持續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另一些?

為什麼我能長期持續做一些事情(比如跑馬拉松,寫字,學語言)而不是另一些事情(比如學完我去年買的Excel課程並把自己的工作分析模板好好改進一番)?

這是我在遇到這個問題時候,問自己的問題:我是否是一個不能持續做一件事情的人?

事實證明並不是。所以,在我提醒自己沒有必要浪費力氣在情緒上進行自我攻擊。

然後開始問自己一些其他的問題:“那些我完成了持續行動的事情,和我未能保持持續行動的事情,我的做法和看法有哪些不一樣?”

就對比了一下跑步和做Excel練習。跑步我本來就是從完全不動開始到完成了馬拉松,而excel甚至是有一定基礎的卻至今未能完成。

跑步能夠,是因為:

(1)我確信跑步持續下去最終能帶給我的價值--好身體。所以完全不急於在短期內可看到身體有什麼十分明顯的變化,能夠耐心地慢慢跑。

(2)我確信我每一次跑步練習對最終的長期結果(完成一場馬拉松)有累積的價值。我確信一段42KM比賽的完成不在於一時的熱血,一定來自於持續有頻率足量的練習。

(3)我做到了每一次跑都專注在單次練習,能夠耐心地慢慢跑,逐漸地在練習中找到可持續的節奏。完全不急於在短期內可看到身體有什麼十分明顯的變化,或者能夠一次性跑超長的距離。

(4)我為全程馬拉松的準備做了一個時長9個月的訓練計畫表,細分到每個月每個周跑幾次,每次幾公里。持續更新練習記錄並調整狀態。

但是,Excel的事情以及其他的我未能夠持續做下去的事情,我的做法並沒有涵蓋以上全部。

我可能沒有做整體計畫以及訓練細分,所以導致練習更為隨機不夠持續。

我也可能並不確信持續練習和每一次累積練習的價值,所以總是期望當下就立刻有明顯的正向反饋,沒有似乎就失去了動力。

總之,能夠持續下去的事情與未能夠持續下去的事情有兩個核心的差別:

毫不懷疑長期做這件事情的最終價值以及最終價值必然是由每一次練習累積而來的確信。

使用了整體計畫(分解任務)-執行-記錄-調整的方法。

03

你對長期價值的累積有沒有信心與耐心?

最近李笑來專欄的一篇文章,我反覆想了好一段時間。

文章里有這樣一個圖表。

收益:每一年的本金*(1+年化複合收益率)

定投策略:指每年固定增加1個單位投資金額。

以上表格中C3單元格里的公式為:=C2*(1+C1)+1

看起來很複雜,但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有些事情的價值滾動累積的。

而這些由毫不起眼的1個單元投資金額滾動累積起來的初期,你是幾乎看不到甚至感覺不到的。又或者你很可能覺得以你的付出收穫竟然這樣微乎其乎簡直是無法忍受的。

於是,我們還沒有挺過收益累積擴大化的前面幾個小周期,就不再持續了。

這和跑步累積里程是一樣的。

在頭20次10公里的訓練中,你可能只有1-3次找到感覺,跑起來不覺得太過辛苦(機率為5%-15%)。而在第21-40次10公里訓練中,你或許會有5-8次找到感覺的時候(機率為25%-40%)。

而當你在第61-80次10公里訓練的時候,很可能80%的時候你都不覺得太辛苦,一方面你已經適應了這樣的跑步量,另一方面你很可能已經穩定了自己的跑步節奏(呼吸+步頻)。而穩固之後的每一次訓練,你都有比較高的機率直接進入狀態。

這也就是每一次跑步訓練累積的價值。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信念與耐心,往往在前20個KM里就因為各種不適的狀態而止步了。

而其他方面的練習其實原理也是一樣的。可差別就在於,跑步這件事情上我比較自然地這樣去想了,而其他的事情卻從未這樣想過,自然也沒有後邊持續的行動過。

所以,在我們沒有能夠持續的事情上,我們究竟有沒有過對長期價值的信心和用每一次不起眼的行動去持續累積價值的耐心?

04

沒有意志力還有拖延症

在此之前的我都沒有提到兩個十分常用的關鍵字“意志力/自控力”以及“拖延症”。

常常責罵自己"沒有意志力還有拖延症”--在最早期的時候,這大概和開頭的幾個問題一起,也算是我的長期的困擾之一吧。

只是到了後來,當事情做了一件又一件以後才發覺:你既不需要成為一個意志力極其強大的人也不要成為一個完全沒有拖延症的人才能完成這些事情。你只要去做,即便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然後持續去做,直到把這件事情不完美地做完。就可以了。

從你開始做這些事情到完成,從完成一件到完成幾件之後,你必然會更有行動力,因為你會懂得如何去不完美地開始與繼續;你也會更有意志力,因為你會懂得在什麼時候挺住,在什麼時候休息而不是完全隨心情。

但除此之外,我們的本性並不會改變。我們還是會本能地去偷個懶,還是會本能地去拖拉一下。但這些都無傷大雅,因為關鍵不在於“意志力”或者“拖延症”,而在於我們是否去完成了一些事情。

而大部分被“意志力”以及“拖延症”所阻礙著的人們,其實該想一想,困住自己的究竟是什麼?是太過困難的初始行動,還是我們內心不切實際的期望--“成為全宇宙意志力第一且一下子完成所有事情超越所有的的超人”?

在許多文章里會有點過分誇大“堅持”做一些事情之後的“變化與感受”,好像自從早起或者跑步之後,整個人生都變了,然後在情緒上鼓動大家去戰勝自己,形成改變。

當然改變是會有的,只是不會那么神奇。你還是你,你的生活還是你的生活,只是多了一些你希望能夠完成的事情,而且是由你自己完成的。這份快樂與底氣一定會有。但是戰勝自己,卻並沒有那么大的意義。

有什麼好戰勝的呢?我們生而為人就是有很多固定的特性的,比如尋求偷懶,比如尋求享受,比如不想太辛苦。在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我們的本性愛偷懶,才推動了許多提高效率節省力氣的科學發明。

這並不是一件我們一定要去戰勝的事情。換句話說,即便戰勝了你的懶惰,又如何呢?

會變超人嗎?這究竟有什麼快感又能持續多久?最重要的是,產生什麼價值?這沒什麼好戰勝的。因為這都不是關鍵。關鍵在於行動力。

行動力是什麼?

行動力就是你能開始做一些事情,並且持續地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能忍住前面20個10公里覺得辛苦得要死還感覺自己弱爆了的糟糕感覺,先做下去,先完成一個周期,再完成一個周期。你總會感覺更好。

所以,放棄對“更強大的意志和絕對拖延的自己”的追求,學習去用PDAC循環整體計畫(分解任務)-執行-記錄-調整的方式去幫助自己管理行動與行動的周期,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事情。(PDAC此處做個類比,並不精準)

05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聽起來有點雞湯,說起來有點與慣常說法“失敗是成功之母”相悖。

但事實上我們並不是在說成功與不成功,不要那樣“戲劇化”地思考。我們只是想做一些事情而已,和“成功”以及“失敗”這么偉大而又沉重的辭彙沒多大關係。

這句話是我在某篇文章里看到的,具體誰說的我也忘記了,但大概的意思是,“一個成功的體驗才是下一個成功體驗的基礎。而更多的成功體驗能更好地幫助你去思考與類比,進而用類似的方式去做更多其他的事情。”

與今天的主題結合起來,意思是,“當你完成了一件需要持續付出行動的事情(持續一些周期)之後,你更有可能完成另一件需要持續付出行動才能完成的事情,因為你能從上一次完成的體驗里獲得許多心得,而這些心得是從尚未能完成過一件長期事情的思維可以理解的。”

所以,如果你尚未有過任何一件持續行動和取得了成果的事情,而且你希望有的話,你該從獲取“完成一件需要持續的事情”的成功體驗開始,而不是分心希望一下子完成好多件。這樣“成功的”體驗或許能在後期給你許多你意想不到的感受與力量。

好了,說到這裡,整篇文章總結下來,為什麼我們不能堅持做一些事情?

理由有三:

1.未能意識到以及確信持續做這件事情的長期累積價值

2.未能走出等待的困境先行動起來

3.未能用有效地方式管理自己的行動(並在行動過程中調試狀態與情緒,當然這個調試與第一點的認知有直接關係)

所以,如何長期持續做一些事情呢?我的看法是:

1.給長期設一個行動限定:比如用9個月準備一場全程馬拉松訓練

2.先行動起來,哪怕不規律哪怕沒有章法

3.學習用計畫-執行-記錄-改進的科學方式來周期性地管理自己的行為

希望以上對你有參考價值。

返回頂部